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挖掘文言文的趣味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趣文言之趣,乐思维之乐,让学习者享受文言之美,沉浸学习之乐,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越快乐越学习,越学习越快乐。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思维训练;快乐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初中课本所选文言文,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下,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美好的文言篇章,往往被肢解得零零碎碎。丰厚的人文内涵,灵动飞扬的才思,绚烂多彩的文法章法,常常被弃之不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结果是买椟还珠,学生学得辛苦,事倍功半,毫无快乐可言,更不用说智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
改变文言学习现状,途径很多。挖掘文言文的趣味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趣文言之趣,乐思维之乐,让学习者享受文言之美,沉浸学习之乐,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一、由趣生问,以思得乐
初中所选文言文,充满趣味的因素,激荡着思维的活力。因此,可以抓住趣点,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带动他们去阅读思考,去质疑探究,去讨论争辩。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学生就能豁然开朗,获得深刻的印象,受到启迪。例如,学习《咏雪》,谢朗以“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纷纷扬扬的雪花,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拟,到底哪个好呢?抛出这个问题,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唇枪舌战。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柳絮因风起比喻了雪纷飞的感觉。 雪和柳絮的重量差不多,而且更有文采。抓住雪花飘落的情景,如柳絮飞动,构成了一幅灵动的雪花翻飞图,调动人的想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空中只描绘了雪的形态,毫无意境和动态美。那么,千年后的我们能不能超越前人,写出形神兼备、意蕴更优美新颖的句子呢?由品味、比较、赏析,进一步延伸到创造,学生跃跃欲试,思维逐步进入亢奋状态。及时、客观评价学生的创造,创造者就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再抛出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或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流出千古的问题,将学生引向写作目的和主旨的探讨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即使教师必须讲解分析,也应该“网开一面”,留一点“漏洞”让学生去“钻”。比如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质疑、探讨武陵渔人为什么要离开桃花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研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论世寻趣,知人为乐
文言文学习,抠字嚼句,领会文意的“释文”,是必要的,但限于此,则是空入宝山。还要“明道”,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精巧的表达,获得人生感悟。
“论世知人”,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论世”,论的是历史背景;“知人”,知的是作者为人。“论世”的“趣”,趣在特定时代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世风及其对人的独特影响。比如《岳阳楼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怀抱,表现了他虽遭贬谪,却仍能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强意志,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作者所说的“天下”,是指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一统天下,他的“忧君”、“忧民”,也具有明显的阶级内容。它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论世”的目的,是为了“知人”。“知人”的目的,是为了入文,是为了从文言作品中获得文化的养分,摄取文学的力量,受到人文的熏陶。
论世寻趣,知人为乐,就是要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内容,作出准确评判。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对它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品读,就必须仔细阅读全文,把握住其思想脉络,从它的整个内容出发,得出准确的结论,而绝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三、想象有趣,乐在创造
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享受创造的快乐,可以改写,仿写,缩写,续写,新编等。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比如,变动一下标点,杜牧的七绝《清明》,就神奇地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功的改写,妙趣横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缩写原文,是在对原作内容、写法及风格的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维训练,是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黄庭坚缩写《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荒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难,醉翁亭也。可谓别开生面,独出心裁。
无论哪一种写,都是想象的放飞,都能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总之,只要着眼文言文的趣点,立足思维训练,让学习者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快乐,领略到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才会认真学习,主动继承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终身受益。如此,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越快乐越学习,越学习越快乐。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思维训练;快乐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初中课本所选文言文,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下,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美好的文言篇章,往往被肢解得零零碎碎。丰厚的人文内涵,灵动飞扬的才思,绚烂多彩的文法章法,常常被弃之不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结果是买椟还珠,学生学得辛苦,事倍功半,毫无快乐可言,更不用说智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
改变文言学习现状,途径很多。挖掘文言文的趣味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趣文言之趣,乐思维之乐,让学习者享受文言之美,沉浸学习之乐,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一、由趣生问,以思得乐
初中所选文言文,充满趣味的因素,激荡着思维的活力。因此,可以抓住趣点,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带动他们去阅读思考,去质疑探究,去讨论争辩。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学生就能豁然开朗,获得深刻的印象,受到启迪。例如,学习《咏雪》,谢朗以“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纷纷扬扬的雪花,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拟,到底哪个好呢?抛出这个问题,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唇枪舌战。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柳絮因风起比喻了雪纷飞的感觉。 雪和柳絮的重量差不多,而且更有文采。抓住雪花飘落的情景,如柳絮飞动,构成了一幅灵动的雪花翻飞图,调动人的想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空中只描绘了雪的形态,毫无意境和动态美。那么,千年后的我们能不能超越前人,写出形神兼备、意蕴更优美新颖的句子呢?由品味、比较、赏析,进一步延伸到创造,学生跃跃欲试,思维逐步进入亢奋状态。及时、客观评价学生的创造,创造者就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再抛出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或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流出千古的问题,将学生引向写作目的和主旨的探讨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即使教师必须讲解分析,也应该“网开一面”,留一点“漏洞”让学生去“钻”。比如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质疑、探讨武陵渔人为什么要离开桃花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研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论世寻趣,知人为乐
文言文学习,抠字嚼句,领会文意的“释文”,是必要的,但限于此,则是空入宝山。还要“明道”,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精巧的表达,获得人生感悟。
“论世知人”,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论世”,论的是历史背景;“知人”,知的是作者为人。“论世”的“趣”,趣在特定时代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世风及其对人的独特影响。比如《岳阳楼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怀抱,表现了他虽遭贬谪,却仍能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强意志,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作者所说的“天下”,是指地主阶级封建王朝的一统天下,他的“忧君”、“忧民”,也具有明显的阶级内容。它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论世”的目的,是为了“知人”。“知人”的目的,是为了入文,是为了从文言作品中获得文化的养分,摄取文学的力量,受到人文的熏陶。
论世寻趣,知人为乐,就是要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内容,作出准确评判。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对它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品读,就必须仔细阅读全文,把握住其思想脉络,从它的整个内容出发,得出准确的结论,而绝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三、想象有趣,乐在创造
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享受创造的快乐,可以改写,仿写,缩写,续写,新编等。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比如,变动一下标点,杜牧的七绝《清明》,就神奇地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功的改写,妙趣横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缩写原文,是在对原作内容、写法及风格的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维训练,是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黄庭坚缩写《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荒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难,醉翁亭也。可谓别开生面,独出心裁。
无论哪一种写,都是想象的放飞,都能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总之,只要着眼文言文的趣点,立足思维训练,让学习者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快乐,领略到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才会认真学习,主动继承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终身受益。如此,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越快乐越学习,越学习越快乐。文言文的学习,就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