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作为历史高考的基本题型,其分值比例大,客观性强,评分误差小,一直处于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但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数量多,命题点分散,可供命题者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对其命题规律较难准确把握,所以对选择题的备考复习,多年来实际上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拉网式的“扫荡”或用题海战术应付的水平之上。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以近几年的典型试题为例,归纳出历史选择题的一些应试技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整理出来。
一、排除法: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①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和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部分错误。②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微马虎就会弄错。③组合式历史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用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实质:是知识的转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包含法:此法也引进数学思维。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他的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四、理论法: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来进行科学分析。①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中就因果型选择题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1. 如何判断备选项是因是果,备选项所述事件的时间早于题干中的事件的时间,则该选项中的事件不可能是结果,有可能是原因,反之则有可能是结果。
2. “深远影响”类解题技巧注意以下原则,①历史事件的影响或结果是否造成了客观的事实,造成客观事实的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结果,反之则不可能。②根据历史事件影响的广度,深度及力度等程度来判断。③根据历史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影响的重要与否多受到事件性质限制,能够体现事件性质的影响有可能是最重要影响。
3. “直接原因”类解题技巧,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①历史事件发生的“借口”、“导火线”、“自然灾难”即是直接原因。②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判断直接原因。
4. “根本原因”类解题技巧,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条件/目的”、“本质上因为”等,上类选择题的解答须掌握以下原则: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指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分配形式等。
五、材料选择题
1. 纯粹材料选择题的应试技巧:
①全面仔细阅读材料,读出材料反映出的时间、事件、关键词和所要回答的题。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③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2.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应试技巧
①仔细阅读全部材料(正文、提示语)②抓住关键词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③一般来讲,命题者会围绕一个中心去选材,因此几个材料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特别是数据图表题的同一材料,要注意比较分析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有时可把数值的变化划分成几个阶段,找出变化的规律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④既要抓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既要读懂材料的本意又要体会材料的喻义。
六、地图型选择题
1. 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2. 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造船中心洪州(今南昌)会孤悬内地?其实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川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标出其位置,问题就迎刃而解。
3. 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
选择题的成败关系到高考历史的成败,希望以上选择题的应试技巧对考生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排除法: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①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和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部分错误。②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微马虎就会弄错。③组合式历史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用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实质:是知识的转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包含法:此法也引进数学思维。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他的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四、理论法: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来进行科学分析。①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中就因果型选择题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1. 如何判断备选项是因是果,备选项所述事件的时间早于题干中的事件的时间,则该选项中的事件不可能是结果,有可能是原因,反之则有可能是结果。
2. “深远影响”类解题技巧注意以下原则,①历史事件的影响或结果是否造成了客观的事实,造成客观事实的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结果,反之则不可能。②根据历史事件影响的广度,深度及力度等程度来判断。③根据历史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影响的重要与否多受到事件性质限制,能够体现事件性质的影响有可能是最重要影响。
3. “直接原因”类解题技巧,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①历史事件发生的“借口”、“导火线”、“自然灾难”即是直接原因。②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判断直接原因。
4. “根本原因”类解题技巧,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条件/目的”、“本质上因为”等,上类选择题的解答须掌握以下原则: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指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分配形式等。
五、材料选择题
1. 纯粹材料选择题的应试技巧:
①全面仔细阅读材料,读出材料反映出的时间、事件、关键词和所要回答的题。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③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2. 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应试技巧
①仔细阅读全部材料(正文、提示语)②抓住关键词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③一般来讲,命题者会围绕一个中心去选材,因此几个材料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特别是数据图表题的同一材料,要注意比较分析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有时可把数值的变化划分成几个阶段,找出变化的规律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④既要抓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隐性信息,既要读懂材料的本意又要体会材料的喻义。
六、地图型选择题
1. 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
2. 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造船中心洪州(今南昌)会孤悬内地?其实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川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标出其位置,问题就迎刃而解。
3. 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在历史地图中出现而教材文字中却没有出现的历史知识。
选择题的成败关系到高考历史的成败,希望以上选择题的应试技巧对考生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