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迅先生学写比喻——以《故乡》为例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修辞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鲁迅先生是比喻修辞运用的高手,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仔细分析了其中几个经典的比喻修辞的运用,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手法.
其他文献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探究其内在的趣味,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汲取古诗词内在的精华,探寻古诗词的底蕴,使我们的初中学生因为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变得灵秀起来.
统编新教材的使用,使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关注.但现阶段初中整本书阅读只在起步阶段,重视程度不够,阅读指导方法单一.本文从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指导策略、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以为,初中整本书阅读应从读思结合、注重方法、创新形式、鼓励质疑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散文因其取材自由、情感丰富而备受读者所喜爱.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散文,但散文“形散”,不容易把握,不少学生在解读散文时不能很好地抓住其“神”,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在引导学生读散文作品时,要注重将散文的“形”和“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探究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内涵,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散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科课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多样性,为在中小学深化实施这门极具个性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但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在落实课程过程中的技术功效,就必须将学科课程与技术功效相匹配,如用校本课程管理系统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本土化特征,用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课程实施的交互性特征,用编程软件来推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进程,用研究工具类APP来达成课程目标的应用性,用电子档案袋来实现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因此,只有将技术功效与学科特征有效匹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信
相比普通语篇,意识流语篇往往通过“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形式来模拟人物真实的思维意识,实现这种独特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便是衔接方式的变异.变异的语篇衔接往往具有较强的诗学价值,却会对理解与翻译造成困难.本文以《尤利西斯》第18章原文与萧乾、文洁若夫妇和金隄的两个汉译本为考察对象,首先以话语标记词为断句依据建成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继而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应用于原文的衔接变异分析及其两译本的对比考察.研究发现:意识流语篇在语法衔接、主位推进模式上均存在变异,两译本通过显化、省译、转换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在《尤利西斯》汉译本的真实读者世界中,专家学者的队伍并不庞大,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数量也甚微,以社交网站、网上书城等为阅读空间的网上读者才是实际阅读主体.本文以豆瓣社区网为个案,通过统计与分析豆瓣书友对《尤利西斯》金隄译本的评分、推荐指数与翻译批评话语,考察网上读者对该译本的整体接受情况,以开拓《尤利西斯》翻译批评新领域.研究发现:尽管豆瓣书友对《尤利西斯》金译本某些具体译法褒贬不一,但这一网上读者群对该译本的整体翻译质量表现出了很高的满意度.这种满意来自于他们对译者多方面的认可,包括:译者精益求精、不断追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文从随笔训练的方法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片段随笔训练的发展现状,梳理与分析总结自己在目前随笔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充分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与指导目标,设计了一套出有效的初中随笔训练的方法和策略,以这些方法作为突破口,尝试解决目前作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需要注意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路径、翻译理论发展同翻译史和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作者尝试指出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突破点.
《周易》之“易”虚涵数义:不易、变易、简易、交易、和易.据此可推演构建翻译学中国学派之“五易”原则——不易原则:文化传承;变易原则:适时创新;简易原则:执简驭繁;交易原则:交流互鉴;和易原则:合异共生.“五易”相辅相成,衍生万象.万象归一,翻译研究中,一即译道.翻译学中国学派以“五易”原则为指导,致力于衍生译论万象,但其终极旨归为一,即探究译道,为人类翻译事业作贡献.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最为常见的体裁,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七到九年级都编排了说明文.“说明”即介绍,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事理进行阐释的文章,说明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从初中说明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也把握不到位.为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