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研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我认为,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消极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习主体最大的潜能,也才能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转变的关键是激趣,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
关键词:猜谜游戏;精巧设问;比较异同;小组合作;表演短剧;设置矛盾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近几年广为流传。可见语文在中高考中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不多,特别是那些下了大量功夫、花了不少力气,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更是毫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如何改变现状?唯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接下来,笔者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犟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 猜谜游戏,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老师的导入精彩,就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犟龟》是一篇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童话,情节生动,并蕴含哲理。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穿件硬壳袍,缩头又缩脑,水面四脚划,岸上慢慢跑。——(打一动物)’猜出来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谜底。
通过猜谜游戏来导入新课,同学们发言踊跃,情绪饱满,兴趣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二、 精巧设问,整体感知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避免“满堂问”这一现象,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精巧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只乌龟的倔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小乌龟“犟”的语句。学生找完后,纷纷发言,老师适时点拨。
通过问题的精巧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 选择角度,比较异同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余映潮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技巧之一是选点。所谓选点,就是选择角度。比较阅读角度的选择要尽可能精致实用。
为了让学生比较两只乌龟的异同,我是这样设计的:“《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的‘乌龟’与本文的‘乌龟’在向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个别发言,老师给予引导。
通过比较异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易于突出重点,把握对象的本质。
四、 小组合作,深入理解
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提出了合作学习这一概念。这意味着教师应由传统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指导者、辅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犟龟去参加狮王的婚礼途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劝阻犟龟放弃参加狮王的婚礼呢?请同学们四至六人为一组,共同找一找动物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想一想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小组成员先讨论,然后派代表朗读,最后师生一起点评朗读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使学困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独立思考,按各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多人的优势,相互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表演短剧,拓展延伸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合理利用课堂短剧,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的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敢说敢做的良好心理品质。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我是这样设计的:“小乌龟在路上也许还会碰到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它还可能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怎样劝阻它?它又会怎样回答?”学生继续在小组中热烈讨论,几分钟后上台表演。最后,老师给予鼓励性的点评。
通过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六、 设置矛盾,概括主旨
在“矛盾”处提问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达到合理解决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准确概括本文的主旨,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只犟龟,它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一只只管向前,不听人劝的小乌龟。大家同意老师的看法吗?谁能说说不同意的理由?”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师生一起讨论,达成共识。
通过课堂提问,设置矛盾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提问活动。
总之,在教学《犟龟》一文时,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并展示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留有发挥想象、自主创造的空间,围绕“犟”,释“犟”——找“犟”——比“犟”——析“犟”——编“犟”——辩“犟”,一线贯之。另一线则围绕“趣”,在课堂中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将听、说、读、写渗透在其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做到“趣中学,乐中悟”。通过双线并行的教学,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映潮.語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3]马永钦.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衡水:河北武强县教研室.
作者简介:柳志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吹楼学校。
关键词:猜谜游戏;精巧设问;比较异同;小组合作;表演短剧;设置矛盾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近几年广为流传。可见语文在中高考中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不多,特别是那些下了大量功夫、花了不少力气,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更是毫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如何改变现状?唯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接下来,笔者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犟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 猜谜游戏,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老师的导入精彩,就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犟龟》是一篇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童话,情节生动,并蕴含哲理。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穿件硬壳袍,缩头又缩脑,水面四脚划,岸上慢慢跑。——(打一动物)’猜出来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谜底。
通过猜谜游戏来导入新课,同学们发言踊跃,情绪饱满,兴趣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二、 精巧设问,整体感知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避免“满堂问”这一现象,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精巧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只乌龟的倔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小乌龟“犟”的语句。学生找完后,纷纷发言,老师适时点拨。
通过问题的精巧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 选择角度,比较异同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余映潮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技巧之一是选点。所谓选点,就是选择角度。比较阅读角度的选择要尽可能精致实用。
为了让学生比较两只乌龟的异同,我是这样设计的:“《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的‘乌龟’与本文的‘乌龟’在向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个别发言,老师给予引导。
通过比较异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易于突出重点,把握对象的本质。
四、 小组合作,深入理解
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提出了合作学习这一概念。这意味着教师应由传统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指导者、辅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犟龟去参加狮王的婚礼途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劝阻犟龟放弃参加狮王的婚礼呢?请同学们四至六人为一组,共同找一找动物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想一想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小组成员先讨论,然后派代表朗读,最后师生一起点评朗读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使学困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独立思考,按各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多人的优势,相互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表演短剧,拓展延伸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合理利用课堂短剧,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的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敢说敢做的良好心理品质。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我是这样设计的:“小乌龟在路上也许还会碰到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它还可能遇到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怎样劝阻它?它又会怎样回答?”学生继续在小组中热烈讨论,几分钟后上台表演。最后,老师给予鼓励性的点评。
通过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六、 设置矛盾,概括主旨
在“矛盾”处提问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达到合理解决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准确概括本文的主旨,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只犟龟,它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一只只管向前,不听人劝的小乌龟。大家同意老师的看法吗?谁能说说不同意的理由?”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师生一起讨论,达成共识。
通过课堂提问,设置矛盾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提问活动。
总之,在教学《犟龟》一文时,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并展示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留有发挥想象、自主创造的空间,围绕“犟”,释“犟”——找“犟”——比“犟”——析“犟”——编“犟”——辩“犟”,一线贯之。另一线则围绕“趣”,在课堂中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将听、说、读、写渗透在其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做到“趣中学,乐中悟”。通过双线并行的教学,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映潮.語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3]马永钦.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衡水:河北武强县教研室.
作者简介:柳志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吹楼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