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
有效性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的作业要体现趣味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
一、作业要体现趣味性
心理学表明,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思维活跃,印象深刻。只有兴趣,才能成为学生主动去做作业的不竭动力。教师设计趣味性的作业,会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学完《画风》一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具有多样性、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作业。如:画一画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和气味;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作业要体现选择性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作业”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发展,教师设计作业时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量力而行,“择木而栖”。
一般来说,作业可确定为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如生字词的巩固为基础作业,再从中选择几个生动词语编故事就是提高发展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作业,有创新,如编写诗歌等,就是创新作业。
例如,一教师在教完《蜗牛学艺》一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第一层:1、积累“翻山越岭”等1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层:声情并茂地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第三层:续编故事《新蜗牛学艺》。第一层作业旨在积累词语,进行朗读训练;第二层作业进行的是回答问题及创作表演能力的训练;第三层作业期望学生学习课文,提高说话能力。学生可以任意自由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作业完成。
三、作业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比如,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也可以是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假期作文”。每到重大节日或特殊纪念日,写一些有意义的作业。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如学完《燕子》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一教师给学生布置观察他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将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四、作业要体现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
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也能体现开放性。
设计观察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掌握观察方法,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意注意身边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位置、状态变化,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好语文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打好基础。如观察下雨天行人的样子,着急时人的表情,口渴时动物的样子等等。
设计画图作业。为了便于深入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某些课文,在第一课时后,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图。通过作图,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詹天佑》一文第一课时后,可布置让学生画一画“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等,通过画图,让学生理解文章叙述的内容,从中理解詹天佑的非凡智慧。
设计课前预习性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收集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等,将他们整理成“预习”笔记。
设计表演作业。例如在学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晏子使楚的过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晏子的形象。
增加口头作业。如学了《散落的钞票》一文,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家长听等。
(责编夏天)
有效性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的作业要体现趣味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
一、作业要体现趣味性
心理学表明,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思维活跃,印象深刻。只有兴趣,才能成为学生主动去做作业的不竭动力。教师设计趣味性的作业,会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学完《画风》一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具有多样性、富有创造性趣味性的作业。如:画一画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和气味;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作业要体现选择性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作业”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发展,教师设计作业时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量力而行,“择木而栖”。
一般来说,作业可确定为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如生字词的巩固为基础作业,再从中选择几个生动词语编故事就是提高发展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作业,有创新,如编写诗歌等,就是创新作业。
例如,一教师在教完《蜗牛学艺》一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第一层:1、积累“翻山越岭”等1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层:声情并茂地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第三层:续编故事《新蜗牛学艺》。第一层作业旨在积累词语,进行朗读训练;第二层作业进行的是回答问题及创作表演能力的训练;第三层作业期望学生学习课文,提高说话能力。学生可以任意自由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作业完成。
三、作业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比如,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也可以是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假期作文”。每到重大节日或特殊纪念日,写一些有意义的作业。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如学完《燕子》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一教师给学生布置观察他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将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四、作业要体现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
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也能体现开放性。
设计观察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掌握观察方法,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意注意身边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位置、状态变化,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好语文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打好基础。如观察下雨天行人的样子,着急时人的表情,口渴时动物的样子等等。
设计画图作业。为了便于深入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某些课文,在第一课时后,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图。通过作图,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詹天佑》一文第一课时后,可布置让学生画一画“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等,通过画图,让学生理解文章叙述的内容,从中理解詹天佑的非凡智慧。
设计课前预习性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收集文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等,将他们整理成“预习”笔记。
设计表演作业。例如在学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晏子使楚的过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晏子的形象。
增加口头作业。如学了《散落的钞票》一文,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家长听等。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