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以苏科版八上教材《4.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案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1观察现象
课本安排了学生意外地发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改变凸透镜的位置,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揭示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不同的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顺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出问题
师:既然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那么它成像时蜡烛距离透镜多远处?出示凸透镜成像时用的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 cm)、蜡烛和光屏逐一介绍。并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再学习几个有关凸透镜成像中的名词术语。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u),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v)。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师:桌子上有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同学们先点燃蜡烛,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学生操作。
师再问:若光屏上找不到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么办?
学生讨论。
师总结: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目的让实验顺利进行,不至于学生把实验器材乱放)
3.1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强调:(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1)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处,实验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2)光屏上的像要清晰。
师问:光屏上能呈接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实像
(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再次理解物理中的虚、实像)
(3)像的大小与烛焰比较要能明显区分放大还是缩小。
这时教师演示两次成像:演示放大、清晰的实像在光屏上的呈现,演示缩小、清晰的实像在光屏上的呈现;目的让学生理解放大像和缩小像的物理意义,防止学生在找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出现在物距等于2倍焦距上,为学生找对、找准数据做好准备。
3.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用的表格、数轴全部印在事先准备好的学案上)
探究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
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123师总结:将各小组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绘到数轴上,让学生找出其中物距、像距在什么范围内。
4得出结论
(将抽象的物距、像距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通过数轴让学生找出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师再问:我们今天探究成不同像时,物距、焦距和像距间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师提示:10 cm是凸透镜的什么?
生:焦距。
生讨论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5教学反思
(1)在实验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完成快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找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当有的学生还是找不到规律时,就提示学生再找几组数据或两个小组一起找规律,也是为了强调物理实验找规律时多次实验的重要性。对完成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辅导或找几个完成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数据。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实验,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切不可告诉学生成像条件,将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这样违反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数学中的数轴,将抽象的物理数据描在数轴上,利用数轴上的点,找出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在得到结论时,我要给足学生讨论和分析的时间,不可包办代替,否则“欲速则不达”。
通过本节课教学实录,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地提高。
1观察现象
课本安排了学生意外地发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改变凸透镜的位置,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揭示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不同的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顺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出问题
师:既然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那么它成像时蜡烛距离透镜多远处?出示凸透镜成像时用的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 cm)、蜡烛和光屏逐一介绍。并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再学习几个有关凸透镜成像中的名词术语。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u),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v)。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师:桌子上有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同学们先点燃蜡烛,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学生操作。
师再问:若光屏上找不到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么办?
学生讨论。
师总结: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目的让实验顺利进行,不至于学生把实验器材乱放)
3.1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强调:(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1)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处,实验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2)光屏上的像要清晰。
师问:光屏上能呈接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实像
(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让学生再次理解物理中的虚、实像)
(3)像的大小与烛焰比较要能明显区分放大还是缩小。
这时教师演示两次成像:演示放大、清晰的实像在光屏上的呈现,演示缩小、清晰的实像在光屏上的呈现;目的让学生理解放大像和缩小像的物理意义,防止学生在找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出现在物距等于2倍焦距上,为学生找对、找准数据做好准备。
3.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用的表格、数轴全部印在事先准备好的学案上)
探究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
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123师总结:将各小组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绘到数轴上,让学生找出其中物距、像距在什么范围内。
4得出结论
(将抽象的物距、像距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通过数轴让学生找出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师再问:我们今天探究成不同像时,物距、焦距和像距间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师提示:10 cm是凸透镜的什么?
生:焦距。
生讨论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5教学反思
(1)在实验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完成快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找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当有的学生还是找不到规律时,就提示学生再找几组数据或两个小组一起找规律,也是为了强调物理实验找规律时多次实验的重要性。对完成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辅导或找几个完成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数据。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实验,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切不可告诉学生成像条件,将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这样违反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数学中的数轴,将抽象的物理数据描在数轴上,利用数轴上的点,找出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在得到结论时,我要给足学生讨论和分析的时间,不可包办代替,否则“欲速则不达”。
通过本节课教学实录,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