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
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鄂教版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中:“小黑游哇游哇,碰见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看见了彩虹果冻般的水母,怪物似的大龙虾,像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这段话是围绕“稀奇古怪”这个词来描写的,这一词学生很好理解,但要结合这段语言文字来深刻感受这个词的内涵,仅仅靠分析文字显然太过苍白。这时用多媒体创境,出示各种海底生物的图片、短片,更能激起学生对这一词语的更深的感悟。
3、语言创境
语言的感悟、情感的酝酿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课文一开篇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如果仅仅从文字入手,诵读品味,学生的情感很难调动起来,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够深刻。此时,利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则如雪中送碳。如鄂教版三年级《小孩与大海》这篇课文,开篇一句:“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孩子们,你们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就在我们眼前,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生:游泳、踏浪、堆城堡……
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奔向大海吧!(激动地喊)大海———我们———来了!
通过教师的语言创境,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再来品析这个句子,想像孩子们在海边欢乐的情景,则如水到渠成。
二、词句比较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文中有些词句也许不太深奥却恰到好处,正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教师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
1、删减比较
例如鄂教版二年级《梅兰芳学艺》一文中,文尾的句子意味深长:“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把“终于”一词去掉,比较两个句子:
①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②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学生通过读,发现“终于”一词更能体会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很不容易,再联系前文想到梅兰芳为了练眼神的辛苦,对“勤学苦练”、“终于”这些词的感悟更深。
2、换词比较
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用词往往精妙传神,要体会其独具匠心,换词比较是个好方法。如鄂教版《少年闰土》一文中描写猹的句子:“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问学生:把“奔”换成“跑”好吗?或者把这句的“奔”和“窜”交换位置好吗?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发现“奔”比跑的速度快,更能表现猹的灵活;“奔”方向明确,而“窜”则是猹逃跑时不认方向的乱跑。这一“奔”一“窜”,充分表现了猹的伶俐、凶猛,更加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通过换词比较,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3、换位比较
在教学鄂教版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时,文尾有这样两句:“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在课上,我把句子前后颠倒过来,变成了:“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然后让学生比较思考,哪一句好。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受到了书上的句子好,把“幸福、难忘”放在前面能强烈表达傣族人民的心声,更能突出“总理与人民心连心”这一主旨。这一换位比较,学生对言语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提高了。
三、注重联系一枝一叶总关情
1、联系上下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十分重要。如鄂教版四年级《父爱深深》一文中:“的确,爸爸给了我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在品析这个句子时,仅从关键词“金钱难以替代”理解父爱深深,显得空洞、苍白,此时必须联系前文描述:“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来理解。这一段话描绘了一个父亲为了陪儿子实现梦想,用尽了自己所有的闲暇时光,充分诠释了“金钱难以替代”的深刻内涵,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了浓浓的父爱,不是空洞理解,而是有理有据,有情有境。学生再来读这个句子,就是充满浓浓深情的,彰显了人性的美。 2、联系生活
夏丐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些文字,必须通过联系生活这座桥梁,才能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品词析句还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设身处地地体会感悟。如鄂教版四年级《检阅》一文中,在品析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学生能从前文句子中找到相关词句,如“目视前方,步调一致”来体会博莱克很棒。可仅仅利用文本来体会,还不够深刻,若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运动会练习走方阵时,你们怎么练习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博莱克这样一个拄拐的人,练习时又会遇到哪些更多的困难?甚至课前,我让学生试着拄拐练习走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同感同身受,对于博莱克能克服心理的、身体的重重困难,达到和普通人一样的“目视前方,步调一致”,这一“棒”字,不再是简单的评价了,而是由衷的钦佩,彻底的折服。学生的理解由最初的低层次感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感悟迈进了。
四、发挥想象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尚文教授说:“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先把言语对象转换成为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的揭示推动,组织表象的活动———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受词句意境。
1、标点想象
精彩的文章中,往往一个标点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标点符号展开合理想象,帮助理解词句。如鄂教版二年级《青蛙卖泥塘(下)》中的句子:“多好的地方,有花、有树、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路通向城里……”句子结尾处有一个省略号,让学生接着想象画面:在泥塘边还能做些什么呢?你感觉怎么样?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在泥塘边享受劳动成果的场景画面。学生的想象越丰富,描绘的画面越丰富,词句感悟就越丰富。
2、抓关键词想象
文本中的关键词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如果善于抓住这些题眼,把握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含义,就交给了学生想象理解的金钥匙。如鄂教版四年级语文《纪晓岚吟诗》一文中:“只见江畔有一条渔船,上面有个老渔翁,手持鱼竿,静静地垂钓。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鱼漂,一动也不动。不久,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了一下,突然没入水中,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钓上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他高兴得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这段话动静结合,将老渔翁的形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课上,我让学生抓住“手持鱼竿”、“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这些关键词来想象老渔翁专注的神情,接着抓住“晃动”、“没入”、“用力拉起”、“钓上”、“高兴得拍着”、“哈哈大笑”这一系列动词来想象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和钓上鱼来激动的样子。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再现了这富有情趣的情景:一道残阳,一片芦花,一阵阵秋风,一道道波浪,一群水鸭,一阵钟声,江上停着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一切都像睡着了一样。好!鱼儿上钩了,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笑声朗朗,沉静被打破了,老渔翁钓上大鱼的喜悦之情溢满了整个江面,给沉静的秋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抓关键词再造想象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实践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
品词析句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提高。要提高此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因此要巧妙地设计一些灵活又扎实的实践拓展训练,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语言感受力,达到提高品词析句能力的目的。
1、造句法
造句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它可锻炼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鄂教版二年级语文《变成什么好》一文中:“蝴蝶倒是很漂亮,但是蝴蝶都活不长久”。“但是”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一关联词表示转折意思,仅凭生硬讲解是不行的,还要通过造句练习,学生才感受到,“但是”是一句话的前后意思发生了转变,这样习得的语感才是最为深刻的。
这种例子俯拾即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2、补白法:
有时“文不尽意”,亦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的“文”,指的就是语言;而“意”呢,则是指思维。适当的补白,能在言语的背后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从无字处品出意味来,对词句的感受更深刻。如鄂教版五年级《童年的小花狗》一文中:“王大爷要到其他地方去,……他看看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收起摊子回家了。那一天,小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冷冷清清”一词和段尾的省略号,表达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这一词的品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补白:“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再也没有了,没有了,我真想对王大爷说:“”。学生通过补白,以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乎其中”,与作者的那一颗心发生共振共鸣,语言感受不断深化。
3、补充资料法
有些课文的描写比较直白、抽象,学生仅从词句本身品析体味不够深刻,此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能帮助学生把直白、抽象的词句,变得丰满起来,获得丰富的体验,使得语感更深化。如鄂教版五年级《“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在理解:“面对这种情况,钱学森千方百计,想尽各种办法。”这里“千方百计”一词的理解,仅从文本中找答案,体会还不够深。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面对这种情况”具体指美国政府怎么对待钱学森的资料。课上,学生滔滔不绝地述说各自的资料,控诉了美国政府的种种非人的对待,再来理解“钱学森不仅没有动摇回国的决心”,而且“千方百计”与他们抗衡的深刻含义,就不是浮于文字表面了,同时对把握全文中心:钱学森忠心为国,赤心为民,埋下了伏笔。
4、仿写法
仿写能引导学生把品词析句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语言训练中去,正如学以致用。如鄂教版六年级《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一段话:“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一部分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把一个聪明机敏的闰土形象写活了。课上我让学生仿照这段话,运用动词写一个小片断,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描写的人物各具特色,活灵活现。通过仿写,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言语,深化语言。
以上是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一些方法。既然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必须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特别要在教学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理解与感受。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因此,品词析句是阅读文章的主线。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一小学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
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鄂教版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中:“小黑游哇游哇,碰见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看见了彩虹果冻般的水母,怪物似的大龙虾,像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这段话是围绕“稀奇古怪”这个词来描写的,这一词学生很好理解,但要结合这段语言文字来深刻感受这个词的内涵,仅仅靠分析文字显然太过苍白。这时用多媒体创境,出示各种海底生物的图片、短片,更能激起学生对这一词语的更深的感悟。
3、语言创境
语言的感悟、情感的酝酿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课文一开篇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如果仅仅从文字入手,诵读品味,学生的情感很难调动起来,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够深刻。此时,利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则如雪中送碳。如鄂教版三年级《小孩与大海》这篇课文,开篇一句:“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孩子们,你们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就在我们眼前,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生:游泳、踏浪、堆城堡……
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奔向大海吧!(激动地喊)大海———我们———来了!
通过教师的语言创境,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再来品析这个句子,想像孩子们在海边欢乐的情景,则如水到渠成。
二、词句比较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文中有些词句也许不太深奥却恰到好处,正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教师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
1、删减比较
例如鄂教版二年级《梅兰芳学艺》一文中,文尾的句子意味深长:“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把“终于”一词去掉,比较两个句子:
①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②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学生通过读,发现“终于”一词更能体会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很不容易,再联系前文想到梅兰芳为了练眼神的辛苦,对“勤学苦练”、“终于”这些词的感悟更深。
2、换词比较
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用词往往精妙传神,要体会其独具匠心,换词比较是个好方法。如鄂教版《少年闰土》一文中描写猹的句子:“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问学生:把“奔”换成“跑”好吗?或者把这句的“奔”和“窜”交换位置好吗?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发现“奔”比跑的速度快,更能表现猹的灵活;“奔”方向明确,而“窜”则是猹逃跑时不认方向的乱跑。这一“奔”一“窜”,充分表现了猹的伶俐、凶猛,更加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通过换词比较,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3、换位比较
在教学鄂教版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时,文尾有这样两句:“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在课上,我把句子前后颠倒过来,变成了:“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然后让学生比较思考,哪一句好。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受到了书上的句子好,把“幸福、难忘”放在前面能强烈表达傣族人民的心声,更能突出“总理与人民心连心”这一主旨。这一换位比较,学生对言语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提高了。
三、注重联系一枝一叶总关情
1、联系上下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十分重要。如鄂教版四年级《父爱深深》一文中:“的确,爸爸给了我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在品析这个句子时,仅从关键词“金钱难以替代”理解父爱深深,显得空洞、苍白,此时必须联系前文描述:“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来理解。这一段话描绘了一个父亲为了陪儿子实现梦想,用尽了自己所有的闲暇时光,充分诠释了“金钱难以替代”的深刻内涵,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了浓浓的父爱,不是空洞理解,而是有理有据,有情有境。学生再来读这个句子,就是充满浓浓深情的,彰显了人性的美。 2、联系生活
夏丐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些文字,必须通过联系生活这座桥梁,才能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品词析句还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设身处地地体会感悟。如鄂教版四年级《检阅》一文中,在品析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学生能从前文句子中找到相关词句,如“目视前方,步调一致”来体会博莱克很棒。可仅仅利用文本来体会,还不够深刻,若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运动会练习走方阵时,你们怎么练习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博莱克这样一个拄拐的人,练习时又会遇到哪些更多的困难?甚至课前,我让学生试着拄拐练习走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同感同身受,对于博莱克能克服心理的、身体的重重困难,达到和普通人一样的“目视前方,步调一致”,这一“棒”字,不再是简单的评价了,而是由衷的钦佩,彻底的折服。学生的理解由最初的低层次感觉向着全面、深刻、丰富而又灵敏的深层次感悟迈进了。
四、发挥想象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尚文教授说:“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先把言语对象转换成为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的揭示推动,组织表象的活动———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受词句意境。
1、标点想象
精彩的文章中,往往一个标点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标点符号展开合理想象,帮助理解词句。如鄂教版二年级《青蛙卖泥塘(下)》中的句子:“多好的地方,有花、有树、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路通向城里……”句子结尾处有一个省略号,让学生接着想象画面:在泥塘边还能做些什么呢?你感觉怎么样?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在泥塘边享受劳动成果的场景画面。学生的想象越丰富,描绘的画面越丰富,词句感悟就越丰富。
2、抓关键词想象
文本中的关键词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如果善于抓住这些题眼,把握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含义,就交给了学生想象理解的金钥匙。如鄂教版四年级语文《纪晓岚吟诗》一文中:“只见江畔有一条渔船,上面有个老渔翁,手持鱼竿,静静地垂钓。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鱼漂,一动也不动。不久,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了一下,突然没入水中,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钓上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他高兴得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这段话动静结合,将老渔翁的形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课上,我让学生抓住“手持鱼竿”、“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这些关键词来想象老渔翁专注的神情,接着抓住“晃动”、“没入”、“用力拉起”、“钓上”、“高兴得拍着”、“哈哈大笑”这一系列动词来想象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和钓上鱼来激动的样子。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再现了这富有情趣的情景:一道残阳,一片芦花,一阵阵秋风,一道道波浪,一群水鸭,一阵钟声,江上停着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一切都像睡着了一样。好!鱼儿上钩了,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笑声朗朗,沉静被打破了,老渔翁钓上大鱼的喜悦之情溢满了整个江面,给沉静的秋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抓关键词再造想象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实践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
品词析句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提高。要提高此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因此要巧妙地设计一些灵活又扎实的实践拓展训练,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语言感受力,达到提高品词析句能力的目的。
1、造句法
造句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它可锻炼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鄂教版二年级语文《变成什么好》一文中:“蝴蝶倒是很漂亮,但是蝴蝶都活不长久”。“但是”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一关联词表示转折意思,仅凭生硬讲解是不行的,还要通过造句练习,学生才感受到,“但是”是一句话的前后意思发生了转变,这样习得的语感才是最为深刻的。
这种例子俯拾即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2、补白法:
有时“文不尽意”,亦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的“文”,指的就是语言;而“意”呢,则是指思维。适当的补白,能在言语的背后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从无字处品出意味来,对词句的感受更深刻。如鄂教版五年级《童年的小花狗》一文中:“王大爷要到其他地方去,……他看看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收起摊子回家了。那一天,小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冷冷清清”一词和段尾的省略号,表达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这一词的品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补白:“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再也没有了,没有了,我真想对王大爷说:“”。学生通过补白,以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乎其中”,与作者的那一颗心发生共振共鸣,语言感受不断深化。
3、补充资料法
有些课文的描写比较直白、抽象,学生仅从词句本身品析体味不够深刻,此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能帮助学生把直白、抽象的词句,变得丰满起来,获得丰富的体验,使得语感更深化。如鄂教版五年级《“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在理解:“面对这种情况,钱学森千方百计,想尽各种办法。”这里“千方百计”一词的理解,仅从文本中找答案,体会还不够深。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面对这种情况”具体指美国政府怎么对待钱学森的资料。课上,学生滔滔不绝地述说各自的资料,控诉了美国政府的种种非人的对待,再来理解“钱学森不仅没有动摇回国的决心”,而且“千方百计”与他们抗衡的深刻含义,就不是浮于文字表面了,同时对把握全文中心:钱学森忠心为国,赤心为民,埋下了伏笔。
4、仿写法
仿写能引导学生把品词析句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语言训练中去,正如学以致用。如鄂教版六年级《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一段话:“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一部分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把一个聪明机敏的闰土形象写活了。课上我让学生仿照这段话,运用动词写一个小片断,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描写的人物各具特色,活灵活现。通过仿写,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言语,深化语言。
以上是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一些方法。既然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必须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特别要在教学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理解与感受。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因此,品词析句是阅读文章的主线。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