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箴戒类文体辨微r——核心内涵、演变及规律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箴”、“戒”、“训”、“规”都属箴戒类文体,四种文体特征相近,常有区分之难,对其早期形态进行辨微尤为必要.虽然文体最初的确与动词义相关,但是仅凭这点仍无法有效区分如此相近的文体.需要进一步分析与字本义相关的文字要义,并结合早期文本实际,方可把握这些文体的本质性的核心内涵.后期演变往往受到施受主体关系、使用场景、载体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口诵性也是此类文体的重要区分要素.
其他文献
“礼”作为中国上古文化制度的核心,对同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发育的文艺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学渗透了礼的精神,乐教和诗教就包含在广义的“礼教”之中.家庭、亲情、故土、祖国、圣贤、友爱等伦常理念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给人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依托,让人的生命得到妥善的安放和良好的伸展.文学中的礼义观念褒善贬恶,扬善惩恶,伸张正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熏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文学的正能量.“礼”的节制精神可以纯化端正文学的思想情感,“礼”的宗教因素与敬畏意识可以提升文学的品位,对物质主义、消费
杜诗“集大成”说的前形态见于元稹和两《唐书》,正式由苏轼提出、秦观阐述、严羽补充完整.本文从学力和性情二端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在宋人那里,杜甫是以极强的学习本领,全面学习、消化了前代文学遗产,充分吸取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学力深厚,终成诗国巅峰.同时,杜诗的整体高度、其创作姿态的潇洒自由,表明杜诗以发抒自我情感、张扬主体情性为本的鲜明特征.“集大成”说昭示了学力和性情在杜诗中的互补共生作用.
《诗大序》“风”凡17处,在古代共两种读音,读作平声,13处;读作去声,3处;平去兼读,1处.现代则分别对应为三种读音,读作fēng,13处,解为风诗、风俗;读作fěng,3处,解为劝告、讽谏;读作fèng,1处,解为风化、教化.它们水乳交融,自为一体,形成了“风——风诗——风用”整体的风喻.无论是“缘风喻诗”,还是“托风喻用”,都以“风”为喻体,借“风”丰富的美学内涵形成了关于诗之源、诗之体和诗之用整体的风喻批评.它基于人与自然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立在比喻和类比的生成机制上,自《诗大序》明确建立后,
宋代江西诗人无论其数量还是他们留存的诗歌数量,都是宋代诗坛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域分布和诗人家族来看,以抚州、吉安、上饶最多.考察这一群体的身份有帝王宗室后裔,有在任官吏,还有僧人道士、布衣隐士、闺妇等等,构成较为复杂,而且他们之间又有师生或诗友关系,甚至创办书院,亲任山长,他们或相互支持,或相互唱和往来,共同促进了宋代江西诗歌繁盛局面的形成.
《文选》编成后,直到隋末萧该、曹宪将之展示在舞台上,其间有近五十余年的空白.在北方表现出对南方文化的倾慕和艳羡的同时,在南方江都一带,因曹宪的孜孜努力,也蕴育出江南的第一个《文选》学圈.《文选》受到了学者们持久的关注,且已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即初唐时太宗及其周围人的追摹、取法.重要的是,随着《文选》的读习渐趋向普通士子蔓延,这一摘句模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后代的认可,最终形成了摘句赏析的时代风尚.这直接促使了科举试题对《文选》的借重,并用在了最高的省试——进士科试中.由这一更强大、更持久稳定的助力,最终从稳定的
中国传统文学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特点和汉字的特点,中华诗文也就具有了世界上最突出甚至独有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讲究引用典故,一是讲究音韵骈仗.这正是中国人喜闻乐见和无比自豪的文化财富.用典就是对历史的重温和致敬,对仗乃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学追求.然而百年前胡适名文《文学改良刍议》直接精准针对中华诗文这两大特点,试图进行破坏,实属无理,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损失.胡适对中华文化欠一个百年道歉.
刘勰引入易道模式来建构心物关系,在情志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乾坤世界;将文学世界看作是在一定伦理秩序和自由天地之下的自然化生,而在这化生过程中又渗透着感物体道的理性色彩.《周易》意、象、言系统中“意”具有神圣性与理性,言、象、意具有一体性,“象”、“言”共同来完成对“意”的阐释,这一阐释系统在刘勰的意、象、言诗学话语系统中隐性存在并衍化变形,这使得文道的神圣性和理性得以延续和贯彻;在处理言意问题时,刘勰几乎成为语言本体论者,以语言来表达情志,呈现和建构艺术世界;而意、象、言阐释系统背后的数学和逻辑模型,也成
杨阿敏先生发来书稿《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嘱我作序.我怀着强烈兴趣,一口气读完了十篇访谈.掩卷而思,感触纷涌.rn这本书是古典文学名家系列访谈的第一集,书中采访了北京及周边十位古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们治学的领域和路数各有不同,年龄差异亦颇大,但以1950年代生人为主;他们上大学的时间也先后不一,但以1970年代为主.总之,多数被访者皆为“文革”后进入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喜欢《学海沧桑》这个书名,用“沧桑”二字来形容这四五十年间学术的发展变化,极为贴切.沧桑是这一代人的际遇,变革是这一代人的使
期刊
宋代类编诗话通过选取、删改、对比、分门等方式,汇集和整合众多的诗话文献,重新建立知识秩序,形成了文学史权力.成书于南北宋之际的《唐宋分门名贤诗话》与《诗话总龟》是其中典型.二书在分门类目及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在材料归类上的一致,体现了宋人认识论上的趋同,分门的偏差则体现了二书的权力较量.类编诗话的文学史权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划定门类归属引导了诗学文献性质的解读,二是编者在传抄过程中的主观删节,三是制造和固定诗歌异文本.这对诗学的知识秩序和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献文化学和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晚清著名政论家,黄爵滋的诗文理论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具体而言,其诗论以儒家所言人的道德本性为体,回归传统诗教,强调诗歌的经世功能、批评受袁枚“性灵说”影响的纤靡之作.其文论强调文章本于经术,以“忠信”解释“修辞立诚”,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认为制义文也具有阐明圣学、扶翼世风的作用,故不能废弃.黄爵滋的诗文创作,是其经世诗文理论的体现.黄氏长期为官京师,是当时诗坛领袖之一,他与好友汤鹏、张际亮、潘德舆、姚莹、魏源等论诗、唱和,共同引领了晚清嘉道时期的经世文艺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