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一位正在积极准备考研的朋友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以后每周抽出点时间来帮她检查一下学习计划的实施质量。像我这种学渣出身的人,对待一切热爱学习的同学向来都是怀抱着强烈的钦佩,因此少不得一口答应下来。
原以为她仅仅是想更好地巩固一下每周复习内容,再多聊几句,事情的起因竟让我有点意外了。因为她告诉我,前两天她读了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因而触目惊心地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拖延症。尽管她认为自己已经明确知晓了弱点所在,仍然对独立改正这个毛病缺乏充足的信心,因此,她希望得到外力的监督与激励。
又是拖延症,听着挺耳熟吧?最近还真是觉得这位拖先生有点儿无处不在的意思。只是,我自己鲜少与人谈及这个话题。首先人性本身就具有诸多的弱点,再优秀的人也无法回避其所有,对普罗大众而言,相对的意志薄弱在所难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更是寥若晨星。反正都已经有这症那症的一大堆在身上了,再多发现几种也无伤大雅吧。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过于消极了。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我们自身那些业已被看清且足够痛恨的缺点,自然应该尽力去消除。不为什么大道理,仅仅因为人人都有心向往之的境界,而那样的境界,通常都需要历经某些艰苦,克服无数的困难才能达到,而放任自流的后果,你比别人更懂。
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几乎人人都希望变得更令自己满意,但多数人的“想”与“做”却总是遥遥相望,有时甚至远得简直要令人绝望呢?
不能说人们想变得更优秀的愿望是不真诚的吧?不能说人人都不曾努力去尝试过吧?有些过于宏大的梦想当然并不那么以个人的努力为转移,但论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具体的事,如果“想”与“做”之间的距离能够相对地短一点儿,一般情况下,自我满意程度是会越来越高的。
其实,客观地来看“想”与“做”各自的位置,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累积,随着对世间万物看法的不断调整,我们的期望也是不停变化着的,这些并不需要客观的努力,需要我们努力的是改善“想”与“做”的关系。缩短距离是一种改善,消除因为长期互不相干而产生的潜在的敌意,更是一种改善。
首先,足够强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大部分事情都不够努力,虽然他们也在乎那些事,但就是无法真正投入地取得效率,但对某一件他们特别热爱和特别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却具有天然的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因此,当意志足够强的时候,“想”和“做”就能相濡以沫,互为优势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某些小事(比如按时起床、每天跑步、保持健康饮食),很难真正做到和坚持时,与其沮丧和对自己不满,不如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愿望到底有多强烈,然后以愉悦的心情去做。满含苦情的坚持往往会消耗太多我们原来就不够坚强的意志。哪怕你能感受到一次“想”与“做”于电光火石之间握手言和的美妙,那么让双方保持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距离就不再那么难了。
要么做正确的事,要么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当你讨厌那些不良后果的强烈程度超过了懒惰与放任带来的短暂的轻松与释放感,“想”与“做”的距离就由你来掌控了。
像文章开头那位朋友一样找一个同行者来监督与激励自己,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大家都比较要面子嘛。
原以为她仅仅是想更好地巩固一下每周复习内容,再多聊几句,事情的起因竟让我有点意外了。因为她告诉我,前两天她读了一本关于拖延症的书,因而触目惊心地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拖延症。尽管她认为自己已经明确知晓了弱点所在,仍然对独立改正这个毛病缺乏充足的信心,因此,她希望得到外力的监督与激励。
又是拖延症,听着挺耳熟吧?最近还真是觉得这位拖先生有点儿无处不在的意思。只是,我自己鲜少与人谈及这个话题。首先人性本身就具有诸多的弱点,再优秀的人也无法回避其所有,对普罗大众而言,相对的意志薄弱在所难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更是寥若晨星。反正都已经有这症那症的一大堆在身上了,再多发现几种也无伤大雅吧。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过于消极了。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我们自身那些业已被看清且足够痛恨的缺点,自然应该尽力去消除。不为什么大道理,仅仅因为人人都有心向往之的境界,而那样的境界,通常都需要历经某些艰苦,克服无数的困难才能达到,而放任自流的后果,你比别人更懂。
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几乎人人都希望变得更令自己满意,但多数人的“想”与“做”却总是遥遥相望,有时甚至远得简直要令人绝望呢?
不能说人们想变得更优秀的愿望是不真诚的吧?不能说人人都不曾努力去尝试过吧?有些过于宏大的梦想当然并不那么以个人的努力为转移,但论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具体的事,如果“想”与“做”之间的距离能够相对地短一点儿,一般情况下,自我满意程度是会越来越高的。
其实,客观地来看“想”与“做”各自的位置,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累积,随着对世间万物看法的不断调整,我们的期望也是不停变化着的,这些并不需要客观的努力,需要我们努力的是改善“想”与“做”的关系。缩短距离是一种改善,消除因为长期互不相干而产生的潜在的敌意,更是一种改善。
首先,足够强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大部分事情都不够努力,虽然他们也在乎那些事,但就是无法真正投入地取得效率,但对某一件他们特别热爱和特别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却具有天然的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因此,当意志足够强的时候,“想”和“做”就能相濡以沫,互为优势了。
所以,当我们觉得某些小事(比如按时起床、每天跑步、保持健康饮食),很难真正做到和坚持时,与其沮丧和对自己不满,不如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愿望到底有多强烈,然后以愉悦的心情去做。满含苦情的坚持往往会消耗太多我们原来就不够坚强的意志。哪怕你能感受到一次“想”与“做”于电光火石之间握手言和的美妙,那么让双方保持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距离就不再那么难了。
要么做正确的事,要么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当你讨厌那些不良后果的强烈程度超过了懒惰与放任带来的短暂的轻松与释放感,“想”与“做”的距离就由你来掌控了。
像文章开头那位朋友一样找一个同行者来监督与激励自己,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大家都比较要面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