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得到培养和提高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呢?让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学习思考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和题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商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超市”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购物活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物品标价、创办商店、购买东西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用品创办学生熟悉的超市,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充分体验如何取币、换币、找币,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先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属于圆形的物体,从而认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也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教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問:“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许多数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就安排学生通过两次分割圆的操作活动,逐步探究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在估算的基础上,建立关于圆面积与半径关系的初步猜想;然后,再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把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并进而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逐步实现由圆到长方形的等积变换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推理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无论是在估算中进行猜想,还是在割拼中进行转化,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为理性思考获取了表象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敢想”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也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学得积极主动,有效有趣,这样在猜想,操作、思考、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就会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三、指导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1.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思考问题.”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认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会自觉的提出目的,认识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活动的盲目性,思维的混乱性,不知道自己回答的什么问题,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一位数除三位数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为帮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不出来的再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拨,动口说,认识了整时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认识整时?让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
3.指导自学,学会读书和质疑.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从读书中得到有效信息,就如得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方法,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得到有效信息并能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边看边动脑筋,画出关键点.
四、增加课外实践——延伸自主探究活动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经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3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美术知识制作年历,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
总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地从事观察、合作、交流、去大胆地再创造,成功的机会就更多,知识获得就会更丰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学生自己做,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和题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商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超市”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购物活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物品标价、创办商店、购买东西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用品创办学生熟悉的超市,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人人参与购物,充分体验如何取币、换币、找币,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先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属于圆形的物体,从而认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也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教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問:“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许多数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就安排学生通过两次分割圆的操作活动,逐步探究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在估算的基础上,建立关于圆面积与半径关系的初步猜想;然后,再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把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并进而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逐步实现由圆到长方形的等积变换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推理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无论是在估算中进行猜想,还是在割拼中进行转化,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为理性思考获取了表象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敢想”的机会,也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学生也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学得积极主动,有效有趣,这样在猜想,操作、思考、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就会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三、指导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1.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思考问题.”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认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会自觉的提出目的,认识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活动的盲目性,思维的混乱性,不知道自己回答的什么问题,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一位数除三位数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为帮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不出来的再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拨,动口说,认识了整时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认识整时?让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
3.指导自学,学会读书和质疑.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从读书中得到有效信息,就如得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方法,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得到有效信息并能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边看边动脑筋,画出关键点.
四、增加课外实践——延伸自主探究活动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但课外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学还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经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3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了“年、月、日”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美术知识制作年历,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
总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地从事观察、合作、交流、去大胆地再创造,成功的机会就更多,知识获得就会更丰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学生自己做,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