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变化是由“双基”变“四基”. 课程目标非常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他们不仅是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四基是贯穿于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如何落实好四基,是我们数学课现在急需追求的标准. 我想应该掌握在“变”中找“不变”的原则,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先生曾感慨道:“要让基础有灵性. ”这句话点醒我,“变”即我们除了要很好地落实永恒不变的双基外,还应该增加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 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孩子如何思考问题,最终要培养这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更高的就是培养学科的直观. “不变”即是我们应该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夯实了吗?有灵性吗?有效落实“四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以生为本;关注文本,擅长资源整合;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力争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领悟方法、积累经验. 如何做到凸显四基培养,实现和美课堂呢?下面就将结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谈谈.
从编排特点可以看出,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综合性无疑是很强的、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而在再加工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属性.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教材的联系和综合这个亮点做“亮”,凸显“四基”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呢?个人建议是向课堂要实效,注重教学过程,在过程上下功夫.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且学生熟悉的情境
便于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理解知识,同时又能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二、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等,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形结合贯穿始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教学的行为”. 数学方法是人们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程序和格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数学思想则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经常会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作为本单元的编排特色,“比例”全过程贯穿了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展示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和本质联系.
1. 数形结合,直接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新知识都有与其相关的旧知识作基础,按照传统的理解,比例的知识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单线性的发展. 但是,教材将放大和缩小纳入其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数形结合,既增加了数学的美感,又使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首先,以形引入,以数揭示本质.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很小的全班学生的照片,问: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楚吗?想看清楚怎么办?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学生肯定会想到把照片放大,教师随即出示三张放大后大小不一的照片(形状各不一样),问:“你更喜欢哪张照片?为什么?”学生再次根据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发现没有变形的照片,这样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初步感悟图形放大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接着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放大前后的两张图片(将原照片和放大后的图形去掉画面,抽象成长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长和宽,自主思考放大前后长和宽的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关系. 接着通过师生间和谐的交流、总结,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同时为下一个环节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这样,数形结合,有扶有放,有必要的交流、有适度的自主学习、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以数建构,以形解释应用. 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材联系实际,提供了一幅长方形草坪的实际长、宽和平面图的长、宽,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接着直接揭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这样看来,比例尺的教学好像过分依赖计算. 其实不然,在随后的练习中,教材提供了实际的地图和平面图,让学生解释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与应用,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
2. 数形结合,感悟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正确、深刻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四、亲历探究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现代数学课程目标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 本单元教材本身在编排时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关键处展开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方法. 让孩子们可以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总之,“比例”这个单元的编排吸收了以往教材和教学的成功经验,又创新性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着力“四基”的培养,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无论教学哪一课,我们在用教材时,都应充分体现这个特色,仔细钻研教材,立足综合,注重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四基培养,在变化中找出不变的本质,构建和美的数学课堂.
四基是贯穿于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如何落实好四基,是我们数学课现在急需追求的标准. 我想应该掌握在“变”中找“不变”的原则,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先生曾感慨道:“要让基础有灵性. ”这句话点醒我,“变”即我们除了要很好地落实永恒不变的双基外,还应该增加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 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孩子如何思考问题,最终要培养这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更高的就是培养学科的直观. “不变”即是我们应该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夯实了吗?有灵性吗?有效落实“四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以生为本;关注文本,擅长资源整合;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力争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领悟方法、积累经验. 如何做到凸显四基培养,实现和美课堂呢?下面就将结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谈谈.
从编排特点可以看出,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综合性无疑是很强的、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而在再加工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属性.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教材的联系和综合这个亮点做“亮”,凸显“四基”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呢?个人建议是向课堂要实效,注重教学过程,在过程上下功夫.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且学生熟悉的情境
便于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理解知识,同时又能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二、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能力
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等,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形结合贯穿始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教学的行为”. 数学方法是人们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程序和格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数学思想则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经常会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作为本单元的编排特色,“比例”全过程贯穿了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展示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和本质联系.
1. 数形结合,直接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新知识都有与其相关的旧知识作基础,按照传统的理解,比例的知识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单线性的发展. 但是,教材将放大和缩小纳入其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数形结合,既增加了数学的美感,又使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首先,以形引入,以数揭示本质.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很小的全班学生的照片,问: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楚吗?想看清楚怎么办?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学生肯定会想到把照片放大,教师随即出示三张放大后大小不一的照片(形状各不一样),问:“你更喜欢哪张照片?为什么?”学生再次根据生活经验和审美观发现没有变形的照片,这样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初步感悟图形放大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接着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放大前后的两张图片(将原照片和放大后的图形去掉画面,抽象成长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长和宽,自主思考放大前后长和宽的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关系. 接着通过师生间和谐的交流、总结,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同时为下一个环节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这样,数形结合,有扶有放,有必要的交流、有适度的自主学习、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以数建构,以形解释应用. 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材联系实际,提供了一幅长方形草坪的实际长、宽和平面图的长、宽,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接着直接揭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这样看来,比例尺的教学好像过分依赖计算. 其实不然,在随后的练习中,教材提供了实际的地图和平面图,让学生解释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与应用,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
2. 数形结合,感悟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正确、深刻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四、亲历探究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现代数学课程目标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 本单元教材本身在编排时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关键处展开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方法. 让孩子们可以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总之,“比例”这个单元的编排吸收了以往教材和教学的成功经验,又创新性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着力“四基”的培养,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无论教学哪一课,我们在用教材时,都应充分体现这个特色,仔细钻研教材,立足综合,注重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四基培养,在变化中找出不变的本质,构建和美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