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积极心理学理论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自信心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47
《学校心理学》一书中对初中生有要求:“……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管是哪个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的引导.积极心理学犹如方向标,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下面我就积极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自1991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都是在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教数学.乌申斯基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赏识学生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利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明确:只要有足够的信心,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数学学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也就是说他们智商很高.可是教师们为什么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教师教得越来越吃力,而学生也学得越来越辛苦呢?我认为,学生缺乏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私底下,我会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对症下药”.我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经过多次鼓励之后,学生慢慢地变得自信起来.
二、应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知识较枯燥乏味,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积极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心情好了,自然能更好地学习.
2.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可利用积极心理暗示,告诉学生:“你们不用和别人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就代表了你进步了.”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实施积极心理暗示,既提高了教师的人气,又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案例
数学课堂离不开积极心理学,如果教师能把积极心理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线、面、体”里“点动成线”的知识点时,我在画图的同时,利用积极心理暗示,跟学生说:“人生就像一条很长的线,你今天的努力就构成了你这条人生路线上的一个点.如果你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你脚下的这条线将会越来越长.你画好今天的点了吗?”在这个积极心理的暗示下,学生都认真学习,充实每一天.
又如,几何图形中有一个结论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回宿舍时,需要绕过方形绿化带才能上楼梯.可是有一次,老师看到一位同学直接踩踏草坪就上楼梯了.请问他走的路线使用了什么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对!那么他的行为可取吗?”“不可取!”教师善意的提醒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一个个纯净如蓝天般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培养了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再如,课本中对于多项式的次数是这样描述的: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结合本学期刚刚结束的全国数学竞赛初赛,我让学生讨论:“某班有甲、乙两位同学参加初赛,甲同学的分数远比乙同学的要高,而结果他们班有一位同学可以参加复赛,选谁呢?”学生一致回答:“甲同学.因为他的成绩最好,可以作为代表参加复赛!”“很好,我们都知道成绩最高的同学最有资格作为代表参加复赛.多项式也不例外,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可以作为该多项式的次数.”
教师利用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深刻领会: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争当学习先锋!
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特约编辑 嘉 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自信心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47
《学校心理学》一书中对初中生有要求:“……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管是哪个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的引导.积极心理学犹如方向标,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下面我就积极心理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自1991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都是在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教数学.乌申斯基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赏识学生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利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明确:只要有足够的信心,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数学学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也就是说他们智商很高.可是教师们为什么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教师教得越来越吃力,而学生也学得越来越辛苦呢?我认为,学生缺乏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私底下,我会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对症下药”.我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经过多次鼓励之后,学生慢慢地变得自信起来.
二、应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知识较枯燥乏味,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积极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心情好了,自然能更好地学习.
2.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可利用积极心理暗示,告诉学生:“你们不用和别人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就代表了你进步了.”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实施积极心理暗示,既提高了教师的人气,又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案例
数学课堂离不开积极心理学,如果教师能把积极心理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线、面、体”里“点动成线”的知识点时,我在画图的同时,利用积极心理暗示,跟学生说:“人生就像一条很长的线,你今天的努力就构成了你这条人生路线上的一个点.如果你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你脚下的这条线将会越来越长.你画好今天的点了吗?”在这个积极心理的暗示下,学生都认真学习,充实每一天.
又如,几何图形中有一个结论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回宿舍时,需要绕过方形绿化带才能上楼梯.可是有一次,老师看到一位同学直接踩踏草坪就上楼梯了.请问他走的路线使用了什么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对!那么他的行为可取吗?”“不可取!”教师善意的提醒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一个个纯净如蓝天般的心灵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培养了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再如,课本中对于多项式的次数是这样描述的: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结合本学期刚刚结束的全国数学竞赛初赛,我让学生讨论:“某班有甲、乙两位同学参加初赛,甲同学的分数远比乙同学的要高,而结果他们班有一位同学可以参加复赛,选谁呢?”学生一致回答:“甲同学.因为他的成绩最好,可以作为代表参加复赛!”“很好,我们都知道成绩最高的同学最有资格作为代表参加复赛.多项式也不例外,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可以作为该多项式的次数.”
教师利用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深刻领会: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争当学习先锋!
积极心理暗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特约编辑 嘉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