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传统应试教育进行辩证的反思,同时对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地理教学 突破
  
  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为了突破这种教学误区,我们宜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二、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自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九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三、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教材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消除学生“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我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可一道来探究原因,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2.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与“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例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度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情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论怎么样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都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度。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的“激趣”方法有比喻激趣法、疑问激趣法、语言激趣法、漫画激趣法等多种方法。只要方法切合实际,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兴趣”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激发 兴趣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胱抑素C(CysC)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12例2型糖尿病患
摘 要: 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本文从生活性特点突出;实践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开放性作为备课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论述了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和洗礼下,在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启迪与引领下,在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我们实践着、探索着、追问着、成长着。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对于新型的课堂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八化”。    1.价值化    价值化是一个旗帜和方向的问题,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手段和途径,其终极目标都必须回归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
摘 要: 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改变传统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使历史变得鲜活。其次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不但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此外,教师还需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交给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创新
摘 要: 本文在肯定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历史教学分析探讨其发展中的种种失误,并冷静反思,力求寻找对策以促其健康发展,并倡导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积极因素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失误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必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技术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思想,是当今世界各个学科都在探讨的课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行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肺内分流率(Qs/Qt)的影响.方法 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D组在麻醉诱导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