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歌声唱响语文课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没有人不喜欢音乐,我们的语文课如果能伴着音乐氤氲飘香,让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下,在美的享受中学习语文,对于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激发情感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学生轻声跟唱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背诵记忆的过程。而且诗词的那种意境完全可以通过聆听歌曲来赏析。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可以选择关于父亲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感悟父爱。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完全可以播放贝多芬的作品,让学生通过他的作品激起想认识贝多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才会很快融进课堂,主动学习。
   二、诗情画意语文课
   语文课的学科性决定了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书香味”。诗歌教学,可以一改常态,把教室布置成比赛会场,语文课变为一场朗读比赛活动课。《新课标》也指出,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一场朗读竞赛,激起学生朗读热情,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们熟练朗读之后,再培养学生的品鉴诗歌的能力,我想,一定会收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当然,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打造一场隆重的视听盛宴,在教学时,可以找一些符合诗歌情景的美术作品来衬托。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可以找雪景的图片给学生欣赏。在上诗词赏析课的时候,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去搜集与本首诗词意境相关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名家的作品,可以自己拍照,也可以自己创作。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动眼、 动脑,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一定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三、科学实践语文课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就是准确性严密性,说明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说明文的教学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很鲜活,很生动,但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却是可以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课时,可以课前安排小组观察不同天气云的变化,做整理记录。课上先由小组间交流观察结果,得出看云可以识天气这个结论。然后自然进行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来。除此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带着学生们做实验。比如教学《落日的幻觉》时,可在课上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杯子里装入水,然后将筷子放进杯子中,让学生感受到筷子变弯了,取出筷子,让学生们观察筷子到底弯了没有。明确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筷子变弯”,得出结论“眼睛会欺骗人”,自然引入到《落日的幻觉》课文中来。这样的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期的学习做一个铺垫,避免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无味。
   四、激情辩论语文课
   对于议论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师生都反应议论文这种文体“生冷硬”,学习起来味同嚼蜡。议论文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它的展开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基于对这点的理解,可将一节议论文的教学课改为一场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他们通过不同的论证方式,借助一些论证方法来达到说服别人认同我方观点正确的目的。
   比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可以给出两个观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就是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唯一。不同的观点交给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来证明一方观点正确。这样的一场辩论会教学,无形中让学生了解了议论这种文体,知道如何使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们集思广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加深对这种文体的学习理解。比起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读书学习,公式化的记忆论证方法效果会更好一些。
   除此之外,语文课也可以是一次读书交流会,也可以是一场演讲比赛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以上的教学方式,要学会因材施教。老师要在课前做充分得准备,要在了解学生实力的情况下,挖掘潜在的课堂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听,听,学生的读书声又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看,有的面带笑容,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几个人齐声朗诵;听,有的声音高亢,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清脆,声声悦耳动听,轻重缓急分明。学生读出了情致,读出了韵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学生原来的读书声,语文教师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读书声还是未脱稚气,读书的时候,个个伸长脖子,一个字一个字拖长声音,或者是最后一个字使劲地提高声音。他们认为,声音越高越好听,并且不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的本质,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这种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
期刊
同义复用,是指意义相同的两个字或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个事物,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词汇现象。语言学者老早就关注到了这种语言现象,其中唐朝的孙颖达在《左传正义》里将其称为“重言”或“复语”,而清朝的顾炎武、王引之、俞樾和近代的刘师培等人都在各自的著述中,列举分析了不少同义复词的例子,为现代人研究这种语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保证。    其实,这种同义复用的现象在文言文学习和高
期刊
一、问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并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教师、学生、家长所认识和接受,如,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提出“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然而,在课堂内外实施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问题:一
期刊
经过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秋蝉般萎靡不振。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课上激情四溢时,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语文教师课下谆谆教导时,学生不屑一顾,置若罔闻。那么,难道九年的语文学习真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不再燃烧?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下青年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造好课堂,做真教师   最好的课堂是那种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学生思维紧张的课堂,最好的
期刊
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转眼间,又是一年风吹麦浪时,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扑面而来。在本学期最后一节课,凝望学生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仿佛一位劳作一年的农夫伫足田边,守望着自己的麦田。今年的收成会好吗?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吧?该是问心无愧了吧?“农夫”每次伫足麦田思考时,似乎总能收获比“麦子”更重要的东西。   一、数据分析   在分层次走班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了
期刊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确立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1946年,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中等国文》就曾指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基础工具”的属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或者说,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当学生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走上社会或是进入高等学府时,语文水平之高下,对他的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做到传授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要做到愉快教学,在课堂上博学多才,风趣幽默,亲切和蔼而又不失时尚。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要对语文教育无比热爱   热爱看似和专业无关,但是如果把热爱和事业、时间结合起来,确
期刊
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文言文部分考查的重难点,“之”字的用法是常考的点,在“之”字的诸多用法之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理解上的难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理解并学好文言文中与语法相关的知识,就一定要先让学生知道句子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及由哪些词语充当的,用现在的一般规律理解古代的特殊用法,这样,学习古代语法才不会是沙上建塔。   用在主谓之间是就“之“字在句中的位置来说的
期刊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就是掌握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学好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既是升学考试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传统文化素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抓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