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学习是师幼双方积极互动,发现并解决有价值问题的活动。这里的“有效”,不仅体现了教师如何有效提问,更体现了幼儿如何有效发问,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主客体相互了解、和谐发展。本文从“营造探究性的发问环境”、“ 提供支持性的发问方法”、“安排多路径的发问机会”三个方面,讲述了在真实而又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怎样有效地支持每一个幼儿快乐自主、大胆自信地发展的。
关键词:有效学习发问探究支持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效预设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在解决教师的一个又一个提问中成长,更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给幼儿创设想问、敢问、会问的机会,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向教师和同伴反馈自己发现的疑问和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学习,应该就是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有效学习,它可以让教师聆听到幼儿的真声音,有利于教师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
笔者认为:“让幼儿学会发问,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真实地体现了课堂中师幼双边主导地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关怀,更是智慧型教师的聪明之举。在提问与发问的双边互动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播,在幼儿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幼儿也不是永远的忠实观众,既能看戏、听戏还可以造戏与演戏。这样的课堂有收有放,有预设也会有生成,有情节更会有冲突。执教者也许不会轻车熟路、一帆风顺地驾驭好自己的教案,但是因为有了对幼儿的尊重和放手,在引导幼儿发问这一课前无法预测的学习环节中,一定会收获意外的感动和惊喜。
一、 营造探究性的发问环境
问题来自于环境,来自于幼儿学习中的失败。没有探究性的环境支持,无论幼儿拥有多少机会,具备多少聪明的才智,都是不可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的。为此,让幼儿发问的主张必须建立在让幼儿发展这一基点和归宿上,确保有的放矢。如何营造适宜的发现问题的环境呢?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做法。
1、精选冲突性的学习材料。有冲突就会有问题,要想得到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善于选择不同材料,制造出有价值的冲突。如:在探索“物体的粘连”中,我给幼儿提供了粘连物体的胶水、木胶、双面胶、透明胶和纸、布、木块、砖头、铁皮等材料,要求幼儿分组尝试用任意一种“胶”将同一种材料和不同的材料粘连在一起。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他们能轻而易举地用四种胶将纸牢固地粘连,却无法让两块砖头牢固地粘在一起。在初次探索后,我紧接着让幼儿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麻烦?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炫耀自己成功粘连的物品,也提出了“为什么胶水粘不住布、木头和铁皮?“为什么木胶既可以粘住木头还可以粘住纸呢?”、“为什么胶水、木胶、双面胶、透明胶都粘不住砖头?”“砖块是用什么来粘连的?”……这样一个个推进活动向深度探究的好问题,关于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连接”这一主题研究有效展开。在冲突性的学习中,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求知的欲望更为强烈,所获得的兴趣和经验更为持久。
2、捕捉有问题的契机。几个幼儿正在室外学习拉锯子。锯着锯着,我忽然听见涛涛告诉明明:我的锯子好热呀。明明听了就去摸自己的锯子,同时高兴地叫起来:“我的锯子也是热的。”孩子们发现了“新大陆”,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身边问:“老师,锯子为什么会发热呀?”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磨擦生热的科学问题的发问。
带着孩子们生成的这一有趣的科学问题,我让幼儿先去猜一猜锯子为什么会热?幼儿产生了可爱的想法。有的说是太阳晒的,有的说是木头里热,拉锯子的时间被木头焐热的。我对幼儿的猜测未作评价,而是给他们提供机会来验证猜测结果。我请幼儿进活动室内继续拉锯子,此时太阳晒不着锯子了,可锯子照样会发热,再让他们去检查锯开的木头里面究竟热不热,结果幼儿发现自己的猜测不对。那锯子为什么会发热呢?在幼儿感觉不解的时候,我依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发现、好问和探索,并让幼儿注意自己搓双手是什么感觉?玩滑梯时小屁股有什么感觉?用易拉罐在水泥地面上磨来磨去又会怎样?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东西磨擦后会发热?同时,在班级的科学区里投放了各种磨擦后会发热的物体,设立了“小问号”,鼓励幼儿继续玩、大胆问,在磨擦生热的探索环境中,幼儿不断发现许多物体磨擦生热的现象。在积极而机智的回应中,幼儿解决了他们自己在玩中偶然发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富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 提供支持性的发问方法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探究环境。教会幼儿提问,更需要教师睿智地支持。在许多活动中,幼儿由于受能力和知识的限制,还不懂得怎么提问,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耐心地给予帮助。
1、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会问。活动中,不少教师常常习惯了将问题抛给幼儿,但却很少有意识地请幼儿关注一下问题或尝试着让幼儿模仿性地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因此,当教师提出过的无数个问题从幼儿的耳边滑过时,幼儿只是努力想着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却没有了解过所有问题的语言范式。当教师将发问的机会交给幼儿时,他们自然就不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问题了。要想教会幼儿发问,首先得帮助幼儿了解提问句式。在活动中,有机地借用教师提出的不同问题与不同表达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总是离不开“为什么”、“小问号”和“吗、呢”等发问的语气词。再尝试着用“为什么”、“小问号”和语气词来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个个小问题。在幼儿刚刚学习提问的时候,教师的示范和点拨一定要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增强幼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敢问。幼儿发问的勇气和自信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态度。在课堂上,只有亲和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幼儿充分的安全感和学习的幸福感,幼儿的发展才会得以真实地显现。在宽松的互动环境中,每一個幼儿都能享有平等的大胆发问的机会,教师才能打开幼儿开心的话匣子,收获到幼儿提出的精彩问题。因此,在引导幼儿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角色参与其中,小心呵护幼儿的每一个发现和发问,不轻易打断幼儿的表达,不苛求幼儿语言的稚嫩,用“来,宝贝试一试,说错了没关系”、“你真棒”、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等鼓励与赏识性的语言肯定幼儿并支持幼儿。
三、 安排多路径的发问机会
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要想让幼儿找到并提出,教师就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并巧妙地利用不同路径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提问能力,这样的学习没有压力却很有张力。
1、偶发事件中的发问。这是教师事先无法预见的,一旦发生了,我们就不能忽略,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一天,结束晨间游戏时,小朋友们都在搬小椅子回到活动室中间的位置,我却发现黑板墙裙有一处已经松动,用手轻轻一拿,两块长瓷砖落下地,发出了破裂声,刚刚安静落座的几个小朋友们看见了,惊奇地叫起来……
面对此景,我将全班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鼓励幼儿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①为什么瓷砖会掉下来打碎?
幼1:瓷砖不结实了;
幼2:有小朋友搬椅子的时候不小心撞的;
贴瓷砖的胶水被风吹干了……
②老师,瓷砖是用什么贴到墙上去的?
幼1;用胶水贴的;
幼2:不对,我看见爸爸是用水泥贴上去的。
在偶然事件中发生的关于发问经验的迁移,是一种轻松有效的习得新经验的好策略,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挖掘。
2、课堂上的发问。课堂上幼儿的发问多来自于教师的预设。什么样的课堂需要给幼儿预留问题,在什么环节给幼儿安排发问的机会,都是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和认真掌控的。课堂上的发问,要坚持为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快乐发展服务,避免观念上的作秀、形式上的热闹和师幼互动中的无病呻吟。教师具体怎么操作,要因课而异,因材施教,有备而问,有的放矢。如:科学活动中的发问,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或合作探索多种材料之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是在讨论问题之后,让幼儿再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绘本阅读中的发问,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看不懂的画面或从画面细节上生成问题。课堂上的发问,可以是面向大家的发问,也可以是同伴之间的互相发问或是小组与小组间的分享提问。
3、观察活动中的发问。在散步与田间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寻找自然现象与动植物的细微变化,并在自主轻松的交流语境中,鼓励支持幼儿提出很有趣的问题来。如:看见种植园里的向日葵自己会改变方向,草地上的露水会自动消失,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的会掉下地,有的却掉不下来,玉米棒长得有大有小,有的还被虫子咬了,蚯蚓切断后仍会动,小蝌蚪养在水里不断长出小脚来,自然角里的植物有的会枯死,幼儿园水上植物园里的荷叶上有时会有滚动的水珠等等,幼儿生发出许多的可爱的疑问来,他们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也会慢慢地增长。在这样的观察路径里让幼儿获得的发问机会,要比课堂上的来得更多,幼儿发现的问题面会更广,他们的求问与发问兴趣也会更浓厚。
一个聪明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喜爱倾听幼儿的声音,以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走进幼儿学习、生活世界的好伙伴。有效支持幼儿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不仅倡导了“向幼儿学习”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追求有效学习与共同成长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关键词:有效学习发问探究支持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效预设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幼儿在解决教师的一个又一个提问中成长,更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给幼儿创设想问、敢问、会问的机会,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向教师和同伴反馈自己发现的疑问和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学习,应该就是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有效学习,它可以让教师聆听到幼儿的真声音,有利于教师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
笔者认为:“让幼儿学会发问,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真实地体现了课堂中师幼双边主导地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关怀,更是智慧型教师的聪明之举。在提问与发问的双边互动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播,在幼儿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幼儿也不是永远的忠实观众,既能看戏、听戏还可以造戏与演戏。这样的课堂有收有放,有预设也会有生成,有情节更会有冲突。执教者也许不会轻车熟路、一帆风顺地驾驭好自己的教案,但是因为有了对幼儿的尊重和放手,在引导幼儿发问这一课前无法预测的学习环节中,一定会收获意外的感动和惊喜。
一、 营造探究性的发问环境
问题来自于环境,来自于幼儿学习中的失败。没有探究性的环境支持,无论幼儿拥有多少机会,具备多少聪明的才智,都是不可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的。为此,让幼儿发问的主张必须建立在让幼儿发展这一基点和归宿上,确保有的放矢。如何营造适宜的发现问题的环境呢?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做法。
1、精选冲突性的学习材料。有冲突就会有问题,要想得到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善于选择不同材料,制造出有价值的冲突。如:在探索“物体的粘连”中,我给幼儿提供了粘连物体的胶水、木胶、双面胶、透明胶和纸、布、木块、砖头、铁皮等材料,要求幼儿分组尝试用任意一种“胶”将同一种材料和不同的材料粘连在一起。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他们能轻而易举地用四种胶将纸牢固地粘连,却无法让两块砖头牢固地粘在一起。在初次探索后,我紧接着让幼儿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麻烦?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炫耀自己成功粘连的物品,也提出了“为什么胶水粘不住布、木头和铁皮?“为什么木胶既可以粘住木头还可以粘住纸呢?”、“为什么胶水、木胶、双面胶、透明胶都粘不住砖头?”“砖块是用什么来粘连的?”……这样一个个推进活动向深度探究的好问题,关于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连接”这一主题研究有效展开。在冲突性的学习中,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求知的欲望更为强烈,所获得的兴趣和经验更为持久。
2、捕捉有问题的契机。几个幼儿正在室外学习拉锯子。锯着锯着,我忽然听见涛涛告诉明明:我的锯子好热呀。明明听了就去摸自己的锯子,同时高兴地叫起来:“我的锯子也是热的。”孩子们发现了“新大陆”,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身边问:“老师,锯子为什么会发热呀?”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磨擦生热的科学问题的发问。
带着孩子们生成的这一有趣的科学问题,我让幼儿先去猜一猜锯子为什么会热?幼儿产生了可爱的想法。有的说是太阳晒的,有的说是木头里热,拉锯子的时间被木头焐热的。我对幼儿的猜测未作评价,而是给他们提供机会来验证猜测结果。我请幼儿进活动室内继续拉锯子,此时太阳晒不着锯子了,可锯子照样会发热,再让他们去检查锯开的木头里面究竟热不热,结果幼儿发现自己的猜测不对。那锯子为什么会发热呢?在幼儿感觉不解的时候,我依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发现、好问和探索,并让幼儿注意自己搓双手是什么感觉?玩滑梯时小屁股有什么感觉?用易拉罐在水泥地面上磨来磨去又会怎样?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东西磨擦后会发热?同时,在班级的科学区里投放了各种磨擦后会发热的物体,设立了“小问号”,鼓励幼儿继续玩、大胆问,在磨擦生热的探索环境中,幼儿不断发现许多物体磨擦生热的现象。在积极而机智的回应中,幼儿解决了他们自己在玩中偶然发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富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 提供支持性的发问方法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探究环境。教会幼儿提问,更需要教师睿智地支持。在许多活动中,幼儿由于受能力和知识的限制,还不懂得怎么提问,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耐心地给予帮助。
1、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会问。活动中,不少教师常常习惯了将问题抛给幼儿,但却很少有意识地请幼儿关注一下问题或尝试着让幼儿模仿性地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因此,当教师提出过的无数个问题从幼儿的耳边滑过时,幼儿只是努力想着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却没有了解过所有问题的语言范式。当教师将发问的机会交给幼儿时,他们自然就不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问题了。要想教会幼儿发问,首先得帮助幼儿了解提问句式。在活动中,有机地借用教师提出的不同问题与不同表达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总是离不开“为什么”、“小问号”和“吗、呢”等发问的语气词。再尝试着用“为什么”、“小问号”和语气词来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个个小问题。在幼儿刚刚学习提问的时候,教师的示范和点拨一定要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增强幼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敢问。幼儿发问的勇气和自信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态度。在课堂上,只有亲和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幼儿充分的安全感和学习的幸福感,幼儿的发展才会得以真实地显现。在宽松的互动环境中,每一個幼儿都能享有平等的大胆发问的机会,教师才能打开幼儿开心的话匣子,收获到幼儿提出的精彩问题。因此,在引导幼儿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角色参与其中,小心呵护幼儿的每一个发现和发问,不轻易打断幼儿的表达,不苛求幼儿语言的稚嫩,用“来,宝贝试一试,说错了没关系”、“你真棒”、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好”等鼓励与赏识性的语言肯定幼儿并支持幼儿。
三、 安排多路径的发问机会
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要想让幼儿找到并提出,教师就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并巧妙地利用不同路径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提问能力,这样的学习没有压力却很有张力。
1、偶发事件中的发问。这是教师事先无法预见的,一旦发生了,我们就不能忽略,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一天,结束晨间游戏时,小朋友们都在搬小椅子回到活动室中间的位置,我却发现黑板墙裙有一处已经松动,用手轻轻一拿,两块长瓷砖落下地,发出了破裂声,刚刚安静落座的几个小朋友们看见了,惊奇地叫起来……
面对此景,我将全班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鼓励幼儿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①为什么瓷砖会掉下来打碎?
幼1:瓷砖不结实了;
幼2:有小朋友搬椅子的时候不小心撞的;
贴瓷砖的胶水被风吹干了……
②老师,瓷砖是用什么贴到墙上去的?
幼1;用胶水贴的;
幼2:不对,我看见爸爸是用水泥贴上去的。
在偶然事件中发生的关于发问经验的迁移,是一种轻松有效的习得新经验的好策略,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挖掘。
2、课堂上的发问。课堂上幼儿的发问多来自于教师的预设。什么样的课堂需要给幼儿预留问题,在什么环节给幼儿安排发问的机会,都是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和认真掌控的。课堂上的发问,要坚持为幼儿的有效学习和快乐发展服务,避免观念上的作秀、形式上的热闹和师幼互动中的无病呻吟。教师具体怎么操作,要因课而异,因材施教,有备而问,有的放矢。如:科学活动中的发问,可以让幼儿在自主或合作探索多种材料之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是在讨论问题之后,让幼儿再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绘本阅读中的发问,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看不懂的画面或从画面细节上生成问题。课堂上的发问,可以是面向大家的发问,也可以是同伴之间的互相发问或是小组与小组间的分享提问。
3、观察活动中的发问。在散步与田间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寻找自然现象与动植物的细微变化,并在自主轻松的交流语境中,鼓励支持幼儿提出很有趣的问题来。如:看见种植园里的向日葵自己会改变方向,草地上的露水会自动消失,同一棵树上的树叶有的会掉下地,有的却掉不下来,玉米棒长得有大有小,有的还被虫子咬了,蚯蚓切断后仍会动,小蝌蚪养在水里不断长出小脚来,自然角里的植物有的会枯死,幼儿园水上植物园里的荷叶上有时会有滚动的水珠等等,幼儿生发出许多的可爱的疑问来,他们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也会慢慢地增长。在这样的观察路径里让幼儿获得的发问机会,要比课堂上的来得更多,幼儿发现的问题面会更广,他们的求问与发问兴趣也会更浓厚。
一个聪明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喜爱倾听幼儿的声音,以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走进幼儿学习、生活世界的好伙伴。有效支持幼儿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不仅倡导了“向幼儿学习”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追求有效学习与共同成长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