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和原则,结合自身所长,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各种活动。随着志愿服务在高校的不断盛行,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次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推动更好更快更有序地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
关键词:海南 大学生 志愿者服务 对策
一、引言
本次调查针对至少参加过一次志愿活动的学生,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9份,其中有效问卷693份。
二、调查现状分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涯中一个较为普遍且被认可的实践活动,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仅有不到十人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99.1%,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性,其中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有623人,占89.9%。大学生参与服务活动与年级、政治面貌等因素有关,与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无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调查中,“奉献爱心、结交朋友、丰富大学生活”是主要动机,其中奉献爱心占48.2%,“结交朋友”占22.4%,“丰富大学生活”占18.5%。为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我们询问了志愿者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一次活动持续的时间等问题。从结果看,大学生志愿者首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距今的时间最长已满7年,最短不足1年;截至调查之时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累计最多的有60余次;大学生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最短持续2小时,最初约26天,平均约两天半。从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者较为活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较为主动积极,持续时间较长。
三、主要存在问题和不足
1.组织性不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调查中发现近五成学生认为目前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提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时,选择“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和繁杂”占55.6%。从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公益类社团或志愿服务队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志愿者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松散,组织性不强的问题,对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2.对大学生志愿者定位不准,激励机制不完备。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尚属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大学生志愿者创造的经济文化价值一直没有被发现,还停留在单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念狭隘的理解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深受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激励主体,目前还尚未建立完备的激励体制。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后往往都是“义务劳动”,错失了竞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荣誉的机会,而学校乃至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往往都是通过各种证书评定的。
3.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大学生逐步准备进入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型,自控力和自制力都受到了很大挑战。他们大都喜欢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事物的兴趣和热情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发现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的时候,便表现出急躁不安的心理,不愿从事专业技能不强的活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或困难便不知道如何解决。同时,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前没有接受岗前培训,没法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
四、建议与对策
1.优化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离不开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广泛认同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向大学生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体系,开设志愿服务相关课程,选树优秀团队、项目、感人事迹,营造有利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规范性的制度作为标准解释,为志愿服务更快更好更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利用法律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地位,明确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的权利与责任,明确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经费、保险、宣传等方面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志愿基金的设立以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星级评定等。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效、持续、稳定地发展,针对大学生的身份,可以将激励机制定为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精神方面: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将自己的事迹、感悟进行分享,对他人和参与人都是一种鼓励。还可以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评定或是授予荣誉称号。物质方面:设置虚拟的电子公益货币或是“志愿者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的时间转化为实物捐赠给受助对象。或是将志愿服务时间转化为对换其他服务的依据。
3.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从大学生开始注册成为志愿者开始,将志愿者的综合信息分类保存,同时应注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将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并体现在档案中,如志愿者参加活动的身份、各类培训及培训反馈、获得的奖励等。通过建立志愿者档案,跟踪志愿信息变化,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使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和项目能够有序对接。
4.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停留在上级委派、学生执行的阶段,而且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基础性服务项目,不仅遏制了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发展,而且“一阵风”现象严重,导致服务僵化,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可以整合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科优势,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的同时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社会需求和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
参考文献:
[1]罗爱武.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調查—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2]胡鑫.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研与对策建议[J].商,2015(12).
[3]候婷婷.中美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9).
作者简介:葛雯菱(1988.08—)女。民族:汉。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海南大学。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海南 大学生 志愿者服务 对策
一、引言
本次调查针对至少参加过一次志愿活动的学生,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9份,其中有效问卷693份。
二、调查现状分析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涯中一个较为普遍且被认可的实践活动,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仅有不到十人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99.1%,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性,其中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有623人,占89.9%。大学生参与服务活动与年级、政治面貌等因素有关,与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无关。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调查中,“奉献爱心、结交朋友、丰富大学生活”是主要动机,其中奉献爱心占48.2%,“结交朋友”占22.4%,“丰富大学生活”占18.5%。为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我们询问了志愿者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一次活动持续的时间等问题。从结果看,大学生志愿者首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距今的时间最长已满7年,最短不足1年;截至调查之时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累计最多的有60余次;大学生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最短持续2小时,最初约26天,平均约两天半。从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者较为活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较为主动积极,持续时间较长。
三、主要存在问题和不足
1.组织性不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调查中发现近五成学生认为目前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提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时,选择“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和繁杂”占55.6%。从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公益类社团或志愿服务队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志愿者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松散,组织性不强的问题,对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2.对大学生志愿者定位不准,激励机制不完备。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尚属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大学生志愿者创造的经济文化价值一直没有被发现,还停留在单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念狭隘的理解上,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深受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激励主体,目前还尚未建立完备的激励体制。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后往往都是“义务劳动”,错失了竞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种荣誉的机会,而学校乃至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往往都是通过各种证书评定的。
3.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大学生逐步准备进入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型,自控力和自制力都受到了很大挑战。他们大都喜欢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事物的兴趣和热情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发现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的时候,便表现出急躁不安的心理,不愿从事专业技能不强的活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或困难便不知道如何解决。同时,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前没有接受岗前培训,没法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
四、建议与对策
1.优化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离不开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广泛认同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向大学生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体系,开设志愿服务相关课程,选树优秀团队、项目、感人事迹,营造有利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规范性的制度作为标准解释,为志愿服务更快更好更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利用法律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地位,明确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的权利与责任,明确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经费、保险、宣传等方面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志愿基金的设立以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星级评定等。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效、持续、稳定地发展,针对大学生的身份,可以将激励机制定为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精神方面: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将自己的事迹、感悟进行分享,对他人和参与人都是一种鼓励。还可以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星级评定或是授予荣誉称号。物质方面:设置虚拟的电子公益货币或是“志愿者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的时间转化为实物捐赠给受助对象。或是将志愿服务时间转化为对换其他服务的依据。
3.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从大学生开始注册成为志愿者开始,将志愿者的综合信息分类保存,同时应注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将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并体现在档案中,如志愿者参加活动的身份、各类培训及培训反馈、获得的奖励等。通过建立志愿者档案,跟踪志愿信息变化,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使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和项目能够有序对接。
4.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停留在上级委派、学生执行的阶段,而且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基础性服务项目,不仅遏制了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发展,而且“一阵风”现象严重,导致服务僵化,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可以整合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科优势,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的同时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社会需求和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
参考文献:
[1]罗爱武.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調查—以贵州民族地区高校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2]胡鑫.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研与对策建议[J].商,2015(12).
[3]候婷婷.中美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9).
作者简介:葛雯菱(1988.08—)女。民族:汉。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海南大学。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