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石康中学 536124)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政治; 素质教育; 学习主体;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2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本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做了如下几点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所在,关注所在。"性之所近",力所能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并达到学习效果。[1]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激励、唤醒、鼓舞"的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采用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谈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都参与到对材料的讨论中。轮到学生发言时,一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发言中,可知他们对材料已经理解和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关注清根,运用情感
一方面,关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内容中,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热情,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有对生活的甜美憧憬之情,有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有对回馈社会的报答之情,有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手足之情,有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2]要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自己先要进入"角色"。在课前准备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这些。"
另一方面,关注课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情感的和谐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情感投入源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达成与当代高中生的情感共识。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上的认同能促进学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融洽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自主学习中。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3.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四、合理利用媒体,促进教学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时,本人列举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肆意砍伐林木造成土地沙漠化。河南省俊县北老观嘴村河流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村里先后有一百多人得癌症而死去,成为"癌症"村等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当看到画面由大片森林、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变成万顷黄沙。当看到"癌症"村河流黑而臭,患癌症的村民在痛苦呻吟的情景。同学们对环境遭到破坏如此之大都震惊万分,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保的结果是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深深感受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五、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
一方面,营造氛围要适度。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另一方面,因势利导要及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国家才针对时代的要求变革教育理念。具体的说,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才,人才是德育为先的人才,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重任。所以说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则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也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明.浅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江门基础教育信息.2009-1
[2] 怎样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7年第47期
[3] 徐金红.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第12期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政治; 素质教育; 学习主体;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2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本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做了如下几点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所在,关注所在。"性之所近",力所能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并达到学习效果。[1]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激励、唤醒、鼓舞"的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采用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谈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都参与到对材料的讨论中。轮到学生发言时,一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发言中,可知他们对材料已经理解和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关注清根,运用情感
一方面,关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内容中,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热情,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有对生活的甜美憧憬之情,有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有对回馈社会的报答之情,有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手足之情,有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2]要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自己先要进入"角色"。在课前准备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这些。"
另一方面,关注课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情感的和谐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情感投入源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达成与当代高中生的情感共识。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上的认同能促进学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融洽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自主学习中。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3.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四、合理利用媒体,促进教学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时,本人列举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肆意砍伐林木造成土地沙漠化。河南省俊县北老观嘴村河流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村里先后有一百多人得癌症而死去,成为"癌症"村等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当看到画面由大片森林、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变成万顷黄沙。当看到"癌症"村河流黑而臭,患癌症的村民在痛苦呻吟的情景。同学们对环境遭到破坏如此之大都震惊万分,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保的结果是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深深感受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五、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
一方面,营造氛围要适度。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另一方面,因势利导要及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国家才针对时代的要求变革教育理念。具体的说,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才,人才是德育为先的人才,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重任。所以说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则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也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明.浅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江门基础教育信息.2009-1
[2] 怎样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7年第47期
[3] 徐金红.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