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当班级中的孩子出现如咬人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棘手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幼儿咬人当下的班级管理局面,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探寻幼儿咬人前因后果,寻找到有效的策略改善咬人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咬人呢?他真的是故意的吗?作为老师,我该不该严厉训斥这样的行为呢?有时候训斥了好像也没什么用?
一、什么样的咬人行为需要被干预
孩子天生就爱咬各种东西,刚出生的宝宝就出现吮吸反射,一岁以前宝宝更是抓到什么东西就往嘴里放,吮吸、咬物、刺激口腔感觉是宝宝探索外在世界、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方式。同时,2岁多以前,也是宝宝的长牙期,会通过咬东西来缓解牙龈的不适。由此可见,年龄较小、处在蹒跚学步期的幼儿咬东西的欲望是自然产生的,这样的欲望会延伸到与人交往中。处在以自我中心时期的孩子,交往时还不太能考虑对方的感受,也不太能把握互动的分寸,当他们觉得兴奋或者表示亲密的时候,都可能用咬人的方式来表达。另外,此时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远远不及动作的发展迅猛,当他们在保护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物品的时候,由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意见,也会采用咬人等直接陕速的方式表示抗议、宣示主权。
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幼儿咬人并不意味着他想要伤害别人,2岁多的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是比较自然的,当他们的肢体发展到可以代替口腔来探索外在世界,当他们的语言发展到足以表达意见,当他们具备了初步的生活卫生常识和社交经验,爱咬人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如果孩子咬人的行为比较频繁,已经对他人造成困扰,或孩子三岁以上了,仍然用咬人这样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我们就需要采取行动了。
二、孩子咬人的原因
淇淇是小班上学期的新生,他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刚到幼儿园的他两只眼睛闪着光芒,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总是这里拍拍、那里抠抠,对幼儿园里的活动也都积极参与,几天之后,他马上有了自己的玩伴,他常常热情地拥抱小伙伴们。但是,淇淇爱咬人。当建构区的同伴拿了他想要的玩具并且不给他玩时,淇淇就会咬他;如果排队时没有及时取到水果,淇淇也会咬身边的小朋友;还有一次,他从攀爬网的洞口往上爬,而前面的小朋友没有及时前进,淇淇就咬了那个小朋友。每当淇淇咬人的时候,老师都会把他拉到一边进行批评教育,淇淇每次咬人之后也表现得十分后悔,并能够向被咬的孩子道歉,但是他的理智似乎维持不了多久,过了一阵,他还是会再次咬人。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淇淇咬人的行为往往都出现在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淇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同伴冲突以至于只能通过比较原始、比较初级的咬人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第二,我们还可以发现,淇淇咬人之前都伴有较强烈的情绪波动,这说明淇淇同样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愤怒、挫折、焦躁、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孩子咬人的原因依情境的复杂性而各有不同,但是归根都是由于冲突处理的策略不足和情绪管理的策略不足。
三、如何有效支持孩子改善咬人行为
1.咬人当下的教师临场处理
在咬人的当下,教师要注意不要严厉训斥更不能惩罚孩子,因为幼儿咬人是其自身不能控制的行为,教师的大发雷霆很有可能令他的自主感更低、挫折感更强,另一种情况,如果幼儿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发生攻击性行为,教师的过度反应反而强化了幼儿把咬人当作引起教师关注的有效方式。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拉开咬人的孩子,严肃地对他说:不可以咬人,你会伤到别人。然后指着被咬的孩子说:你看,他疼得哭了,因为你咬了他。接着,让咬人的孩子一起带着被咬的孩子去医务室清洗处理伤口,这过程中,让咬人的孩子参与到安慰和照顾被咬的孩子过程中,如静忙敷冰块、轻拍安慰,教师在一旁可以把这些行为描述出来,这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社会互动行为。
2.咬人事后,系统地支持孩子改善咬人行为
科学客观的观察孩子,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定位问题、展开对策。观察与记录的关键要素有:(1)孩子通常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地咬人?(2)被咬的孩子是谁?(3)孩子咬人前后有什么表现呢?(4)是什么引发了咬人行为?
通过“在何地咬人?在何时咬人?”的观察,我们能从外部环境支持孩子。应尽量避免该幼儿处在拥挤的空间中,比如班级区域活动时,有这名幼儿的区域就可以减少进区的名额;其次,材料应该丰富多样满足幼儿探索欲望,同种材料的数量要保证充足,班级设施应该符合孩子发展水平,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性、自信心。
通过“被咬的孩子是谁?”的观察,我们能尽可能预防这名孩子与总是被咬的孩子在一个活动区活动。
通过“咬人前后,孩子的表现怎么样?”的观察,能分析孩子咬人是其不可控制的冲动行为,还是想要引起成人的关注。
通过“是什么引发了咬人行为?”的观察,我们能发现在缺乏冲突解决能力或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中,触发其咬人的具体情境原因,更加科学地支持孩子。
3.养成积极的社交行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第一,强化幼儿表现出的好的社交行为,只要孩子一出现适宜的社交行为就马上表扬他,表扬应该是真诚而热烈的。老师逐渐减少对其负面行為的关注,而转而去关注、鼓励、强化他的积极行为,这对于孩子学习积极的社会交往技巧非常重要。强化是很好的方法,这能非常快速清晰地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期望看到的,也是能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好孩子的。
第二,与孩子谈论情绪的步骤是共情、接纳、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这样做;先从正面的情绪引入,“嗯,我今天有件开心事……那你有什么高兴的事呢?老师有时候也会生气……你呢?最近有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吗?”这是引入。一旦孩子说出了某个情景下的情绪,我们就立即表示对孩子情绪的共情。接着继续深入下去,集中讨论情绪下的感受,鼓励孩子描述出自己的感觉,也可以帮助孩子描述出来。注意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比如“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快要爆炸了,身体就像一个火球,这真是太正常的反应了,每个人都会这样”。这时,孩子感到即使是生气的时候那个不好的自己也是被接纳的。最后,说“那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即使再生气伤害别人也是不允许的,那我们来想想,有没有其它解决方法?”这时候进入最后一步共同解决问题……老师注意不要急于求回答,往往在交谈数次之后,孩子才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老师注意谈话过程中不要有批评、责备的倾向,那样孩子很难感觉到你和他是在一起的。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咬人呢?他真的是故意的吗?作为老师,我该不该严厉训斥这样的行为呢?有时候训斥了好像也没什么用?
一、什么样的咬人行为需要被干预
孩子天生就爱咬各种东西,刚出生的宝宝就出现吮吸反射,一岁以前宝宝更是抓到什么东西就往嘴里放,吮吸、咬物、刺激口腔感觉是宝宝探索外在世界、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方式。同时,2岁多以前,也是宝宝的长牙期,会通过咬东西来缓解牙龈的不适。由此可见,年龄较小、处在蹒跚学步期的幼儿咬东西的欲望是自然产生的,这样的欲望会延伸到与人交往中。处在以自我中心时期的孩子,交往时还不太能考虑对方的感受,也不太能把握互动的分寸,当他们觉得兴奋或者表示亲密的时候,都可能用咬人的方式来表达。另外,此时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远远不及动作的发展迅猛,当他们在保护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物品的时候,由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意见,也会采用咬人等直接陕速的方式表示抗议、宣示主权。
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幼儿咬人并不意味着他想要伤害别人,2岁多的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是比较自然的,当他们的肢体发展到可以代替口腔来探索外在世界,当他们的语言发展到足以表达意见,当他们具备了初步的生活卫生常识和社交经验,爱咬人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如果孩子咬人的行为比较频繁,已经对他人造成困扰,或孩子三岁以上了,仍然用咬人这样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我们就需要采取行动了。
二、孩子咬人的原因
淇淇是小班上学期的新生,他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刚到幼儿园的他两只眼睛闪着光芒,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总是这里拍拍、那里抠抠,对幼儿园里的活动也都积极参与,几天之后,他马上有了自己的玩伴,他常常热情地拥抱小伙伴们。但是,淇淇爱咬人。当建构区的同伴拿了他想要的玩具并且不给他玩时,淇淇就会咬他;如果排队时没有及时取到水果,淇淇也会咬身边的小朋友;还有一次,他从攀爬网的洞口往上爬,而前面的小朋友没有及时前进,淇淇就咬了那个小朋友。每当淇淇咬人的时候,老师都会把他拉到一边进行批评教育,淇淇每次咬人之后也表现得十分后悔,并能够向被咬的孩子道歉,但是他的理智似乎维持不了多久,过了一阵,他还是会再次咬人。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淇淇咬人的行为往往都出现在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淇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同伴冲突以至于只能通过比较原始、比较初级的咬人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第二,我们还可以发现,淇淇咬人之前都伴有较强烈的情绪波动,这说明淇淇同样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处理愤怒、挫折、焦躁、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孩子咬人的原因依情境的复杂性而各有不同,但是归根都是由于冲突处理的策略不足和情绪管理的策略不足。
三、如何有效支持孩子改善咬人行为
1.咬人当下的教师临场处理
在咬人的当下,教师要注意不要严厉训斥更不能惩罚孩子,因为幼儿咬人是其自身不能控制的行为,教师的大发雷霆很有可能令他的自主感更低、挫折感更强,另一种情况,如果幼儿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发生攻击性行为,教师的过度反应反而强化了幼儿把咬人当作引起教师关注的有效方式。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拉开咬人的孩子,严肃地对他说:不可以咬人,你会伤到别人。然后指着被咬的孩子说:你看,他疼得哭了,因为你咬了他。接着,让咬人的孩子一起带着被咬的孩子去医务室清洗处理伤口,这过程中,让咬人的孩子参与到安慰和照顾被咬的孩子过程中,如静忙敷冰块、轻拍安慰,教师在一旁可以把这些行为描述出来,这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社会互动行为。
2.咬人事后,系统地支持孩子改善咬人行为
科学客观的观察孩子,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定位问题、展开对策。观察与记录的关键要素有:(1)孩子通常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地咬人?(2)被咬的孩子是谁?(3)孩子咬人前后有什么表现呢?(4)是什么引发了咬人行为?
通过“在何地咬人?在何时咬人?”的观察,我们能从外部环境支持孩子。应尽量避免该幼儿处在拥挤的空间中,比如班级区域活动时,有这名幼儿的区域就可以减少进区的名额;其次,材料应该丰富多样满足幼儿探索欲望,同种材料的数量要保证充足,班级设施应该符合孩子发展水平,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性、自信心。
通过“被咬的孩子是谁?”的观察,我们能尽可能预防这名孩子与总是被咬的孩子在一个活动区活动。
通过“咬人前后,孩子的表现怎么样?”的观察,能分析孩子咬人是其不可控制的冲动行为,还是想要引起成人的关注。
通过“是什么引发了咬人行为?”的观察,我们能发现在缺乏冲突解决能力或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中,触发其咬人的具体情境原因,更加科学地支持孩子。
3.养成积极的社交行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第一,强化幼儿表现出的好的社交行为,只要孩子一出现适宜的社交行为就马上表扬他,表扬应该是真诚而热烈的。老师逐渐减少对其负面行為的关注,而转而去关注、鼓励、强化他的积极行为,这对于孩子学习积极的社会交往技巧非常重要。强化是很好的方法,这能非常快速清晰地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期望看到的,也是能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好孩子的。
第二,与孩子谈论情绪的步骤是共情、接纳、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这样做;先从正面的情绪引入,“嗯,我今天有件开心事……那你有什么高兴的事呢?老师有时候也会生气……你呢?最近有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吗?”这是引入。一旦孩子说出了某个情景下的情绪,我们就立即表示对孩子情绪的共情。接着继续深入下去,集中讨论情绪下的感受,鼓励孩子描述出自己的感觉,也可以帮助孩子描述出来。注意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比如“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快要爆炸了,身体就像一个火球,这真是太正常的反应了,每个人都会这样”。这时,孩子感到即使是生气的时候那个不好的自己也是被接纳的。最后,说“那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即使再生气伤害别人也是不允许的,那我们来想想,有没有其它解决方法?”这时候进入最后一步共同解决问题……老师注意不要急于求回答,往往在交谈数次之后,孩子才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老师注意谈话过程中不要有批评、责备的倾向,那样孩子很难感觉到你和他是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