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从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创新教育 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问是无穷的,一个人正规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具备了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型人才。我国有这样一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实际上指的就是自主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让其掌握学习知识的钥匙,自行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获取丰富的知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皋市教育局推进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其中每个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自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自学兴趣,使其乐学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探索的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1.讲究解题方法,唤起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师生一起解析课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蚁国英雄”》时,先讲述这个“英雄”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蚂蚁王国的“英雄”,并且题目还加了引号,让学生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接着启发学生回答: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我想知道“蚁国英雄”是谁?为什么称它们为“蚁国英雄”?……我肯定这些问题提得好,要求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起课文来。
2.注重问题设计,诱发自学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可以设疑诱趣的妙笔,教师若能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逢其时,一定能显示它非同寻常的效果。如我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在活动单上,我并没有在“活动一”中从课文开头依次设计问题,而从学生感兴趣的高潮切入,我在“活动一”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发愤著书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司马迁的什么精神?”这些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由此,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自学有关段落,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朗读,稳定自学兴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重在架桥铺路,提高自学兴趣
让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实践活动,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疑,从自身感受中出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状态,特别是有时一问给问住,或是答了一半接不下去时,我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给他们架桥铺路,创造成功的条件。只有这样,自学的兴趣才能稳定,才能持久,才能得到提高。
二、教给自学方法,使其会学
我们教学生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得到发挥,驾驭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教学所以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知识、技能、技巧的本身具有系统性,不会用锯斧的人没有办法用木材修造房屋;另一方面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我想,语文教学的“序”不外乎三点: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探寻到了“序”,才能胸有全局,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能力。
2.突出重点,授以规律
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基础,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字词名篇。字词句篇之间有联系,本身有规律。教师应在加强字词句篇教学中帮助学生将已知的、个别的、零星的知识沟通起来,使之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有的课文结构比较典型,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如《谈礼貌》一课,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层次清晰,我在教这课时,在活动单上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讲清这个道理的?礼貌待人有什么意义?其实,这就是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有的课文内容难度不大,语言又十分优美,指导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如教《梦圆飞天》一课时,我重在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让他们体会出“神五”发射前人们的紧张心情,发射时的壮观景象以及发射成功后人们的喜悦、激动与自豪之情;有的课文中展现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词句的理解上。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学的基本方法,
又使每次自学突出一个重点,做到花时少,收效高。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潘涌.
[2] 《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原则与环境》王庆英.
[3] 《创新人才理论初探》王义高.
【关键词】创新教育 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问是无穷的,一个人正规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具备了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型人才。我国有这样一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实际上指的就是自主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让其掌握学习知识的钥匙,自行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获取丰富的知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皋市教育局推进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其中每个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自主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自学兴趣,使其乐学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探索的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1.讲究解题方法,唤起学习兴趣
新课一开始,师生一起解析课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蚁国英雄”》时,先讲述这个“英雄”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蚂蚁王国的“英雄”,并且题目还加了引号,让学生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接着启发学生回答: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我想知道“蚁国英雄”是谁?为什么称它们为“蚁国英雄”?……我肯定这些问题提得好,要求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起课文来。
2.注重问题设计,诱发自学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可以设疑诱趣的妙笔,教师若能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逢其时,一定能显示它非同寻常的效果。如我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在活动单上,我并没有在“活动一”中从课文开头依次设计问题,而从学生感兴趣的高潮切入,我在“活动一”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发愤著书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司马迁的什么精神?”这些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由此,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自学有关段落,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朗读,稳定自学兴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重在架桥铺路,提高自学兴趣
让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实践活动,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疑,从自身感受中出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状态,特别是有时一问给问住,或是答了一半接不下去时,我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给他们架桥铺路,创造成功的条件。只有这样,自学的兴趣才能稳定,才能持久,才能得到提高。
二、教给自学方法,使其会学
我们教学生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得到发挥,驾驭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教学所以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知识、技能、技巧的本身具有系统性,不会用锯斧的人没有办法用木材修造房屋;另一方面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我想,语文教学的“序”不外乎三点: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探寻到了“序”,才能胸有全局,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能力。
2.突出重点,授以规律
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基础,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字词名篇。字词句篇之间有联系,本身有规律。教师应在加强字词句篇教学中帮助学生将已知的、个别的、零星的知识沟通起来,使之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有的课文结构比较典型,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如《谈礼貌》一课,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层次清晰,我在教这课时,在活动单上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讲清这个道理的?礼貌待人有什么意义?其实,这就是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有的课文内容难度不大,语言又十分优美,指导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如教《梦圆飞天》一课时,我重在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让他们体会出“神五”发射前人们的紧张心情,发射时的壮观景象以及发射成功后人们的喜悦、激动与自豪之情;有的课文中展现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词句的理解上。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学的基本方法,
又使每次自学突出一个重点,做到花时少,收效高。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潘涌.
[2] 《创造性教育教学的原则与环境》王庆英.
[3] 《创新人才理论初探》王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