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藤萝,满纸情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sz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沉默,却有大美,一山一川,皆有灵性。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格物致知,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馈赠。而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草木有情,实则人有情。正是这情意悠悠,让自然万物从古时文人的笔下走到现在,绵延无绝。
  言为心声,然而当抽象的感情难以具体表达时,移之于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郁达夫也曾说“一滴水珠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写景文是通过写景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咏物抒怀、托物言志的目的。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文章会格外隽永,借景抒情散文是中考考场作文中比较容易出彩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景叙事中结合议论和抒情,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初中课文中许多借景抒情的名家散文值得借鉴。那么,如何利用好课文,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呢?本文从四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经典文例《紫藤萝瀑布》和《幽径悲剧》谈谈借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写得一手好作文的人,思想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对于自然山川一草一木,能品出独有的情感,能悟出独有的理趣。而情感的丰富并非先天,更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提升,多阅读,是一条必经之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曾经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里面有远方的人和事,有不曾看过的风景,有石破天惊的思想,也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因为名家名作的熏染浸润,心灵也会变得格外温润。《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宗璞温婉的文筆下,那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不仅在于其经历的苦难,更在于她浸润于诗书中的气质。宗璞还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让她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背诵唐诗,每天早晨起来背白居易的《百炼镜》。抗战时,十一二岁的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每天到北大文科研究所里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父亲却从不加限制。老先生认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无疑为宗璞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当面对一树绚烂繁盛的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宗璞才会心怀幽深,触景生情,将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点染为美妙的文字流之于笔下。
  阅读的积淀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作家的情感。季羡林老先生在《幽径悲剧》中写道“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但他对身边一切事物充满了人性关怀,这“万斛闲愁”正是其悲悯情怀。而在《幽径悲剧》中,有这样一段悲伤的抒情:“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思考和无奈,彰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如若没有普世情怀,没有一颗善感的心,就没有对生命的呵护,对万物的关爱,对美的毁灭的痛惜,对愚氓行为的愤慨和无奈。
  所以,胸中多阅历,景致怀心中。多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情感,美文自然流之于笔下。彼时,方能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二、抓住景物特点,大胆联想和想象
  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自然景物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在我们的写作中,像雨,有形,有色,在不同季节中呈现各有不同。春雨滋润柔软,夏雨急骤猛烈,秋雨冰冷肃杀,这是雨的特征。宗璞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季羡林大师写紫藤萝枝干苍黑古劲,盘曲而上,凸显其生命的力量。
  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发情感的抒发。《紫藤萝瀑布》中,当流光溢彩、铺天盖地、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紫藤萝,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的时候,带给作者精神上的欢悦,让宗璞联想到了生命的活力,那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此刻在作者的笔下也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而由眼前之景又联想到了十多年前家门前的一株紫藤萝,二者的对比更凸显了眼前这株藤萝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风采。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将眼前的自然景与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非常自然地緊密联系在一起,最后通过紫藤的生命力,以及紫藤的勃勃生机上升到人的生命意义上来,就是作者最后所说的那句名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要一直活在生活的痛苦中,要开始新的生活,要向着新的生活迈进,就像花儿,经历了十年前的摧残,如今毅然盛放,人不也是如此吗?
  抓住景物特点,由所写之物得到哪些启示,联想到生活中什么人和事。经过这样的思考,写景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逐渐达到咏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作效果。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比如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   三、手法多样,对景物细致有重点地描绘
  有特点的景物要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手法将其呈现。在借景抒情散文中,对于景物的描摹和刻画要格外精致动人。这就要求在遣词造句中三思而后行,悉心选择、打磨、锤炼。选词精妙自然,动词、形容词用得精确传神。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整散巧妙结合,灵活变化中有着朗朗上口的音韵美。拟人、排比等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会使文章抒情浓烈,文采斐然,多种感官的调动以及通感的使用会让景物更立体,文章显得格外生动。
  《紫藤萝瀑布》中用词隽永、清新、灵动,赋予紫藤萝以灵性,构建出诗一样的充满生命与情感的意境。《幽径悲剧》写藤萝之美用词典雅、淳朴、恬淡而又唯美,写藤萝之悲含蓄、深沉、富有哲理。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使用:《紫藤萝瀑布》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传达出花开的景色,赋予紫藤萝以人的性灵:“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每一朵花在和阳光挑逗,它们在笑,它们嚷嚷;“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人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船艙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描写赋予紫藤萝以动态美、形象美、色彩美,让人顿生可爱、生机勃勃之感。而在《幽径悲剧》中“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这一段拟人化的描写又极具悲凉之感。
  对比手法的使用:两篇文章都将藤萝十年前后的状态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幽径悲剧》中,十年前“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蒼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极写藤萝的生命力旺盛,这与十年后“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的满目萧然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与对比。繁华之盛与被扼杀之悲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们能感受到季羡林大师那无法释然的痛苦、悲伤。《紫藤萝瀑布》中也有紫藤萝十年前后的对比,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通感手法的使用:《幽径悲剧》中“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写出了藤萝的香气。“蜜蜂声也袭入耳内”写出蜂声伴花,“万绿丛中一点红”写出了藤萝的色彩,通过形声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紫藤萝瀑布》中“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传达给了读者。
  四、景中含情,物我交融
  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呈现出文章的真实感。
  《紫藤萝瀑布》中,每一处景都彰显作者的浓浓的主观色彩,宗璞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萝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充满了无限生机,这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当面对这一片繁盛的花的时候,宗璞是开怀的,是释然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沉浸在盛满了生命的酒酿的小花苞中,那小花苞像帆船在紫藤萝瀑布上流动,而宗璞将置身于这有声有色有味的瀑布中,融入了自我,物我交融,进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应在当下的痛苦中徘徊,而应当走向新生,就好像每一个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在瀑布上欢乐前行。此时此刻,是藤萝花带着宗璞走向新的生活。
  而同样也是一株紫藤萝也在繁盛之时也让季羡林“顾而乐之”,“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株藤萝是老先生孤独生活中的安慰。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在季羡林老先生的笔下,只剩下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字字句句都显露出季老先生悲悯的情怀、孤独的痛苦、无奈的悲哀。此时此刻,花是美好的事物,花也是人,人也是花。
  所以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于人人可见之处,写出新意和独特来。而这新意,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进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才能写出独特的精彩的文章。
  一树藤萝,满纸情怀。尽管两位作者心中的“紫藤萝”不尽相同,但两篇文章均是字字写花,句句写人。字里行间,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两位大家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的健康情怀。而巧妙的写景手法让景物完美呈现,情借景表达得含蓄隽永。因此,在写作之余,我们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写作之时要抓住具体景物特点,大胆联想和想象。行文之时,言辞精美,手法多样,对景物细致有重点地描绘,最后达到景中含情、物我交融的境界。
其他文献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她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当下古诗词教学重技能技法、轻阅读感知的现实。教师在技法训练上费尽心思,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水平。古诗词该如何阅读?又该从哪里开始阅读?于漪老师又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古诗词
古诗鉴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古诗鉴赏教学水平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文化的韵味具有重要作用。古诗中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古诗鉴赏教学需要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化之美,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古诗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要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仔细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朴素的教学方法,在小说教学中也不例外。小说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审美的过程,作为课堂中的主导,教师必定要把握好审美的视角,必然要引领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朗读、吟诵,其过程既是语文的,又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  一、“读”出本味,优化小说课堂教学  现在,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新”,追求“开放性”阅读,忽视了对文本的朗读,更别提诵读了。然而要上出小说的本味,就不能脱离
散文阅读无论是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文眼,还是品味散文语言,欣赏语言风格,或是赏析文章意境,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时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阅读。  一、透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
“技近乎道”是庄子的话,意思是高超的“技”差不多已经接近“道”了。庄子的学说属于“国学”,但“国学”这个概念却并没有庄子或《庄子》那样久远的历史。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中,中国人通常以“天下”描述居处的这片土地。降至晚清,国门洞开,乃知世界之大,赤县神州不过万国中之一国。近代,坚船利炮攻击的是“天朝”的肉身,西方学术占领的就是我们的头脑。浸淫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怵然惕之,“国学”这个概念
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學贵心悟”“学以致用”……  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读同样的东西,收获却不同?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没用心去感悟。  我赞美读书要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感悟,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张载的“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
写作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大原因,学校没有系统的写作课程也是一大原因。教师在摸索中前行,缺乏约定俗成的写作课堂架构。写作课不像阅读课那样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因此总是被一些教师边缘化。笔者深入课堂,发现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就要有一套有序的课堂教学架构,本文从写作活动主题的确定、单元群文阅读的构建、写作学习任务单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对写作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中语文学科的阅读,有区别于学习其他知识的独特之处。其一,阅读更加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感觉和理解的结合。对于阅读者来说,阅读不同文本能够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其二,阅读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化的活动,阅读者在把握文本广度和深度时,势必会受到自身生活阅历及知识修养的影响,知识修养越高、生活阅历越丰富,就越容易接近作者的真实想法。其三,虽然阅读感受可能接近作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