九年,从高职生跻身全国劳模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r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17日是黄德智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广州市2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31岁的黄德智是最年轻的一位。毕业于高职院校仅9年的黄德智获此殊荣,既体现了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肯定,也反映我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998年,黄德智就读于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来可以读本科的他,由于家庭负担重,而选择了读高职。他想学一门实在的技术,可以早点出来工作。对于当时的选择,黄德智并没有后悔。他告诉记者,其实学习是自己个人的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明确自己的选择,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自己都会有动力去学习,得到需要的东西。由于经过了深思熟虑,知道学习的目标,所以黄德智在高职三年中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大一和大二连续两年都获得了二等奖学金。
  2001年,黄德智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开数控机床。黄德智刚到厂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车间有一台德国进口的加工中心,所有资料都是德文,操作十分困难,利用率很低。自己不会德文,更没有人培训,怎么办?黄德智暗下决心:自学德语。于是,每当休息时间,黄德智就对照一本德语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地翻译。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嘲讽他“想升官”,这些冷嘲热讽不仅没有使黄德智放弃德语的学习,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时刻告诫自己:“事实胜于雄辩。”要用成果让别人信服。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黄德智将厚达几千页的机床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掌握的操作、维护机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与同事分享时,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2002年,黄德智被公司派遣到青海第一机床厂,验收新购的两台XH756加工中心,验收完成后,又要完成企业下达的增产数控机床150台套的任务。那段时间,黄德智又成为了“书呆子”,一有时间就查资料、看书、研究图纸。单位没有提供书籍,当时月薪只有600元的他,省吃俭用,用省出来的钱买书。常常,下班了,黄德智也没有立刻回家,自己摸索设备的性能、结构等,不计酬劳,兢兢业业。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机床的操作、维护等相关知识,并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操作方法。
  黄德智一毕业就到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工作,九年间,他从最基层的车间操作工做起,凭着不屈不挠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进步。2002年,他被调进技术管理部;2006年,他又被调进精密加工分厂,从事管理工作;2009年,他被调进另一个车间。而他的月薪也从最初的几百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不仅如此,在工作期间,黄德智还参加了成人高考,取得了本科学历。
  9年,有的人过得碌碌无为,黄德智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短短9年时间,他先后设计和制造了60余种自制工装及特殊刀具,完成小改小革项目200多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30多个,单是对工装的改进一项就节约了将近80万元的资金;通过实现精密车床自动化加工,使效率提高了15%,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0%,节约资金10多万元;成功完成了宝洁公司CPR项目等高精尖的零件加工任务,得到了德国、波兰、匈牙利等用户的认可。而他则成为了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全国、广东省、广州市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4月,他又获评“第十一届广州十佳青年”称号。“过去有的人会带有色眼光去看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我想说的是,在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同样能成才,同样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后,黄德智如是说。
  在采访期间,黄德智一再强调,自己9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服从安排,无怨无悔,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些与其说是“想做官”,争名夺利,而不如说是自己勤奋的性格所致。黄德智是一个朴实、努力的人;努力,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恩格斯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在黄德智的心目中,有所作为是他生活境界的表现。正是有所作为,他不断进步;正是有所作为,他从一个高职生蜕变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华丽的转身。
  责任编辑郑蔼娴
其他文献
阅读力,即学生阅读的能力,指在阅读过程中所包含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复杂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外化表现主要有:迅速把握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把信息与生活关联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转化语言表达的能力。  模块学习,是指师生在了解模块内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等课堂学习模型,运用导读、聊读、比较读、群文读等阅读教
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提出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又提出了“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语文要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教材为凭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主要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学习作者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统编本教材采取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结构,更加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和重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什么是语文要素?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笔者将从我校开展的“问学课堂”阐述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策略。  一、紧扣“问”,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核心问题  “问学课堂”强调和关注的是“问题化学习”。教师要
文言文《司马光》(统编本三上)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与《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组成了彰显人物“美好品质”的第八单元。文本以极短的篇幅、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果敢、沉着冷静的小“英雄”形象。  反复细读文言文《司马光》,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扑面而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文章开头,寥寥数语,点明故事的起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众”与“光”的行为对比,凸显人
语用能力指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用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语用缺失的现象,教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包罗万象,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出现了不少和语文相关性较小甚至无关的内容,这便产生了“伪语文”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的习作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这样大目标的指引下,统编本教材各单元又进行了细化、分解,让习作教学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序列。教学中,笔者努力将每次习作指导的目标更加明晰化,学生练习、评价的标准更加量化,从而让每次习作都着重于练习一种方法,收获一种能力。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提炼单元习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始终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现今,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赏读式教学,指导童诗写作用力不多。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着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童诗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自主搜集整理民歌、童谣,像诗人那般动笔撰写、分享童诗,让童心童趣在童诗写作中飞翔。  一、感受诗歌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分为“诗
统编本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任务。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识字、识好汉字,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学中,我循着课标提出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要求,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了多元识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一、图文结合:在视觉刺激中趣味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色彩斑斕的图画异常感兴趣,而统编本教材为每一课的生字学习匹配了相应的插
统编本教材积极吸收和悦纳了其他版本的编写理念,具有很多创新的设计。其中,小练笔作为读写结合的重要体现,为整套教材注入了一丝清风。由于是首次将小练笔作为专门的题型纳入教材,很多一线教师在操作上就会出现各种困惑。比如,小练笔要不要专门进行教学?小练笔与课文、单元要素、单元习作有着怎样的关联?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话编者理念,洞察教材小练笔的设置用意  纵观统编本教材,小练
培养猜想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猜想与普通的想象不同,猜想需具有一定的依据。统编本教材也注意到这一点,及时将猜想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之中。比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一个特殊的预测单元。这种与众不同的课文结构,也意味着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单元解读是第一步。分析该单元,发现其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单元导读、课文呈现与实践任务。笔者结合单元内容以及特点进行解读。  一、解读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