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德育教育。初中社会学科拥有丰富的德育教学素材,在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从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充分利用社会课的德育资源,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的社会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为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我们应该对德育素材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社会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一)感知祖国历史的辉煌与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绚丽的文化等等无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粟、水稻、大豆等是中国最早种植的;我国还是世界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称誉,还有著名的“四大发明”等等。通过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深刻体会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人类文明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油然而生爱国之情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课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使人心智广博、品德高尚。前人的嘉言懿行,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还有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无不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思想感情。这些爱国言行将为我们青少年所继承和发扬,成为激励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无形力量,使他们看到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认知近现代国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是,无论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后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建立起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强大起来了。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合理运用校内外德育阵地,结合实际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课的优势,把社会课的德育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计划,把社会课中的活动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从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做到道理从大处讲,要求从小事提,训练从行为起,效果从实处求,扎扎实实,有的放矢。如以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为载体,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绘制家乡和中国地图,介绍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知之深而爱之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举办如“历史上的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图片展等专栏,了解祖国母亲的沧桑与辉煌,关注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祖国美好未来;利用校广播室课间时间播放革命歌曲,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营造革命歌曲大家唱的良好氛围。又如依托本地“三色教育基地”(越剧、围棋、人口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市越剧博物馆,开展越剧大家唱活动,学习围棋知识,展开围棋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另外还利用市综合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社会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德育教育目标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落实。
三、选择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科学性。要在“润”字上下工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滋润万物,把道德的精华与甘露像输液一样,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社会课具有生动具体、故事性强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接受思想教育。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熏陶,教师在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把简单的史料扩充开来,铺开场面、渲染气氛,生动具体地进行讲述,制造历史事件的波澜,绘声绘色地描述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行径。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另外反映社会学科内容的电影、电视、新闻、纪录片、歌曲较多,利用多媒体引入这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来导入新课,以《毕业歌》来结束教学,能有效激起学生的爱国之心,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升华。
(二)实践探究,加深情感
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我们在德育方法的研究中要尽量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入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变单一的说教式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历史与社会兴趣小组,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收集历史资料,学习研究地方史,参观访问革命老区和历史名人遗迹。如我们组织学生访问了四明山革命老区,并邀请了当地的一位老党员给我们作讲解。革命老区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个个悲壮的故事,甚至一草一木,都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及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另外,还可以举办诸如名人故事会、小小演讲会等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创设的历史情境,自主感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在操作之中也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学生主动进行的,感受更加深切,德育效果也特别显著。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充分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的社会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为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我们应该对德育素材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社会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一)感知祖国历史的辉煌与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绚丽的文化等等无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粟、水稻、大豆等是中国最早种植的;我国还是世界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称誉,还有著名的“四大发明”等等。通过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深刻体会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人类文明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油然而生爱国之情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课是最生动的伦理学教材,它使人心智广博、品德高尚。前人的嘉言懿行,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还有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无不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思想感情。这些爱国言行将为我们青少年所继承和发扬,成为激励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无形力量,使他们看到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认知近现代国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是,无论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后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建立起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强大起来了。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合理运用校内外德育阵地,结合实际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课的优势,把社会课的德育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计划,把社会课中的活动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从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做到道理从大处讲,要求从小事提,训练从行为起,效果从实处求,扎扎实实,有的放矢。如以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为载体,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绘制家乡和中国地图,介绍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知之深而爱之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举办如“历史上的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图片展等专栏,了解祖国母亲的沧桑与辉煌,关注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祖国美好未来;利用校广播室课间时间播放革命歌曲,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营造革命歌曲大家唱的良好氛围。又如依托本地“三色教育基地”(越剧、围棋、人口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市越剧博物馆,开展越剧大家唱活动,学习围棋知识,展开围棋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另外还利用市综合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社会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德育教育目标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落实。
三、选择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科学性。要在“润”字上下工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滋润万物,把道德的精华与甘露像输液一样,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社会课具有生动具体、故事性强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接受思想教育。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熏陶,教师在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把简单的史料扩充开来,铺开场面、渲染气氛,生动具体地进行讲述,制造历史事件的波澜,绘声绘色地描述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行径。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另外反映社会学科内容的电影、电视、新闻、纪录片、歌曲较多,利用多媒体引入这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来导入新课,以《毕业歌》来结束教学,能有效激起学生的爱国之心,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升华。
(二)实践探究,加深情感
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我们在德育方法的研究中要尽量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入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变单一的说教式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历史与社会兴趣小组,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收集历史资料,学习研究地方史,参观访问革命老区和历史名人遗迹。如我们组织学生访问了四明山革命老区,并邀请了当地的一位老党员给我们作讲解。革命老区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个个悲壮的故事,甚至一草一木,都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及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另外,还可以举办诸如名人故事会、小小演讲会等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创设的历史情境,自主感受。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在操作之中也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学生主动进行的,感受更加深切,德育效果也特别显著。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