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解读的质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不强,文本解读不到位,做不到正确、细致、创意。本文结合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例,就教师如何正确、细致、创意解读文本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如果说精彩的课堂是一条清澈灵动的小溪,那么,正确的文本解读就是小溪的“泉眼”,教师解读文本越正确、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这条溪流就越能源源不断地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始终把力气花在解读文本上,不断锤炼自己。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教师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时说:“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这样的说法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如何才能培养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本文根据薛法根老师的《半截蜡烛》和管建刚老师的《春联》的课堂实录,来阐述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
一、学生视角解读,正确把握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也是读者享受阅读、感受文字魅力的过程,就像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观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行、细品,才能从中体会到别人忽略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风景美丽邂逅。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从读者视角、教师视角解读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明确的学生视角。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但要思考如何把文本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角度贴近文本,用儿童化的视角去挖掘文本中符合儿童文化的那些东西。只有这样解读文本,才符合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针对六年级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实际学习情况,用“画情节图”的方法让孩子快速掌握小说情节。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情节,读通课文,为精读文章打下基础。管建刚老师执教《春联》时,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抓住说明文如何举例子的重点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充分站在了学生立场来解读说明文本的独特价值。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清楚自己要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才能知道自己要教到什么“度”,学生要学到什么“度”;只有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才能成竹在胸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总之,只有从学生视角正确解读文本,课堂目标才会实现,才能把文本读透,才能上出充满灵魂的语文课。
二、细致入微解读,感悟文字魅力
“细读”,是感受文字魅力的必要途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说的这个道理。那么,应该如何做到“细读”呢?
1.抓住字词,品味文字之美。
薛法根老师讲解的是《半截蜡烛》,该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薛老师就抓住了此处的“似乎”,问学生:“这场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学生就在这样的追问中感受到了“似乎”一词的关键性作用。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春联的特点时,学生有的用了“讲究对仗”“声律美”,有的用了“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多样性:讲究对仗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声律美就是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到了文字、语言的魅力。
当然,这些目标的达成与教师课前的文本细读是分不开的,一切细读的前提都是多读、慢读和深入读。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后,一定要留下内容、文字、情感,真正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2.揣摩语言,感悟表达特点。
前文提过,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利用情节曲线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讲得精彩、惊险。这样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表达特点,在营造紧张的气氛的同时,进一步借鉴戏剧的手法——“旁白”,让学生感受到伯诺德一家的紧张,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心里想”这三个字来表达,而是通过作者的嘴巴说出来。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管老师在“春联讲究对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生活中的春联作为延伸阅读,引导学生追问:千千万万的春联中,为什么只选了这四副?学生进而了解到举例子要分好类、排好序。此外,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感受到举例子不能重复。
三、创意解读文本,打开语用之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实现符合学生年段特征的独特的语用价值。然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理解文本语言,再感受文本中语言表达的奥妙,体会表达的特点,随后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或者要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应用。
《春联》一课的教学中,管建刚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说明文的举例要分类的奥妙后,又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如果让你给商场的包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呢?学生接着就打开了语言表达的匣子,在模仿课文言语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也是如此,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通過语言文字营造紧张的气氛的,然后总结出文本表达的特点——借用戏剧中的旁白,就是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借作者的口说出来。学生领悟到这种新的表达方法后,老师即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当场发挥,学生也能作出精彩的表达。由此可见,学生表达的精彩也源自于老师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课堂教学的“神”,各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形”,神形兼备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总之,教师精准的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之一,当教师从教材中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奥秘时,语文课堂就会焕发生命力,师生就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如果说精彩的课堂是一条清澈灵动的小溪,那么,正确的文本解读就是小溪的“泉眼”,教师解读文本越正确、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这条溪流就越能源源不断地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始终把力气花在解读文本上,不断锤炼自己。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教师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时说:“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这样的说法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如何才能培养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本文根据薛法根老师的《半截蜡烛》和管建刚老师的《春联》的课堂实录,来阐述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
一、学生视角解读,正确把握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也是读者享受阅读、感受文字魅力的过程,就像欣赏美好的自然景观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行、细品,才能从中体会到别人忽略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风景美丽邂逅。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从读者视角、教师视角解读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明确的学生视角。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但要思考如何把文本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角度贴近文本,用儿童化的视角去挖掘文本中符合儿童文化的那些东西。只有这样解读文本,才符合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针对六年级学生对小说类文本的实际学习情况,用“画情节图”的方法让孩子快速掌握小说情节。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情节,读通课文,为精读文章打下基础。管建刚老师执教《春联》时,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抓住说明文如何举例子的重点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充分站在了学生立场来解读说明文本的独特价值。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清楚自己要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才能知道自己要教到什么“度”,学生要学到什么“度”;只有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才能成竹在胸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总之,只有从学生视角正确解读文本,课堂目标才会实现,才能把文本读透,才能上出充满灵魂的语文课。
二、细致入微解读,感悟文字魅力
“细读”,是感受文字魅力的必要途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说的这个道理。那么,应该如何做到“细读”呢?
1.抓住字词,品味文字之美。
薛法根老师讲解的是《半截蜡烛》,该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薛老师就抓住了此处的“似乎”,问学生:“这场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学生就在这样的追问中感受到了“似乎”一词的关键性作用。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春联的特点时,学生有的用了“讲究对仗”“声律美”,有的用了“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多样性:讲究对仗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声律美就是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到了文字、语言的魅力。
当然,这些目标的达成与教师课前的文本细读是分不开的,一切细读的前提都是多读、慢读和深入读。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后,一定要留下内容、文字、情感,真正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2.揣摩语言,感悟表达特点。
前文提过,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利用情节曲线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讲得精彩、惊险。这样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表达特点,在营造紧张的气氛的同时,进一步借鉴戏剧的手法——“旁白”,让学生感受到伯诺德一家的紧张,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心里想”这三个字来表达,而是通过作者的嘴巴说出来。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管老师在“春联讲究对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生活中的春联作为延伸阅读,引导学生追问:千千万万的春联中,为什么只选了这四副?学生进而了解到举例子要分好类、排好序。此外,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感受到举例子不能重复。
三、创意解读文本,打开语用之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实现符合学生年段特征的独特的语用价值。然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理解文本语言,再感受文本中语言表达的奥妙,体会表达的特点,随后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或者要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应用。
《春联》一课的教学中,管建刚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说明文的举例要分类的奥妙后,又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如果让你给商场的包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呢?学生接着就打开了语言表达的匣子,在模仿课文言语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也是如此,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通過语言文字营造紧张的气氛的,然后总结出文本表达的特点——借用戏剧中的旁白,就是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借作者的口说出来。学生领悟到这种新的表达方法后,老师即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当场发挥,学生也能作出精彩的表达。由此可见,学生表达的精彩也源自于老师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课堂教学的“神”,各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形”,神形兼备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总之,教师精准的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之一,当教师从教材中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奥秘时,语文课堂就会焕发生命力,师生就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