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彼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获得生命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不用逼着100%的学生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素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固然可以在语文学科特点中得到体现,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苛求学生,不如发现他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他体验成功的滋味。当然,赏识并不是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语文教学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二、关心学生的情绪
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染、不体罚,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尊重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展示个性。语文课堂强调在亲历中体验,就是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多元反应中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价值判断。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人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生活情绪和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三、对学生充满赏识,充满期待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常讲:“我上课时口袋里总是装满高帽子。”给学生戴高帽子,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那火种,关键时刻的点拨可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心灵强烈的震撼。语文姓语,也姓文,语文老师应肩负起让课堂充盈更多人文色彩的使命,除“授业解惑”外,还需“传道”。即利用语文课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人生的导引和激励,昂扬他们生活的斗志。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可以用一些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其健康人格养成的活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新的理念,我们更应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实践,把语文的人文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突出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一条途径。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不用逼着100%的学生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素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固然可以在语文学科特点中得到体现,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苛求学生,不如发现他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他体验成功的滋味。当然,赏识并不是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语文教学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二、关心学生的情绪
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染、不体罚,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尊重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展示个性。语文课堂强调在亲历中体验,就是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多元反应中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价值判断。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人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生活情绪和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三、对学生充满赏识,充满期待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常讲:“我上课时口袋里总是装满高帽子。”给学生戴高帽子,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那火种,关键时刻的点拨可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心灵强烈的震撼。语文姓语,也姓文,语文老师应肩负起让课堂充盈更多人文色彩的使命,除“授业解惑”外,还需“传道”。即利用语文课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人生的导引和激励,昂扬他们生活的斗志。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可以用一些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其健康人格养成的活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新的理念,我们更应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实践,把语文的人文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突出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