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出现了诸多不合时宜的教育现象,本文拟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适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策略探
习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诚然,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出现了诸多不合时宜的教育现象,结合笔者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拟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适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
现状分析:
一、 认识不足 敷衍塞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青少年对外国节日顶礼膜拜、但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漠然视之;对韩剧、好莱坞大片垂涎欲滴,但对本国纪录片、历史剧不闻不问。针对这种现状,部分学校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虽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课程的开设并非独立,而是与其他学科掺杂在一起。再说传统文化内容测试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相对偏少,引不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 形式单一 枯燥乏味
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校活动内容欠丰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苦于空有教育热情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把握不是很到位,上课前临时抱佛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形不成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不了学生兴趣,往往事倍而功半。
三、 活动匮乏 缺少印证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具体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迫于重智育轻德育思潮的严重影响和学生较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文化课学习无情的挤占,以致传统文化教育似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策略探究:
一、 广泛宣传 增强认知
发挥宣传媒体的教育优势,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师生们热爱传统文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等阵地,利用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教学,广泛宣传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孔子诞辰、黄帝公祭日等,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二、 环境育人 营造氛围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場所,用传统文化美化、净化校园以及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按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在校园高标准地悬挂张贴名人警句和名人、伟人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草坪、校园主干道路两侧、路灯栏杆上等公共场所专门设计制作充满睿智的传统文化标语牌,加强校报、校刊建设,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展示区、宣传橱窗和宣传专版,如传统文化展示区,帮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增强幸福感。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创设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 拉入计划 有序推进
理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一窝蜂,绝不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实际分层次、分阶段有序进行。高一学生刚入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格言联璧》为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师生知识,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促使学生“学名言,承国学,立美德”。高二、高三学生的生理和心智已逐步走向成熟,此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广度与深度并重,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线,从经典中选录贴合师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根据学生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诸如《德道经》、《论语》、《周易》、《黄帝内经》、《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以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
四、 开展活动 增强自信
坚持开展“走近名家,沐浴书香”经典诗文大赛、“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等经典诵读活动,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让书本成为学生的课堂,让知识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终生”,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追求。学校还可选择本地及周边地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开展采风活动,深入当地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个传统节日期间,结合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开展别开生面的活动。
五、 礼仪教育 内化素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正所谓“人无礼,无以立”。一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就离不开礼仪。学校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人人规范自我行为,个个争做合格学生”的氛围,达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目的,内化学生素质,提高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相信,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之花一定会在美丽的校园里发出新芽,抽出新绿,结下新果!
作者简介:郑庆忠,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策略探
习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诚然,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堪忧,出现了诸多不合时宜的教育现象,结合笔者多年德育工作经验,拟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适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
现状分析:
一、 认识不足 敷衍塞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青少年对外国节日顶礼膜拜、但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漠然视之;对韩剧、好莱坞大片垂涎欲滴,但对本国纪录片、历史剧不闻不问。针对这种现状,部分学校迫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虽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课程的开设并非独立,而是与其他学科掺杂在一起。再说传统文化内容测试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相对偏少,引不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 形式单一 枯燥乏味
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校活动内容欠丰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限,苦于空有教育热情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把握不是很到位,上课前临时抱佛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形不成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不了学生兴趣,往往事倍而功半。
三、 活动匮乏 缺少印证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具体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迫于重智育轻德育思潮的严重影响和学生较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文化课学习无情的挤占,以致传统文化教育似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策略探究:
一、 广泛宣传 增强认知
发挥宣传媒体的教育优势,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师生们热爱传统文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等阵地,利用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教学,广泛宣传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孔子诞辰、黄帝公祭日等,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二、 环境育人 营造氛围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場所,用传统文化美化、净化校园以及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按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在校园高标准地悬挂张贴名人警句和名人、伟人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草坪、校园主干道路两侧、路灯栏杆上等公共场所专门设计制作充满睿智的传统文化标语牌,加强校报、校刊建设,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展示区、宣传橱窗和宣传专版,如传统文化展示区,帮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增强幸福感。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创设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 拉入计划 有序推进
理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一窝蜂,绝不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实际分层次、分阶段有序进行。高一学生刚入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格言联璧》为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师生知识,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促使学生“学名言,承国学,立美德”。高二、高三学生的生理和心智已逐步走向成熟,此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广度与深度并重,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线,从经典中选录贴合师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根据学生需要,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校本教育课程,诸如《德道经》、《论语》、《周易》、《黄帝内经》、《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以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
四、 开展活动 增强自信
坚持开展“走近名家,沐浴书香”经典诗文大赛、“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等经典诵读活动,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让书本成为学生的课堂,让知识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终生”,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追求。学校还可选择本地及周边地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开展采风活动,深入当地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个传统节日期间,结合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开展别开生面的活动。
五、 礼仪教育 内化素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正所谓“人无礼,无以立”。一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就离不开礼仪。学校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人人规范自我行为,个个争做合格学生”的氛围,达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目的,内化学生素质,提高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相信,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之花一定会在美丽的校园里发出新芽,抽出新绿,结下新果!
作者简介:郑庆忠,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