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合乡并镇的推行,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家长为孩子追求优质教育,学校为整合教育资源而催生出的产物。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随着学校寄宿制的运行,寄宿学生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抑郁等问题给家长、社会带来了新的忧虑。下面就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亲情缺失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
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学校管理的特殊性等来讲,造成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关爱的投入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过早的离开父母,也就过早缺失了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对父母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突然离开父母变为寄宿生,以前父母包办的事情由孩子来做,不会或做不好就会引来同学的讥笑;长此以往,一些胆小孩子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爱,胆小心理会逐渐发展成懦弱、封闭、麻木的内向心态,再加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情感笼络的相关认识,有些家长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管理与教育就有了保障,又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食宿无忧,省了不少麻烦。双休日孩子回家,一些家长只关心在校的学业成绩,淡化了孩子必需的亲情关爱。
2.学校管教理念滞后,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
寄宿制学校是面向全体,标准化的管理。在这种制度之下,情感教育也具有一致性,大群体管理的简单、机械,粗线条的弊病,必然会波及孩子情感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多孩子初次寄宿,年龄又小,对老师心存恐惧,不敢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沟通,情感关爱无从谈起。此外,管教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校园安全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再加上寄宿学生年龄跨度大,管理责任重,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手紧缺,生活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生活指导老师大都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工勤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的培训,指导也只能凭自以为是的经验或热情,情感教育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各时段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在所属时段内只能做好份内工作,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少有人兼顾,或者是有心也无力。
3.家校沟通淡化,情感关爱失衡
由于家长认识的误区,认为孩子送到学校,责任全在学校, 除学业成绩外,孩子在校的表现,内心世界的的变化,与同学间的关系,学校中的事情等,从来不闻不问。有些家长除了每周到校门口接送孩子外,平时从不到学校来,就连老师的约谈,甚至都推脱回避,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姓啥,全然不知,不和老师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不清楚孩子的秉性,无法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家长、学生、老师、学校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形不成情感教育的合力。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弥补的对策
以上是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这些问题给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形,如何去应对或补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展示家庭教育魅力,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个性
家庭教育是上天赋予每个父母的责任,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好的家庭教育是调试孩子情绪、培养孩子情感的熔炉。因此构建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孩子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父母要给孩子施以合理的爱,做到爱要得法,教要及时,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开朗、阳光的个性。在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助自理能力,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娇惯,事事包办,以免助长孩子的懒惰与依赖心理。到学龄阶段,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与孩子亲近,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在双休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谈心,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2.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丰富学生情感生活
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从班主任到生活指导老师,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重任,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尤其要懂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生龙活虎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活动,不只是认几个字,算几个题,考个高分。特别是班主任,离学生最近,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学生对你最熟悉,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理解和爱护,让学生完全信任你,你才能捕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施以有效的教育。生活指导老师是寄宿学生生活自理最直接的培养者,不仅要掌握一些与学生年龄段相匹配的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和勤快的作风,才能在全程跟踪指导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好寄宿制学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增强他们的校园生活适应能力,开展好各项有益集体活动,比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棋艺活动、兴趣小组等,通过各项能力比赛来丰富寄宿生情感生活。
3.加强家校沟通,凝聚情感关爱的合力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理清相关责任,使学校、家庭、老师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与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掌握一些培育孩子情感的相关知识,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要通过家校平台、到校来访等手段,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行为习惯、心理变化。特别是特殊家庭、留守子女和特异体质学生所暴露出的不良习气,及早进行疏通与引导。
总之,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学生情感缺失的突出问题也不容置疑。要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加优化,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坚信,只要家长和学校提高认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 宗旨,承担起共同肩负的责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寄宿制下的小学教育定会结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硕果。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
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学校管理的特殊性等来讲,造成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关爱的投入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过早的离开父母,也就过早缺失了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对父母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突然离开父母变为寄宿生,以前父母包办的事情由孩子来做,不会或做不好就会引来同学的讥笑;长此以往,一些胆小孩子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爱,胆小心理会逐渐发展成懦弱、封闭、麻木的内向心态,再加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情感笼络的相关认识,有些家长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管理与教育就有了保障,又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食宿无忧,省了不少麻烦。双休日孩子回家,一些家长只关心在校的学业成绩,淡化了孩子必需的亲情关爱。
2.学校管教理念滞后,造成学生情感的缺失
寄宿制学校是面向全体,标准化的管理。在这种制度之下,情感教育也具有一致性,大群体管理的简单、机械,粗线条的弊病,必然会波及孩子情感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多孩子初次寄宿,年龄又小,对老师心存恐惧,不敢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沟通,情感关爱无从谈起。此外,管教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校园安全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再加上寄宿学生年龄跨度大,管理责任重,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手紧缺,生活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生活指导老师大都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工勤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的培训,指导也只能凭自以为是的经验或热情,情感教育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各时段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在所属时段内只能做好份内工作,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少有人兼顾,或者是有心也无力。
3.家校沟通淡化,情感关爱失衡
由于家长认识的误区,认为孩子送到学校,责任全在学校, 除学业成绩外,孩子在校的表现,内心世界的的变化,与同学间的关系,学校中的事情等,从来不闻不问。有些家长除了每周到校门口接送孩子外,平时从不到学校来,就连老师的约谈,甚至都推脱回避,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姓啥,全然不知,不和老师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不清楚孩子的秉性,无法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家长、学生、老师、学校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形不成情感教育的合力。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弥补的对策
以上是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成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这些问题给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形,如何去应对或补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展示家庭教育魅力,让孩子拥有开朗乐观的个性
家庭教育是上天赋予每个父母的责任,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好的家庭教育是调试孩子情绪、培养孩子情感的熔炉。因此构建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孩子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父母要给孩子施以合理的爱,做到爱要得法,教要及时,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开朗、阳光的个性。在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助自理能力,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娇惯,事事包办,以免助长孩子的懒惰与依赖心理。到学龄阶段,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与孩子亲近,定期到学校看望孩子。在双休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谈心,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2.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丰富学生情感生活
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从班主任到生活指导老师,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重任,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尤其要懂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生龙活虎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活动,不只是认几个字,算几个题,考个高分。特别是班主任,离学生最近,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学生对你最熟悉,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理解和爱护,让学生完全信任你,你才能捕捉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施以有效的教育。生活指导老师是寄宿学生生活自理最直接的培养者,不仅要掌握一些与学生年龄段相匹配的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和勤快的作风,才能在全程跟踪指导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好寄宿制学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增强他们的校园生活适应能力,开展好各项有益集体活动,比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棋艺活动、兴趣小组等,通过各项能力比赛来丰富寄宿生情感生活。
3.加强家校沟通,凝聚情感关爱的合力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理清相关责任,使学校、家庭、老师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对家长进行一些培训与讲座,让家长了解学校,掌握一些培育孩子情感的相关知识,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要通过家校平台、到校来访等手段,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行为习惯、心理变化。特别是特殊家庭、留守子女和特异体质学生所暴露出的不良习气,及早进行疏通与引导。
总之,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学生情感缺失的突出问题也不容置疑。要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加优化,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坚信,只要家长和学校提高认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 宗旨,承担起共同肩负的责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寄宿制下的小学教育定会结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