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的作文教学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
一、营造自由氛围,孕育创新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实践表明,创新写作思维的实现,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创作氛围,并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生正处于花季雨季的大好年华,思想活跃,思路敏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通过创作表达自我的欲望,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并以量化训练驱动学生的自由写作行为,辅之以热情的鼓励、肯定和恰当的引导,作文就会逐渐写出新意来。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放开”,让学生多写“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随笔、观察日记、读书札记等。
二、巧设作文题目,诱发创新
一道好的作文题目,能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启发想象,打开思路。反之,题目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初中生有许多内心的秘密需要向人倾诉,有许多烦恼需要排解,有许多迷惑需要质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巧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二是趣味性;三是动情性;四是灵活性。如,针对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现象和部分同学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可设计《不作弊吃亏吗》《作弊未必取巧》《析作弊取巧论》等一组题目,让学生在辩驳中磨砺思想,追求真理;针对部分学生讲究吃穿、浪费粮食的错误现象,可设计《我们应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文题,让学生去反思,去求真。此外,像《我所喜爱的花》、《生活中的喜闻乐见》、《我所敬仰的一个人》、《我最喜欢的那节课》,《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等一些富有新意的题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强化习作指导,发展创新
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写作中的思维创新指的是不囿于某些固定的写作套路,对自己笔下的生活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彰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个性。
1.创新选材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选材上闪现创新亮色。例:指导学生写“良师”为题的作文时,为了实现作文选材的创新,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选择一些“医治心灵创伤”类的内容,如“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一类“良师”。(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3)以物喻人,打破“以人为师”的写作框架,选取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作为赞美对象。如写“黑板”,展示的是其心甘情愿将自身漆成黑色,只为衬托他人的清白;写“橡皮”,展示的是其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眼中决不放过白纸上丝毫错误的作风;写“扫帚”,展示的是其与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只为营造优美清洁的环境。此外,还可选择写坚韧不拔的小草、任劳任怨的老牛、团结互助的大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良师”。
2.创新构思
对于习作创新思维的训练,应做到有序组合材料,突出中心思想。一位同学在写题为《我的母亲》一文时,选择了如下创作思路。具体从三个方面剖析。
开头开门见山,引人注目。“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十五个春夏秋冬,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是您,母亲,总是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地陪我走过”。
接着详写自己在困难时母亲教导自己,使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几件事。作者在事例的选取上一改以往“生病照顾”的常规做法,而是选取了“母亲教我写作文”的事,具有一定的新意。且看具体片断:“第一次写作文,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不懂文法,结果交了白卷。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从那以后,母亲就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我写作,帮助我寻找写作的灵感、纠正错别字。一段时间下来,我的习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当老师表扬我在习作水平上的进步时,一股深深的感激之情从心底流淌出来。”
最后作者以一段富有诗意的语句收束全文。“落叶在空中盘旋,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天空飘荡,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感恩母亲,我想这份深深的母爱定会伴我更好地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整篇文章读下来,文笔流畅、详略得当、构思新颖,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金琳.从建构主义看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D].苏州大学,2002.
[2]陈开玖.培养你的语文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3.
[3]安利红.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4.
[4]郑桂华.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
一、营造自由氛围,孕育创新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实践表明,创新写作思维的实现,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创作氛围,并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生正处于花季雨季的大好年华,思想活跃,思路敏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通过创作表达自我的欲望,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并以量化训练驱动学生的自由写作行为,辅之以热情的鼓励、肯定和恰当的引导,作文就会逐渐写出新意来。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放开”,让学生多写“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随笔、观察日记、读书札记等。
二、巧设作文题目,诱发创新
一道好的作文题目,能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启发想象,打开思路。反之,题目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初中生有许多内心的秘密需要向人倾诉,有许多烦恼需要排解,有许多迷惑需要质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巧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二是趣味性;三是动情性;四是灵活性。如,针对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现象和部分同学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可设计《不作弊吃亏吗》《作弊未必取巧》《析作弊取巧论》等一组题目,让学生在辩驳中磨砺思想,追求真理;针对部分学生讲究吃穿、浪费粮食的错误现象,可设计《我们应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文题,让学生去反思,去求真。此外,像《我所喜爱的花》、《生活中的喜闻乐见》、《我所敬仰的一个人》、《我最喜欢的那节课》,《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等一些富有新意的题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强化习作指导,发展创新
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写作中的思维创新指的是不囿于某些固定的写作套路,对自己笔下的生活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彰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个性。
1.创新选材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在选材上闪现创新亮色。例:指导学生写“良师”为题的作文时,为了实现作文选材的创新,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选择一些“医治心灵创伤”类的内容,如“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一类“良师”。(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3)以物喻人,打破“以人为师”的写作框架,选取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作为赞美对象。如写“黑板”,展示的是其心甘情愿将自身漆成黑色,只为衬托他人的清白;写“橡皮”,展示的是其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眼中决不放过白纸上丝毫错误的作风;写“扫帚”,展示的是其与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只为营造优美清洁的环境。此外,还可选择写坚韧不拔的小草、任劳任怨的老牛、团结互助的大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良师”。
2.创新构思
对于习作创新思维的训练,应做到有序组合材料,突出中心思想。一位同学在写题为《我的母亲》一文时,选择了如下创作思路。具体从三个方面剖析。
开头开门见山,引人注目。“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十五个春夏秋冬,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是您,母亲,总是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地陪我走过”。
接着详写自己在困难时母亲教导自己,使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几件事。作者在事例的选取上一改以往“生病照顾”的常规做法,而是选取了“母亲教我写作文”的事,具有一定的新意。且看具体片断:“第一次写作文,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不懂文法,结果交了白卷。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从那以后,母亲就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我写作,帮助我寻找写作的灵感、纠正错别字。一段时间下来,我的习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当老师表扬我在习作水平上的进步时,一股深深的感激之情从心底流淌出来。”
最后作者以一段富有诗意的语句收束全文。“落叶在空中盘旋,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天空飘荡,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感恩母亲,我想这份深深的母爱定会伴我更好地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整篇文章读下来,文笔流畅、详略得当、构思新颖,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金琳.从建构主义看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D].苏州大学,2002.
[2]陈开玖.培养你的语文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3.
[3]安利红.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4.
[4]郑桂华.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