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就提出:只有依照儿童的本性自由发展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人。他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种教育思想保护儿童的天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编排了许多儿歌。这些儿歌有的穿插在拼音教学中,有的在归类复习中出现,有的自成课文,读起来、学起来让儿童觉得学习语文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它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以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编就的一套儿童喜欢的、有用的,儿童都能学有所得,能够促进儿童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发展的语文教材。儿歌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所欣赏、所喜爱。儿歌是儿童的歌谣,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载体,在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编排儿歌,也是遵循了教育家们所倡导的语文教学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29首儿歌:拼音部分12首,识字部分6首,课文部分11首)。儿歌是为儿童创作的,让儿童吟唱的歌谣,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深受儿童的欢迎。在刚开学时的拼音学习中,穿插学习儿歌,使刚入学的学生不至于觉得学习语文很累、很枯燥,甚而悄悄爱上语文。接下来,我就以新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为指导,结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的儿歌教学的实践与认识,谈谈对儿歌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整体感知,感悟朗读
儿歌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语言以口头语言为主。大部分儿歌的语言是直观语言,学生都能听懂,不必反复讲解。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对语言文字所存载的思想内容的繁琐分析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感悟。儿歌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种现代的语文教学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在教师朗读中欣赏,感受体会语言的内在涵义,并自然地感悟其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朗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在儿歌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在师生朗朗的书声中,一年级新生提升了听力和记忆力,解决了以学生主体的问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朗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语文,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重点点拨,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孩子对语言的接受发展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遵循儿童的这一规律,改变传统的以静态的知识灌输、机械的技能训练替代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的自主学习,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的权力、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教材中的儿歌教学,通过大量的朗读背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教师起指导、点拨的作用。如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四季》是一首儿歌体的童诗,儿歌抓住富有四季特色的草芽、荷叶、谷穗、雪娃娃,用儿童的语言,以自述的方式告知小朋友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草芽是尖尖的,荷叶是圆圆的,写出了草芽、荷叶的形态特点,富有情趣。谷穗弯弯,预示着一个大丰收,好象谷穗在炫耀自己。大肚子的雪人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气息。其内在的知识含量就在这么几句儿歌中包容了。儿歌还告知了小朋友春夏秋冬是轮流上班的,多么自豪,多么光荣。学生通过对儿歌的朗读,教师的重点点拨,对四季有了一个很感性的认识,也从中积累了不少有关四季的词语。其次,大量的儿歌背诵,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三、扩大信息,发展思维
一首儿歌,不足百来个字,但其中的信息含量、知识内容相当丰富。如教材中的第9篇课文《影子》是一首儿歌,(附文: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这首儿歌只有44个字,但整首儿歌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产生影子的诸多信息,并进行了人文教育,朴素的哲学渗透。
儿歌语言精练,对生活场景进行了浓缩。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也为我们提供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如教材中第10篇课文《比尾巴》,除了课文中所说到的这些动物的尾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它们有什么用?你能不能也来编一编呢?这样的练习安排,给教师以更大的教学操作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训练空间。
四、吟唱背诵,激发创作
儿歌的语言十分浅显,贴近孩子,体裁很熟。现在的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相对优越,学前的识字量相对比较大,吟唱背诵儿歌没有很大的难度。教材中的儿歌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教师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就能吟唱背诵,而且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儿歌教学的铺垫,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学生学了儿歌《拼一拼》后,纷纷进行了即兴创作,而且创作的儿歌也不赖。如:“三个圈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鸟,嘴巴尖尖。拼出鹿儿,脖子高高。还能拼出什么?你来试试看。”这样的儿歌教学,半年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创作(仿编)几首。其中20多首儿歌分别在校、县、市级公开刊物上发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现选摘几首:
秋天到
秋天到了,
果子熟了。
红红的柿子,
像一盏盏小灯笼。
黄黄的桔子,
像一个个小气球。
红通通的苹果,
像一张张笑脸。
小巧手
我有一双小巧手,
折只小鸟飞上天,
折颗星星闪一闪,
还会折出小娃娃,
和我一起搬家家。
秋天的歌
秋天来了
小草说:我要睡觉了!
等明年春天我才醒来。
树叶说:我要旅行去了!
到明年春天我就归来。
燕子说:我要过冬去了!
待明年春天我再回来。
农民伯伯说:丰收的季节到了!
我们要收割去了。
儿歌教学虽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因为儿歌教学的结束而停止创作活动。教师也并不因为其他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语言发展,而是把儿歌教学的优势延伸到其他内容、学科的教学,让儿歌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一天,严添鑫小朋友来找我,说是他想好了一首儿歌,叫我帮他写下来。我就一字不漏地帮他写。写完后,真让我感到惊喜,儿歌教学竟教出了小诗人。这首儿歌是这样的:
秋天的颜色
小草说:
秋天是黄色的。
小花说: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
风儿说:
秋天是无色的。
彩虹说:
秋天是彩色的。
这样的乐事儿层出不穷……
儿歌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乐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愉悦与清新。相信儿歌的内在魅力会得到更大的开掘,陪伴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编排了许多儿歌。这些儿歌有的穿插在拼音教学中,有的在归类复习中出现,有的自成课文,读起来、学起来让儿童觉得学习语文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它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以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编就的一套儿童喜欢的、有用的,儿童都能学有所得,能够促进儿童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发展的语文教材。儿歌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所欣赏、所喜爱。儿歌是儿童的歌谣,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载体,在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编排儿歌,也是遵循了教育家们所倡导的语文教学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29首儿歌:拼音部分12首,识字部分6首,课文部分11首)。儿歌是为儿童创作的,让儿童吟唱的歌谣,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深受儿童的欢迎。在刚开学时的拼音学习中,穿插学习儿歌,使刚入学的学生不至于觉得学习语文很累、很枯燥,甚而悄悄爱上语文。接下来,我就以新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为指导,结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的儿歌教学的实践与认识,谈谈对儿歌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整体感知,感悟朗读
儿歌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语言以口头语言为主。大部分儿歌的语言是直观语言,学生都能听懂,不必反复讲解。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对语言文字所存载的思想内容的繁琐分析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感悟。儿歌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种现代的语文教学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在教师朗读中欣赏,感受体会语言的内在涵义,并自然地感悟其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朗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在儿歌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在师生朗朗的书声中,一年级新生提升了听力和记忆力,解决了以学生主体的问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朗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语文,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重点点拨,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孩子对语言的接受发展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遵循儿童的这一规律,改变传统的以静态的知识灌输、机械的技能训练替代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的自主学习,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的权力、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教材中的儿歌教学,通过大量的朗读背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教师起指导、点拨的作用。如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四季》是一首儿歌体的童诗,儿歌抓住富有四季特色的草芽、荷叶、谷穗、雪娃娃,用儿童的语言,以自述的方式告知小朋友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草芽是尖尖的,荷叶是圆圆的,写出了草芽、荷叶的形态特点,富有情趣。谷穗弯弯,预示着一个大丰收,好象谷穗在炫耀自己。大肚子的雪人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气息。其内在的知识含量就在这么几句儿歌中包容了。儿歌还告知了小朋友春夏秋冬是轮流上班的,多么自豪,多么光荣。学生通过对儿歌的朗读,教师的重点点拨,对四季有了一个很感性的认识,也从中积累了不少有关四季的词语。其次,大量的儿歌背诵,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三、扩大信息,发展思维
一首儿歌,不足百来个字,但其中的信息含量、知识内容相当丰富。如教材中的第9篇课文《影子》是一首儿歌,(附文: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这首儿歌只有44个字,但整首儿歌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产生影子的诸多信息,并进行了人文教育,朴素的哲学渗透。
儿歌语言精练,对生活场景进行了浓缩。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也为我们提供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如教材中第10篇课文《比尾巴》,除了课文中所说到的这些动物的尾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它们有什么用?你能不能也来编一编呢?这样的练习安排,给教师以更大的教学操作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训练空间。
四、吟唱背诵,激发创作
儿歌的语言十分浅显,贴近孩子,体裁很熟。现在的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相对优越,学前的识字量相对比较大,吟唱背诵儿歌没有很大的难度。教材中的儿歌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教师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就能吟唱背诵,而且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儿歌教学的铺垫,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学生学了儿歌《拼一拼》后,纷纷进行了即兴创作,而且创作的儿歌也不赖。如:“三个圈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鸟,嘴巴尖尖。拼出鹿儿,脖子高高。还能拼出什么?你来试试看。”这样的儿歌教学,半年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创作(仿编)几首。其中20多首儿歌分别在校、县、市级公开刊物上发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现选摘几首:
秋天到
秋天到了,
果子熟了。
红红的柿子,
像一盏盏小灯笼。
黄黄的桔子,
像一个个小气球。
红通通的苹果,
像一张张笑脸。
小巧手
我有一双小巧手,
折只小鸟飞上天,
折颗星星闪一闪,
还会折出小娃娃,
和我一起搬家家。
秋天的歌
秋天来了
小草说:我要睡觉了!
等明年春天我才醒来。
树叶说:我要旅行去了!
到明年春天我就归来。
燕子说:我要过冬去了!
待明年春天我再回来。
农民伯伯说:丰收的季节到了!
我们要收割去了。
儿歌教学虽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因为儿歌教学的结束而停止创作活动。教师也并不因为其他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语言发展,而是把儿歌教学的优势延伸到其他内容、学科的教学,让儿歌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一天,严添鑫小朋友来找我,说是他想好了一首儿歌,叫我帮他写下来。我就一字不漏地帮他写。写完后,真让我感到惊喜,儿歌教学竟教出了小诗人。这首儿歌是这样的:
秋天的颜色
小草说:
秋天是黄色的。
小花说: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
风儿说:
秋天是无色的。
彩虹说:
秋天是彩色的。
这样的乐事儿层出不穷……
儿歌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乐趣,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愉悦与清新。相信儿歌的内在魅力会得到更大的开掘,陪伴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