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qi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作为历史高考的基本题型,其分值比例大,客观性强,评分误差小,一直处于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但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数量多,命题点分散,可供命题者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对其命题规律较难准确把握,所以对选择题的备考复习,多年来实际上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拉网式的“扫荡”或用题海战术应付的水平之上。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以近几年的典型试题为例,归纳出历史选择题的一些应试技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整理出来。
  一、排除法: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①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和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部分错误。②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微马虎就会弄错。③组合式历史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用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实质:是知识的转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包含法:此法也引进数学思维。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他的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四、理论法: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来进行科学分析。①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中就因果型选择题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1. 如何判断备选项是因是果,备选项所述事件的时间早于题干中的事件的时间,则该选项中的事件不可能是结果,有可能是原因,反之则有可能是结果。
  2. “深远影响”类解题技巧注意以下原则,①历史事件的影响或结果是否造成了客观的事实,造成客观事实的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结果,反之则不可能。②根据历史事件影响的广度,深度及力度等程度来判断。③根据历史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影响的重要与否多受到事件性质限制,能够体现事件性质的影响有可能是最重要影响。
  3. “直接原因”类解题技巧,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①历史事件发生的“借口”、“导火线”、“自然灾难”即是直接原因。②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判断直接原因。
  4. “根本原因”类解题技巧,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条件/目的”、“本质上因为”等,上类选择题的解答须掌握以下原则: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指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分配形式等。
  五、材料选择题
  1. 纯粹材料选择题的应试技巧:
  ①全面仔细阅读材料,读出材料反映出的时间、事件、关键词和所要回答的题。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③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2.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应试技巧
  ①仔细阅读全部材料(正文、提示语)②抓住关键词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③一般来讲,命题者会围绕一个中心去选材,因此几个材料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特别是数据图表题的同一材料,要注意比较分析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有时可把数值的变化划分成几个阶段,找出变化的规律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④既要抓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既要读懂材料的本意又要体会材料的喻义。
  六、地图型选择题
  1. 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2. 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造船中心洪州(今南昌)会孤悬内地?其实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川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标出其位置,问题就迎刃而解。
  3. 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
   选择题的成败关系到高考历史的成败,希望以上选择题的应试技巧对考生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交流的无障碍、交流的灵活与准确。因此,在从事初级语言的教学工作中,从基础开始就应当以交际为核心,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任务展开教学,而其他融会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方法与技能,价值观的培养都应是从属于交际目标这一核心的教学理念。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论述,但是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老师,我仍然想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几点初中生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意见,和各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涵着一种为知识而学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正基于此,新课程下,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就成为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既是这样
人的灵魂在双眼,它是人的思想与行动信息的活动窗口。从双眼中所透出的光,能让人感知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和即将有的行动。如果我们经常换一种眼光去发现生活的世界,那便是创造的发源起始。同时,如果抽象的数学观念艺术性与我们的双眼结合,你将会充满自信和智慧。  一、数学  当代数学已经远不止算术和几何,而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是计算和演绎的创造性配合,气概于数据而展现于抽象形式中,通过提示现象中隐蔽的模式来帮助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遵循正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到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初中思想政治的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教师应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发挥政治内容的教学优势,通过自己高超的教
【摘要】语文教学要适合“人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学生——人的本身!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教心、以情对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大语文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终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  【关键词】 人的发展 语文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语文的观念 终生观念    上世纪末,《北京文学》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思维是知识得以存在、发展、创新的生命之泉,知识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导师和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思维的积极性、广阔性在知识的发展创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  教学中,思维的惰性是影响知识进步、发展的绊脚石,而思维的积极性则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教学的重点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课堂缺乏师生互动,从而影响复习课堂氛围和效率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高考复习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特点,提出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情感互动、目标互动、知识互动、教法学法互动、交流互动、思维互动和角色互动。此外,还以“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答题能力专题训练”教学为实例,从实际课堂操作上阐述了如何在高考复习课中设计和贯穿师生互动。  【关键词】政治复习课中师生互动 互动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清亮的小女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小女孩针对“扎蝴蝶结”这一问题,历经“你慢慢来”的过程,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同样,启人以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毋庸置疑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所在。  问题之一:让问题成为探究的目标,环环紧扣,寻思求百通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