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语言的芬芳与光泽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的春学期,不管你是否愿意,《爱如茉莉》一定走进了你的教育生活。在学校或其他场合参与教研活动,你肯定少不了会听到这一课。泰州市青年教师赛课,六人中竟有三人看上了这朵洁白香远的“荣莉”。就像好莱坞大片必需的“悬疑、惊悚、爱情”等元素一样,《爱如茉莉》也具有现在一般公开课课文所需要的元素:“含蓄、有情、细节”。含蓄让课堂具有了可供挖掘的思想深度;有情可以熨帖人心(学生,包括听课教师),让课堂具有温度:细节则让教学展开有了抓手,抓住细节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显然,《爱如茉莉》这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教材上的一道大菜,一道极易做出昧的大菜。这么多老师选择这一课公开教学,其实是这一课“有内容教”的集中体现。
  那么,这些公开课上,老师们教了些什么呢?
  泰州市赛课中有两节《爱如茉莉》教学受到好评,一节在充分让学生找课文中“爱的细节”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爱的细节”的词句板书于“爱是_______”的空白处,最后形成了一首大家合作共创的小诗;另一节同样以抓住细节进入人的心灵深处,教者让学生想象“睡梦”中爸爸妈妈可能的心灵对话,感悟爱的真挚(引自公羽博客)。
  张学青老师(网名小青)的《爱如茉莉》教学实录在网上广泛转载,这一课课始小青以“作者心目中的爱情”补白起兴,一个个词语,一段段故事,让“这也是爱”、“之问号”如楔子般钉下。接下去是本课的重点,在细节的体味追寻中,让疑问变为理解和欣赏,这是“之句号”教学。接着讨论:轰轰烈烈的爱是不是也是真爱?在肯定感叹履,教师展示自己写的小诗《爱是什么》,并布置学生课后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爱。——这两节便是课录列出的所谓“之叹号”和“之省略号”教学。人们欣赏这两节课,我猜想可能是欣赏课堂所具有的文化含量,那词语,那诗歌,那教学过程中教师丰富的语言。这是教师学养的魅力。
  但当我们剔除小青的个人风格——用王荣生的观点,个人素养不具可复制性,我们需要从“我们也可以做”的视角,剥离那些不可复制的教学因素,在教学内容的建构这一点上进行研讨——这一课小青在教什么呢?大的构架:循着作者的思,体会作者的心——所谓的“之问号”、“之句号”(当然“之叹号”、“之省略号”的拓展已经不是作者的思,而是教者的发挥了)。课堂细节;抓住“奔”、“叮嘱”、“紧握”、“布满血丝”等词语进入人物内心,体会那浓浓的情,“做文本作者的知音”。如此看来,这样的教学就其本质与泰州那两课并无二异。
  这就是我们许多阅读课一般的教学取向:寻言得意。即通过一篇篇课文“言”的阅读来理解背后的“意”:认识一个个人,见识一件件事,体识一段段情。我想,对于成人阅读,“得意而忘言”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意的追逐并不应当成为课堂唯一的目标,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指向给学生一生幸福的语文素养。比如通过课文阅读,学习如何阅读;比如在把握言语内容的同时,琢磨言语形式,学习表达。而《爱如茉莉》正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具有这样深究的价值的。
  “我以为”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
  ●教学主体:从课文中“爱的细节”体会人情的美好(言语内容)。
  ●在阅读中渗透:联前想后读课文,一个词、一句话只有放在全文的结构系统中,才能更好地读出味来(阅读策略)。
  ●回望全文:“茉莉”的作用——线索上的连缀,表达上的含蓄(表达方式)。
  在2007年第三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卷首读到钱正权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的思考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我(儿童)是什么,我需要什么”该是题中之意。
  写下这段话其实是自我的思想对话:“我以为”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此年龄段的儿童,如果适合,又该如何才能让学生接受?
  我的实践
  (第一课时从学生最初阅读体验谈起,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努力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现在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全面捕捉细节,共同谱写爱的赞歌
  师:闭上眼睛,映子父母的爱在我们的头脑里哪些细节影像出现?
  (静思两三分钟)
  师:首先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母亲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叮嘱映子。
  师:叮嘱什么?
  (指名读)
  师:虚弱的声音里潜藏着什么,你能读懂吗?
  生:一个病中的人多么需要有人陪伴、照顾,而映子母亲想到的却是照顾他人。
  生:生病的人,很虚弱的,文章里也讲了,这时候的病人是没有力气多说话的,而映子母亲却再三叮嘱映子要等她爸爸吃完了饺子再告诉自己住进了医院,可见丈夫在她心里的位置有多重。
  师:是啊,爱是什么?爱就是妈妈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
  生:那盘饺子。
  (板书:爱是妈妈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那盘饺子)
  师:爸爸的表现呢?读第5小节,有两个词十分重要。
  生:直奔,每天。
  师:(继续板书)爱是爸爸出差归来……(在学生回答中提炼板书:爱是爸爸出差归来直奔医院的匆匆身影)
  师: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爱的细节,并试着将我们的板书写下去。
  五分钟后——
  生:爱是爸爸夜里紧握的大手/爱是爸爸醒来轻轻放手的温柔
  生: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爱是爸爸蹑手蹑脚的脚步
  生:爱是妈妈清醒含笑的一双眸子/爱是妈妈手脚麻木也心甘情愿
  师:哦,爱如茉莉。
  (带领学生将共谱的一支“爱之歌”写下来,再轻声诵读)
  二、重点一幕重点品,理解“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师:如果说《爱如茉莉》给我们生活美好的感觉,那是有一幕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们。找出语句读一读。
  生读: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生读: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阳光也有情啊。读这段文字,我头脑里冒出了一个词语:和美。
  生:也可以说:温馨。
  师:没错,作者说是静谧美好,一切都——
  生: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理解这句话了吗?
  生面面相觑,一副疑惑的神情。
  师:不要紧,一开始老师也没有读懂,但后来联系前文,我读懂了“一切”的意思,然后整句话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想试试吗?读吧,把这小节完整地读一读,一定会读懂的。
  (生默读)
  师:读明白了吗?“一切”指什么?
  生:是病房内的一切,紧握手睡着的映子父母(提示,可说为“执手而眠”),还有初升的阳光。   生:还有映子带来的茉莉。
  师:想想,芬芳应当来自——
  生:茉莉。
  9币:光泽呢?
  生:阳光。
  师:作者仅仅是说茉莉、阳光吗?
  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映子对眼前这一幕父母执手而眠的感叹。父母如此恩爱,就像莱莉般飘溢芬芳,就像阳光一般充满生命的光辉。
  生:爱让生命开出最美的花朵,爱让生命闪耀最迷人的光泽。
  师:香在心里,暖在心头,这就是作者怔住后的感叹。让我们轻轻地捧起书,柔柔美美地读读这一节
  (生读第9小节)
  三、深入品味“爱的茉莉”
  师:文章给我们诗情般感觉的还有哪一处?
  生:第17小节。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看看前面写了什么?
  生:妈妈告诉自己手脚麻木。
  师:手脚麻木,嘴角还挂着——
  生:恬静的微笑。
  师:幸福着对方的幸福。这就是爱的真谛。当映子明白这一切,心里一定会想起与母亲关于爱像什么的对话。她会怎么想呢?
  (学生说得平,没有思想的纵深。提示学生:茉莉怎样?父母的爱呢?爱像茉莉吗?)
  生:茉莉虽然平淡无奇,但洁白纯净,幽香飘远。父母的爱也像茉莉那样,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就是这些琐碎的事情里可以看他们的深情。
  师:加一句——平平常常,但情真意长。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作者实际写了什么?
  生再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就是写景?
  生:不是,是借景抒情。那簇莱莉可以看作父母亲的爱,这种爱此刻在作者的眼里更加洁白纯净了,如缕缕幽香,一点点一点点渗入作者的内心。
  师:借景抒情给人一种含蓄的美。中国园林艺术讲究曲径通幽,写作也同样。当读者从字面上读出作者的深意,那是一件怎样的快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还有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很是抒情)
  师:注意标点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读,注意了情感的收敛)
  师: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情感呢?
  生:我想作者就是表现父母那种平淡无痕的爱,这种爱不需要喊,而是默默去付出,是平静的,所以用句号。
  师:但这是作者的感受啊。还是联系上文来理解,那幽香袅袅地怎么样?
  生:钻到我们的心里。
  师:什么叫袅袅地钻到心里?
  生:是一点一点渗到心里去的,也就是作者对爱如茉莉是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认可了的。
  师:还记得开始作者对此的态度吗?
  生:根本不理解的,甚至感觉十分好笑,太老土了。
  师:而现在呢?
  生:完全理解这句话。
  师:是从父母爱的细节里读懂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不是喊给别人听的,而是送至自己内心里去的。让我们再读——
  生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声音轻,美)
  四、回望全文,探讨“茉莉”的作用
  师:课文读完,我们知道作者所想表现的就是爸爸妈蚂之间那无痕美好的爱。在第一课时交流时,有同学说文章写得很好,但怎么个好法,却不能说清。现在能说一点两点吗?
  生:映子是用小事,即生活的细节来展示父母之间美好情感的,很真实,也很动人。
  生:文章写得很含蓄,每次作者要抒情时,就转写阳光,写荣莉,而这景的描写正是作者情的抒发。这样写令人遐想,读起来很有味。
  师:课文题目注意了吗?“爱如茉莉”,看看作者在哪些地方提到了茉莉?
  依据学生发言提炼:
  剪茉莉 爱如茉莉?
  送茉莉 爱如茉莉。
  师:这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呢?
  生:好像正是茉莉把全文串起来的。
  师:是的,这是文章的线索。你看,映子母亲剪茉莉,说明她对茉莉的喜爱,随口所说“爱如茉莉”让映子很不理解。而这正是文章留下的伏笔。正因为母亲喜欢荣莉,父亲才让映子送茉莉,于是才有了映子看到那一幕温馨甜美的画面,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对话,了解了父母“爱的秘密”并终于明白“爱如茉莉”。茉莉就如一根金线将生活的一个个碎片连缀起来,前呼后应,连贯一气。我们写作不是强调构思吗?这就是作者写作的思路啊。
  生:茉莉的洁白香远还是父母爱的形象比拟。
  师:是的,生活的普通事因此而浸润文学的芬芳与光泽。这样的构思,高啊;这样的文章,美啊。把全文再默读一遍,琢磨琢磨。
  (生读)
  我的思考
  课堂上我实际在教什么?实录列出了四块内容:
  ●全面捕捉细节,共同谱写爱的赞歌。
  ●重点一幕重点品,理解“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深入品味“爱如茉莉”。
  ●回望全文,探讨“茉莉”的作用。
  可以看出,教学我也从细节入手,但绝没有简单纠缠于细节,我的思考是:
  一、共谱“爱的赞歌”——这是站在学生立场的考虑
  对于爱的细节,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逐个剥笋分析。从我听的几节课来看,那说来说去都是“我的心中装着你”的终结意思。就句子理解句子,文气没有打通,只羽片鳞的理解不过是一地思想的碎片。所以我在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了“病床上的叮嘱”一节后,下面的类似“细节”则以续写“爱的赞歌”的方式轻装行进,课堂头绪减少了,但思维品质的要求却提高了——“爱的赞歌”不仅是言语表达的形式训练,还是全文高度上的意义统摄。这样的教学内容建构,是由文本决定的,更是从学生有意义的学考虑的。课文中那爱的细节描写是美的,但在一番又一番的拖沓碎解后,还有什么美的意境?这些细节所表示的爱意只要不是傻子谁都理解,你硬要学生用些大白话来置换那如酒醇香美的细节语言,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的兴味索然。杨九俊先生不是提倡洗课吗?这种学生会的教学内容就应当舍去,这样败坏学生阅读胃口的教学行为就应当洗去。诗情的细节需要诗情的教学,师生提炼共创的“爱的赞歌”就是诗情的释放。你看,“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那盘饺子”,“出差归来直奔医院的匆匆身彩”,矛盾中充满张力。文章的细节是美的,这里提炼的细节语言更精致,更令人遐想回味。读着自己不经意间完成的“爱的赞歌”,学生的内心会荡起一股诗情:爱是美的,语言是美的!
  二、“生命的芬芳与光泽”——学生阅读的盲点正是教学的亮点
  第一次读课文,就注意到了这一句,感觉有味,到底什么味呢,一下子又不能说清。在后来的反复阅读中,终于明白其中的深意。你看,作者带着茉莉推开病房门:父母执手而眠,阳光温柔地照耀,作者不禁感叹“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茉莉的芬芳是醉人的,阳光的光泽是温暖的,父母的爱是温馨的,这一切叠加在一起是什么?是生命的美好!这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可谓匠心独运啊。可惜,听课、看课录,没有 一位老师对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出反应。是太难,认为无关紧要,还是自己本身就没有把课文读透?课堂上问学生,学生也是一个思想踉跄。——学生阅读的盲点正是阅读训练所在。“一开始老师也没有读懂”先稳一稳学生的情绪,然后进行阅读方法的指点,把这一句放在一个完綮的语义场里来理解。当学生理解了“一切”的所指,作者含蓄抒情意旨也就为学生把握。于是,这阅读的训练点又因为学生思想的爬坡成为课堂的亮点。如果说,是爱让病房浸润于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那么是思想,让我的课堂也拥有了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三、品味“爱的茉莉”——言意互转,这是语文的魅力
  抠字眼品味,抓联系推想,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其意义不仅在准确地把握文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遐思中享受阅读的情趣。言意互兑,精彩无限。当映子得知母亲膀臂麻木的原因后,“心里一定会想起与母亲关于爱像什么的对话。她会怎么想呢?”在学生想象表述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作者实际写了什么?”学生朗读后,继续追问“这难道就是写景?”于是借景抒情的语文知识引出,于是学生将“景”之“情”理解,深刻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言意由互转而融合。还有,文末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为何是句号呢?这个问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需站在全文高度上理解。当学生读进文章里去,文气打通了,触摸到作者的文思,学生自会体验顿悟的酣畅快感。所以,“言”与“意”的结合和转换正是语言教学独特魅力——诗意之所在。
  四、探讨“茉莉”的作用——从读学写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
  我们常常讲“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这话是对的,但除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真”之外,写作思路与方法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内容。新课标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应该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显然最具挑战性。我们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写不好,分析原因,往往并非缺少写作内容,而是写作技术上存在障碍。这需要教导,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我们不排除天分好的学生在阅读中会悟出一些写作的技巧,但大多数的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想象对于什么是“主题”、“结构”、“线索”、“情节”、“细节”、“伏笔”、“留白”、“衬托”、“借景抒情”、“起承转合”等语文知识一无所知的同学能有什么出众的写作才能。这需要培养。前不久,听著名学者摩罗讲座,对语文教学他就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主要应当是写作的教学,是写作技术的指导教学。他说,音乐、美术教学都是一个个技巧的教学,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也需要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教导。操作上可以提供体现一类写作技术的范本,让学生读,接着就是仿写,四十分钟完成。一学期靠写那么十几篇文章是培养不出什么写作能力的,所以,到了大学,文章仍然写不顺,写不明白,更别说文采。虽然我还不敢就如摩罗那样义无反顾地教学写作,但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我想应当不难做。陆游说:“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本课带领学生作高端的全文眺望,理解把握作者写的技术,避免陷在文本的细节沟壑里,做一只迷路的羊羔,这,应该不是坏事。
其他文献
从4间旧平房到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楼群,从两个班7位教职工61名学生到60个班级180多位教职工2500多名学生,从步履蹒跚到展翅高飞,从寂寂无闻到声名鹊起,一所年轻的小学,用不到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就是海门市东洲小学。  一所近乎白手起家——除了港澳同胞不到30万港元捐助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学,靠什么这样快速地成长?是政府支持,是时代造就?这是外部的因素。如果深入到内部探究,我们会发现
从孔子的“君子怀德”和老子的“上善若水”中,怀德苑小学提炼出“怀德上善”这一校训,10年来,怀小的教师、学生们以独特的风采赋予这一校训“承德求善、悟德向善、行德从善”新的内涵,在不断的求索中,学校经历着“传承-品悟-发展跨越”不断升华的过程,一步步向着教育的梦塔前行    1 承德求善:奠基的是精致之品    自古教育把“传道”放于“授业解惑”之前,“五育”也将“德育”置首。我们认为,学校的教育发
一、关注问题心态,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在四年级上册采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材的第一部分着重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已具有熟练解答两步计算问题的经验。缺乏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的需要,必然没有探究的兴趣。于是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为学生提供自然的、接近生活常态的信息,一方面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晰、
数学史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的注解和阐释,对完善知识内容,丰富学习内容的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这些数学史知识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有部分老师也只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去阅读,而没有很好地、合理地加以利用。  从数学史的本真价值来说,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维的演变及进化,就难以理解数学何以成为现在这样子,就可能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为此,笔者走访了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黄集、朱坝、仁和4个乡镇5个村62户留守儿童家庭和3所农村小学及个别村领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
本期策划,我们着重讨论的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效率不高、效益不好(有时甚至是无效与负效)是当下教育的普遍表现:校园建设一味求大求洋求全,花巨资添置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或者基本不用或者盲目乱用,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与愈来愈高的学历要求不成正比,为了所谓“成绩”不顾师生身心健康随意增减(删)课程、加班加点,会议、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或者仅仅为了应付检查,等等。  追求有效率的教育,成为教
经常在窦桂梅老师的报告中听到《教学勇气》一书。于是,我想窦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可能都是从此书中获得的勇气吧。于是,《教学勇气》就成为一本好书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如获至宝地购得此书,打开书页:  帕克·帕尔默,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  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  别样的身份与角度,深深吸引了我。  我是
摘要:新时期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新的特点,要解决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入手,通过培养“班级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隐性德育、主体德育、情感德育和生活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自信、负责的品质,是提高高中阶段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校文化 隐性德育 主体德育 情感德育 生活德育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
“我在热闹而又宁静的北戴河海滨,在午夜拍岸的海涛声里,重读这本被搁置了十多年的精品译作,字字行行似瓦尔登湖水不尽的涟漪永远在荡漾。得此机缘,是我的幸运也是福气,希望未来的读者们也能因读这本书而得到人生的静谧。能安于静谧的人有福了。这是我对你们的祈祷。”(《宁静的(瓦尔登湖)》,载《读书》,1997,11)12年过去了,冯亦代先生重读《瓦尔登湖》的精警感叹犹在耳畔。殊不知,这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并被
对教师而言,可外显的诸如信息、技术、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内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为?在下面的文字、图示中我将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诸多感受与思考呈现出来。尽管其中可能夹杂有错误、模糊和肤浅,但我相信,它们对大家形成正确的教育生命意识和增强学科教育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师个体面对自己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是等、靠、要,还是诉诸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