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眼前的作文题目:“—次有意义的活动”,我陷入了沉思: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会写出什么样的习作?教师怎样引导?诸多问题接踵而来。
第二天是个晴好的天气,瓦蓝的天空,雪白的浮云,衬托着绿得发亮的群山、田野,让人神清气爽。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郊外的小河边,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显得异常兴奋。这时,我提醒学生来河边的目的——捡鹅卵石制作工艺品,在我提示学生们找什么样的石头后,学生们异常兴奋,三五个一组,六七个一群,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石头,我在旁边暗自观察。半个小时后,学生们满载而归,各色各样的奇石不计其数,同学们互相欣赏着同伴们手中的“珍宝”议论纷纷,连我也被这些“珍宝”吸引了。
有趣的活动结束了,当我出示了本次作文的题目——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们迅速地拿起笔开始写作,五分、十分、二十分钟过去了,一篇篇习作诞生了,学生的写作速度让我感到惊奇,此过程我却一言未发。随后进行了交流展示,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习作语句之流畅超出了我的想像,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将眼睛睁得大大的搜寻着自己的目标,生怕他们趁我不留神溜走一般。而这不计其数、形状各异的卵石却正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一个比一个娴静,一个比一个自在。突然一个小卵石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手掌般大小,椭圆形,薄如食堂的薄饼,白中泛红,其间红色的脉络像两条正在嬉戏的红金鱼。我想,如果把这图案进行加工、上色,不是一件极好的艺术品吗?我勾下腰,轻轻地捡起它,小心翼翼地拂去表面的沙尘,又用衣角拭了拭,像宝贝似的装进口袋……”,多么深刻的体验!多么细致的描写!
虽精彩层出不穷,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的习作只基本写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没有感人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细节描写,成了典型的“流水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学生偶尔的一两次成功作文并不代表作文教学的成功,教师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乐趣,让学生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由被动的“要我写”转换为“我要写”,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关注学生
以往,人们习惯性地将学生习作水平的低下归咎为语文老师的作文水平不高,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不出好文章,自然教不好学生习作,诚然,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是教不好习作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过去的“一个作文题目,几篇范文,多篇文章,一个模子”的机械教育模式,教师的写作水平很高,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圣贤者的角色,教师一言一行一思,在学生面前成了不可撼动的真理。于是课堂默契就这样达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范文,学生模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老师讲的都是对的,学生照老师的要求做也是正确的,课堂变得严肃而神圣。多么可怕的默契,却不知这种默契浇灭了多少思维的火花。
所以,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放下神圣与威严的架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出错,敢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让课堂充满升级与活力,成为学生思维绽放之所,智慧衍生之源。
二.回归生活本源,拓宽写作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美丽的大自然,离不开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写作的真正的源泉。习作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引向生活,关注社会,与人交流,发现真、善、美,要让学生的习作自然流淌真挚的情感,就必须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步入自然与社会,让他们体验。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才会蕴育情感,他们会因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欣喜若狂,会因为人间悲情潸然泪下,会因为弱肉强食而独自伤心……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文章才会流淌真情,打动人心。
文章本是有情物,阅读岂能不关情!但教师应充分地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郑子琴,教师,现居陕西石泉。
第二天是个晴好的天气,瓦蓝的天空,雪白的浮云,衬托着绿得发亮的群山、田野,让人神清气爽。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郊外的小河边,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显得异常兴奋。这时,我提醒学生来河边的目的——捡鹅卵石制作工艺品,在我提示学生们找什么样的石头后,学生们异常兴奋,三五个一组,六七个一群,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石头,我在旁边暗自观察。半个小时后,学生们满载而归,各色各样的奇石不计其数,同学们互相欣赏着同伴们手中的“珍宝”议论纷纷,连我也被这些“珍宝”吸引了。
有趣的活动结束了,当我出示了本次作文的题目——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们迅速地拿起笔开始写作,五分、十分、二十分钟过去了,一篇篇习作诞生了,学生的写作速度让我感到惊奇,此过程我却一言未发。随后进行了交流展示,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习作语句之流畅超出了我的想像,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将眼睛睁得大大的搜寻着自己的目标,生怕他们趁我不留神溜走一般。而这不计其数、形状各异的卵石却正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一个比一个娴静,一个比一个自在。突然一个小卵石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手掌般大小,椭圆形,薄如食堂的薄饼,白中泛红,其间红色的脉络像两条正在嬉戏的红金鱼。我想,如果把这图案进行加工、上色,不是一件极好的艺术品吗?我勾下腰,轻轻地捡起它,小心翼翼地拂去表面的沙尘,又用衣角拭了拭,像宝贝似的装进口袋……”,多么深刻的体验!多么细致的描写!
虽精彩层出不穷,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的习作只基本写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没有感人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细节描写,成了典型的“流水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学生偶尔的一两次成功作文并不代表作文教学的成功,教师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乐趣,让学生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由被动的“要我写”转换为“我要写”,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关注学生
以往,人们习惯性地将学生习作水平的低下归咎为语文老师的作文水平不高,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不出好文章,自然教不好学生习作,诚然,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是教不好习作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过去的“一个作文题目,几篇范文,多篇文章,一个模子”的机械教育模式,教师的写作水平很高,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圣贤者的角色,教师一言一行一思,在学生面前成了不可撼动的真理。于是课堂默契就这样达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范文,学生模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老师讲的都是对的,学生照老师的要求做也是正确的,课堂变得严肃而神圣。多么可怕的默契,却不知这种默契浇灭了多少思维的火花。
所以,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放下神圣与威严的架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出错,敢于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让课堂充满升级与活力,成为学生思维绽放之所,智慧衍生之源。
二.回归生活本源,拓宽写作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美丽的大自然,离不开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写作的真正的源泉。习作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将学生引向生活,关注社会,与人交流,发现真、善、美,要让学生的习作自然流淌真挚的情感,就必须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步入自然与社会,让他们体验。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才会蕴育情感,他们会因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欣喜若狂,会因为人间悲情潸然泪下,会因为弱肉强食而独自伤心……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文章才会流淌真情,打动人心。
文章本是有情物,阅读岂能不关情!但教师应充分地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郑子琴,教师,现居陕西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