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文本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古代贵族女性形象。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虽略有修改,仍有许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存在难度;而且王熙凤语言话中有话,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更为不易。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阅读课文之初,学生对“凤辣子”的印象多为美丽泼辣、热情善良。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细致研读,自主探究,寻找真实的王熙凤,令一个泼辣张狂、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炫耀特权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从而获取与作者创作意图较为接近的解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对此作了尝试。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发探究的欲望
[片段一]
教师出示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学生读。问: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句吗?知道这所谓的“荒唐言”指的是哪一部小说吗?随之介绍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成书已令人称奇。而二百多年来,红学研究层出不穷,从未间断,堪称一绝。出示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提问: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哪三位?(王熙凤、林黛玉、贾母)教师简单介绍三个人物当时的关系。
学生对《红楼梦》缺乏了解,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以简洁易懂的诗句导入,让学生对《红楼梦》充满好奇,从而形成阅读期待,以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受探究的必要
[片段二]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读通课文。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学生自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哪些词句最难读,谁愿意来读一读?多媒体配合出示王熙凤服饰外貌方面的描写段落,请学生来赛读。学生交流初读后对王熙凤的印象。通常答案是:美丽、活泼、热情、善良,也有个别学生提到虚伪之类的词。教师随之提问:善良与虚伪,那可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呀!那么,王熙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到字里行间去探真实的王熙凤。
这篇课文的文字带有古文色彩,某些字词生僻难读,尤其是描写王熙凤服饰打扮的部分,是朗读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重点点拨读好这一段,通过赛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得到的不同评价中激发学生想要一窥究竟的探索欲。
三、精读:初探真实的王熙凤
[片段三]
学生回顾从课文前两个段落的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边请学生回答,边板书: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与侧面描写。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反复读,细细品,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王熙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所画句子旁做旁注。
本环节先帮助学生整理和总结已学过的人物描写手法,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入体验。
四、交流:再探真实的王熙凤
[片段四]
1.外貌描写,观其形。学生交流所画句子,说感受。对于王熙凤的服饰外貌描绘,引入《蒋勋说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配合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适当介绍当时在场的其他几位姑娘以及黛玉的服饰外貌描写,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王熙凤的奢华与张扬。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善于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特点。由于这段服饰描写离现代生活较远,为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感知,笔者利用对比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2.语言描写,听其声。所谓“言由心生”,透过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探究她的内心深处,可以感受到她的性格。读相关描写,让学生畅谈感受。很多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短短一段话,50多个字,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包括年龄、学习、健康及心情。引导学生回答:如果你是林黛玉,你听到哪一点会特别感动?这么感动怎么不见林黛玉回答?再插入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王熙凤真想知道答案,她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会有停顿。王熙凤并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林黛玉,并不是真正关心黛玉。她说这番话除了要表明对黛玉的关心之外,还有什么用意呢?(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是解读其形象的一把钥匙,这部分教学可以说是本课的难点。此处借助多媒体观看演员的表演,并创设让学生一口气回答一连串问题的情景体验,让学生在手足无措中体验到王熙凤对黛玉的关怀备至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表演给众人看的一场好戏。这里尊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抓住文本的细节,揭示矛盾,引发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3.动作描写,解其心。教师圈出王熙凤对话进行中的动词“携、送、拭泪、拉”等,将这些动作描写配合对话读一读,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理解:王熙凤的一切行为、语言皆视贾母的态度而变,变化之快足见其见风使舵之功力。
4.侧面描写,知其辣。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从正面凸显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二是从侧面(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教师抓住林黛玉、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评价等侧面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每个人读《红楼梦》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对于王熙凤,人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喜欢王熙凤的人这样评价:一个年轻女子(出场时17岁),能把贾府这样一个三百多人的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真不容易。也有人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面对这大相径庭的评价,你想对王熙凤说些什么?
《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立体丰满、真实可信,王熙凤更因其多侧面的复杂个性成为《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阅读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现代人对于王熙凤的解读早已趋于多元和个性化。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不同侧面,站在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去看待人物。
五、延伸: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期侍
[片段五]
教师出示“众人眼中的黛玉和宝玉眼中的黛玉”两个描写片段,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属于什么描写,同时说明黛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出示“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的相关描写”让学生猜这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从外表言行描写中,学生心中有了一个丰满的王熙凤形象,那么,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窗子,打开了窗子,学生就可以从窗子飞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窗子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反思】
在课堂的构建上,笔者以“探究真实的王熙凤”为主线,紧扣单元主题“人物描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展开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阅读感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使学生对王熙凤的印象逐渐丰满清晰。
1.学生是主动探究者
所谓“主动探究”,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第二,学生的认识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以往笔者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先向学生介绍“凤辣子”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炫耀特权的女人,然后让学生依据文本去证明“凤辣子”的这些特点。这种“演绎式”的教学本质上还是接受式的阅读。由于“主题先行”,学生的“探索”只是为了印证这个主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建构,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甚至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但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学生又自我纠正了这一认知。这一次,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他们是在进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
2.学生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复杂而多侧面的人物往往能激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兴趣。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误将王熙凤解读成真心诚意对待黛玉的善良之辈,而深入到文本中去,细细体会,又会发现许多矛盾的地方。渐渐地,一个天才表演者的形象浮出了水面,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了再认识,而这一次的认识却是和之前大相径庭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探究活动中,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开始尝试探究的乐趣。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感悟阅读的真谛
学生通过探究阅读的体验,不仅掌握了阅读此类型文章应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细致地研读,层层深入地去感知人物特点的方式,还领悟到阅读的真谛,即阅读过程是由作者、文本、读者三方面共同协作完成的。读者的阅读本身就是对文本的一次再创造。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310007)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虽略有修改,仍有许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存在难度;而且王熙凤语言话中有话,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更为不易。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阅读课文之初,学生对“凤辣子”的印象多为美丽泼辣、热情善良。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通过细致研读,自主探究,寻找真实的王熙凤,令一个泼辣张狂、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炫耀特权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从而获取与作者创作意图较为接近的解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对此作了尝试。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发探究的欲望
[片段一]
教师出示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学生读。问: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句吗?知道这所谓的“荒唐言”指的是哪一部小说吗?随之介绍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成书已令人称奇。而二百多年来,红学研究层出不穷,从未间断,堪称一绝。出示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提问: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哪三位?(王熙凤、林黛玉、贾母)教师简单介绍三个人物当时的关系。
学生对《红楼梦》缺乏了解,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以简洁易懂的诗句导入,让学生对《红楼梦》充满好奇,从而形成阅读期待,以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受探究的必要
[片段二]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读通课文。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学生自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哪些词句最难读,谁愿意来读一读?多媒体配合出示王熙凤服饰外貌方面的描写段落,请学生来赛读。学生交流初读后对王熙凤的印象。通常答案是:美丽、活泼、热情、善良,也有个别学生提到虚伪之类的词。教师随之提问:善良与虚伪,那可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呀!那么,王熙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到字里行间去探真实的王熙凤。
这篇课文的文字带有古文色彩,某些字词生僻难读,尤其是描写王熙凤服饰打扮的部分,是朗读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重点点拨读好这一段,通过赛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得到的不同评价中激发学生想要一窥究竟的探索欲。
三、精读:初探真实的王熙凤
[片段三]
学生回顾从课文前两个段落的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边请学生回答,边板书: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与侧面描写。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反复读,细细品,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王熙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所画句子旁做旁注。
本环节先帮助学生整理和总结已学过的人物描写手法,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入体验。
四、交流:再探真实的王熙凤
[片段四]
1.外貌描写,观其形。学生交流所画句子,说感受。对于王熙凤的服饰外貌描绘,引入《蒋勋说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配合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适当介绍当时在场的其他几位姑娘以及黛玉的服饰外貌描写,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王熙凤的奢华与张扬。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善于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特点。由于这段服饰描写离现代生活较远,为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感知,笔者利用对比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2.语言描写,听其声。所谓“言由心生”,透过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探究她的内心深处,可以感受到她的性格。读相关描写,让学生畅谈感受。很多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短短一段话,50多个字,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包括年龄、学习、健康及心情。引导学生回答:如果你是林黛玉,你听到哪一点会特别感动?这么感动怎么不见林黛玉回答?再插入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王熙凤真想知道答案,她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会有停顿。王熙凤并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林黛玉,并不是真正关心黛玉。她说这番话除了要表明对黛玉的关心之外,还有什么用意呢?(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是解读其形象的一把钥匙,这部分教学可以说是本课的难点。此处借助多媒体观看演员的表演,并创设让学生一口气回答一连串问题的情景体验,让学生在手足无措中体验到王熙凤对黛玉的关怀备至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表演给众人看的一场好戏。这里尊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抓住文本的细节,揭示矛盾,引发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3.动作描写,解其心。教师圈出王熙凤对话进行中的动词“携、送、拭泪、拉”等,将这些动作描写配合对话读一读,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理解:王熙凤的一切行为、语言皆视贾母的态度而变,变化之快足见其见风使舵之功力。
4.侧面描写,知其辣。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从正面凸显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二是从侧面(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教师抓住林黛玉、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评价等侧面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每个人读《红楼梦》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对于王熙凤,人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喜欢王熙凤的人这样评价:一个年轻女子(出场时17岁),能把贾府这样一个三百多人的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真不容易。也有人评价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面对这大相径庭的评价,你想对王熙凤说些什么?
《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立体丰满、真实可信,王熙凤更因其多侧面的复杂个性成为《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阅读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现代人对于王熙凤的解读早已趋于多元和个性化。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不同侧面,站在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去看待人物。
五、延伸: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期侍
[片段五]
教师出示“众人眼中的黛玉和宝玉眼中的黛玉”两个描写片段,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属于什么描写,同时说明黛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出示“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的相关描写”让学生猜这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从外表言行描写中,学生心中有了一个丰满的王熙凤形象,那么,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窗子,打开了窗子,学生就可以从窗子飞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窗子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反思】
在课堂的构建上,笔者以“探究真实的王熙凤”为主线,紧扣单元主题“人物描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展开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阅读感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使学生对王熙凤的印象逐渐丰满清晰。
1.学生是主动探究者
所谓“主动探究”,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第二,学生的认识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以往笔者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先向学生介绍“凤辣子”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炫耀特权的女人,然后让学生依据文本去证明“凤辣子”的这些特点。这种“演绎式”的教学本质上还是接受式的阅读。由于“主题先行”,学生的“探索”只是为了印证这个主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建构,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甚至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但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学生又自我纠正了这一认知。这一次,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他们是在进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
2.学生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复杂而多侧面的人物往往能激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兴趣。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误将王熙凤解读成真心诚意对待黛玉的善良之辈,而深入到文本中去,细细体会,又会发现许多矛盾的地方。渐渐地,一个天才表演者的形象浮出了水面,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了再认识,而这一次的认识却是和之前大相径庭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探究活动中,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开始尝试探究的乐趣。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感悟阅读的真谛
学生通过探究阅读的体验,不仅掌握了阅读此类型文章应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细致地研读,层层深入地去感知人物特点的方式,还领悟到阅读的真谛,即阅读过程是由作者、文本、读者三方面共同协作完成的。读者的阅读本身就是对文本的一次再创造。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3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