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优质教育;个性化;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6-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一直极为欠缺之处,填灌式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死板应试、动手能力差、批判创新意识弱等问题多年备受诟病,成为一代代教育人的心结。看完江苏基础教育这几年来的改革成果,最深切的感受是,不少江苏教育同行正在赋予“优质教育”全新的定义,打破固有人才观,摒弃对成绩、排名、考试的盲目迷信,试图探寻优质教育的本质。
完成中国基础教育转型,也许不是一所学校、一个省的力量所能及,但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优质”的新内涵、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却是每个教育从业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江苏同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江苏省天一中学在发挥学生能动性、个性化教学方面亮点颇多,尽可能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在多元发展的指导理念下,天一中学选择了“学术性高中”这一新定位,以“三类丰富课程”为基础探索课程资源支撑,坚持“国内协作、国际合作”,开设“名人课堂”,与高校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与高新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专门成立“天一科学院”这一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给了孩子充分表达自我、交流探索的可能。有的学生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发现了自己对新能源的浓厚兴趣,一步步走出国门,投身新能源研究;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研究性思维,在各类大赛中成绩斐然。正因为有了对“优质”的重新定义,天一中学的学生们不再被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束缚创造力和潜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海门市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25载教育历程屡有创新,小到自发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打破原则保护教师个性,大到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理念、从零打造学校心理教育特色,他一直在突破自身和大环境的瓶颈,探寻自己心中的“优质”教育。张校长的不少尝试在最初并没有太多人支持,其实“优质”教育并不单是教师经验多丰富、教学条件多优良,更不只是门门100分、升学率多高,也没有统一模式化的规则,它需要每位一线教师的点滴实践、用心感悟。“优质”教育需要每位教育人的自我修炼、勇于创新。
从江苏锡山高中的“私人定制”课表中,我们看到了现代高中的轮廓,听到了不一样的花开之声。每位学生可以在“选课走班”中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像大学生一样有必修课、选修课,有力证明了国家课程实施与多元化、个性化能良性共存。国家课程的价值远不是考试升学,强调个性化、多元化也不是排斥标准教学,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一般原则的同时,通过系列的“精微改革”,构建出“对人生命的成全”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基于目前中国教育现状和基础教育现实情况下,“优质”课程建设最务实的“普适路径”。
“做最好的我”,这句话我去年在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偶然看到,印象深刻、感慨良多。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其实彰显了基础教育的核心——注重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拒绝标准化、一刀切,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而不是第二个马云、比尔·盖茨,这才是新时代符合规律的“优质”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建构新定义下的“优质”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观,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愿与各位教育同仁一起努力。■
(作者系中国网教育频道主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6-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一直极为欠缺之处,填灌式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死板应试、动手能力差、批判创新意识弱等问题多年备受诟病,成为一代代教育人的心结。看完江苏基础教育这几年来的改革成果,最深切的感受是,不少江苏教育同行正在赋予“优质教育”全新的定义,打破固有人才观,摒弃对成绩、排名、考试的盲目迷信,试图探寻优质教育的本质。
完成中国基础教育转型,也许不是一所学校、一个省的力量所能及,但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优质”的新内涵、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却是每个教育从业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江苏同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江苏省天一中学在发挥学生能动性、个性化教学方面亮点颇多,尽可能让每个孩子享受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在多元发展的指导理念下,天一中学选择了“学术性高中”这一新定位,以“三类丰富课程”为基础探索课程资源支撑,坚持“国内协作、国际合作”,开设“名人课堂”,与高校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与高新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专门成立“天一科学院”这一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给了孩子充分表达自我、交流探索的可能。有的学生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发现了自己对新能源的浓厚兴趣,一步步走出国门,投身新能源研究;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研究性思维,在各类大赛中成绩斐然。正因为有了对“优质”的重新定义,天一中学的学生们不再被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束缚创造力和潜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海门市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25载教育历程屡有创新,小到自发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打破原则保护教师个性,大到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理念、从零打造学校心理教育特色,他一直在突破自身和大环境的瓶颈,探寻自己心中的“优质”教育。张校长的不少尝试在最初并没有太多人支持,其实“优质”教育并不单是教师经验多丰富、教学条件多优良,更不只是门门100分、升学率多高,也没有统一模式化的规则,它需要每位一线教师的点滴实践、用心感悟。“优质”教育需要每位教育人的自我修炼、勇于创新。
从江苏锡山高中的“私人定制”课表中,我们看到了现代高中的轮廓,听到了不一样的花开之声。每位学生可以在“选课走班”中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像大学生一样有必修课、选修课,有力证明了国家课程实施与多元化、个性化能良性共存。国家课程的价值远不是考试升学,强调个性化、多元化也不是排斥标准教学,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一般原则的同时,通过系列的“精微改革”,构建出“对人生命的成全”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基于目前中国教育现状和基础教育现实情况下,“优质”课程建设最务实的“普适路径”。
“做最好的我”,这句话我去年在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偶然看到,印象深刻、感慨良多。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其实彰显了基础教育的核心——注重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拒绝标准化、一刀切,让每个孩子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而不是第二个马云、比尔·盖茨,这才是新时代符合规律的“优质”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建构新定义下的“优质”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观,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愿与各位教育同仁一起努力。■
(作者系中国网教育频道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