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89-01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辑历史教科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正因为这样,历史作业天然就是机械抄袭。这种教学观念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传统的“历史作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
我认为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后人少走弯路,少摔跤,最好不摔下悬崖(如不对环境进行毁灭性破坏,避免发生世界大战,拒绝毒品,消灭邪教,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等)。所以,要改变这种培养“历史机器人”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互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业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判断、总结、大胆自由的猜测。
我对课堂和课后作业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鉴历史经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预测历史和现实甚至将来的能力。
一、学会反思历史
把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中去,采用“替古人担忧”的“历史角色教学法”。如学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及其短暂统治而亡的史实后,请同学们从反面总结出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又如,学习抗日战争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日方、蒋方、中共高层人物,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局,作何打算。然后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各代表一方,唇枪舌战,各显神通。为了学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的历史转折性功绩,可搞一个专题,在复习1957年至1976年的左倾错误的基础上,叫同学们思考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然后再教学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的历史转折性功绩的章节。
二、抓住重大的新闻事件
尤其是时弊,在教学中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鼓励学生去看“焦点访谈”,然后最好能联系“历史经验教训”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性方案(口答或笔答)。焦点访谈是我教学中最好的“现实材料”。我认为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肯定能培养出有治国之术的人才。
这两方面就是我要求学生历史创新探究式作业的最佳内容和最佳形式。另外,精心选择材料“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经过“历史讨论”,让学生养成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品格;利用“历史故事会”,通过讲、写故事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煅炼;写作“历史的启示”小论文能沟通历史与现实;各种“历史小制作”能提高学生动手的操作水平;“参观”和“社会调查”“历史考查”“历史解说”等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总的说来,各种作业都不能教师包办,不然又回到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了。只有真正像这样设计“历史作业”了,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真正完成了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创新探究的教学和作业就当有相应的考评。我是用“半开卷”(即“漏题”)的办法来实现大纲规定的“开卷”的。如果发现数位同学机械一致的“预制品”则扣分,大面积相同则多扣分(即杜绝老师包办)。开放性问题有观点、有理由即可得分;史论结合、说理充分、条理较清晰得高分;有独道见解、具有 “远大理想”加分;数人机械重复扣分,多位考生考卷大面积机械一致只给该小题三分之一的分值。
三、注重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是指历史教学内容要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
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既向教材以外拓宽的方面有三:一是在重难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二是在信息上拓宽,教师要适时引如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史学信息,如关于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科研成果等。三是在学科间拓宽,教师要加强历史与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如近代列强的侵华史的学习。四是让世界意识走进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看中国。
四、激发思维的开放
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学生“COPY”(拷贝)知识的能力,而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放言。其次教师要适当引入一些不同的史学观点,让学生讨论争鸣,畅所欲言,这样在民主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创新。再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事实证明,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总是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的,经常性的发散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挑战的勇气和不惟书、只惟实、不惟师、只惟真的创新品质是非常有益的。
五、研究教学形式的多样
适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种传统封闭形式,教學形式应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新的教学形式主要有:(1)圆桌谈话式。把学生的座位由原来的纵横列变为圆形环绕,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合作、谈话交流的形式来进行。(2)自主学习式。采用让学生带着教师展示的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为主与教师精讲为辅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3)分组讨论式亦称历史研讨课。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的方式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4)情境复现式。由学生复现(模拟)历史情境,更多的是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复现历史情境。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和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创新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很精彩有生气。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辑历史教科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正因为这样,历史作业天然就是机械抄袭。这种教学观念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传统的“历史作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
我认为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后人少走弯路,少摔跤,最好不摔下悬崖(如不对环境进行毁灭性破坏,避免发生世界大战,拒绝毒品,消灭邪教,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等)。所以,要改变这种培养“历史机器人”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互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业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判断、总结、大胆自由的猜测。
我对课堂和课后作业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鉴历史经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预测历史和现实甚至将来的能力。
一、学会反思历史
把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中去,采用“替古人担忧”的“历史角色教学法”。如学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及其短暂统治而亡的史实后,请同学们从反面总结出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又如,学习抗日战争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日方、蒋方、中共高层人物,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局,作何打算。然后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各代表一方,唇枪舌战,各显神通。为了学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的历史转折性功绩,可搞一个专题,在复习1957年至1976年的左倾错误的基础上,叫同学们思考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然后再教学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伟大的历史转折性功绩的章节。
二、抓住重大的新闻事件
尤其是时弊,在教学中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鼓励学生去看“焦点访谈”,然后最好能联系“历史经验教训”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性方案(口答或笔答)。焦点访谈是我教学中最好的“现实材料”。我认为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肯定能培养出有治国之术的人才。
这两方面就是我要求学生历史创新探究式作业的最佳内容和最佳形式。另外,精心选择材料“阅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经过“历史讨论”,让学生养成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品格;利用“历史故事会”,通过讲、写故事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煅炼;写作“历史的启示”小论文能沟通历史与现实;各种“历史小制作”能提高学生动手的操作水平;“参观”和“社会调查”“历史考查”“历史解说”等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总的说来,各种作业都不能教师包办,不然又回到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了。只有真正像这样设计“历史作业”了,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真正完成了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创新探究的教学和作业就当有相应的考评。我是用“半开卷”(即“漏题”)的办法来实现大纲规定的“开卷”的。如果发现数位同学机械一致的“预制品”则扣分,大面积相同则多扣分(即杜绝老师包办)。开放性问题有观点、有理由即可得分;史论结合、说理充分、条理较清晰得高分;有独道见解、具有 “远大理想”加分;数人机械重复扣分,多位考生考卷大面积机械一致只给该小题三分之一的分值。
三、注重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是指历史教学内容要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
教学内容的开放、创新既向教材以外拓宽的方面有三:一是在重难点上拓宽,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二是在信息上拓宽,教师要适时引如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史学信息,如关于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科研成果等。三是在学科间拓宽,教师要加强历史与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如近代列强的侵华史的学习。四是让世界意识走进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又从世界看中国。
四、激发思维的开放
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学生“COPY”(拷贝)知识的能力,而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放言。其次教师要适当引入一些不同的史学观点,让学生讨论争鸣,畅所欲言,这样在民主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创新。再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要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事实证明,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总是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的,经常性的发散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挑战的勇气和不惟书、只惟实、不惟师、只惟真的创新品质是非常有益的。
五、研究教学形式的多样
适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种传统封闭形式,教學形式应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新的教学形式主要有:(1)圆桌谈话式。把学生的座位由原来的纵横列变为圆形环绕,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合作、谈话交流的形式来进行。(2)自主学习式。采用让学生带着教师展示的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为主与教师精讲为辅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3)分组讨论式亦称历史研讨课。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的方式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4)情境复现式。由学生复现(模拟)历史情境,更多的是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复现历史情境。这样,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和变化中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创新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很精彩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