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读书,才能引发满足好奇心之后的惊喜;只有读书,才能为人打开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决定着他日后能否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劳动者。”只要愿意读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晚一些,至少比起不读好。因为书读得多了,种类多了,知识面自然也广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读书要循序渐进,选书要科学合理,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内容低俗、暴力的书籍会浪费阅读者宝贵的时间,危害其心灵健康。平时,总会有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家里书买了不少,可孩子就是不喜欢看,怎么办?”“老师,您帮我推荐一下,要给孩子看什么课外书。”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不少,笔者也经常在思考:要怎样培养学生爱读书、善阅读的习惯?要推荐什么书给他们阅读更适合呢?
自上学期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笔者在摸索中逐渐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浅谈一些在实践中的做法和收获。
一、教识字——去除“拦路虎”
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识字是关键。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识字量少是制约他们阅读的“拦路虎”。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告诉他们:“识字有时就像做加减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就可以认识很多字。”学生觉得有趣,识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后来,他们的识字量增多了,有的学生还能采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识字,如学“治”字时,学生说的字谜是:“讲台上有水。”学“碧”字,他们说:“小王和小白坐在石头上聊天。”学“别”字,字谜是“另外加一刀。”由此,枯燥的识字教学也变得有趣。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学生能独立阅读的内容多了,在教学新课文时,笔者就会在还没有教生字的情况下让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能准确朗读大部分内容,仅在遇到个别生字时稍有停顿,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
二、育习惯——修枝剪叶
“习惯成自然。”阅读的习惯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就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孩子们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会被轻易割舍。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笔者鼓励学生多背课文多积累,并用奖红花的方式加以肯定表扬。学生为了得到小红花,会提前去识字,在课堂教学中会尝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帮助理解、背诵,在课后纷纷来找老师背诵课文,争取盖上小红花。
在教学中,对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应篇目,笔者会在课堂上指导阅读,或将其布置成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一开始,孩子们只是从简单地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去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会催着笔者布置阅读作业,甚至会告诉笔者没有布置的篇目,或只在课堂上稍微指导的篇目,他们都自行阅读了。
三、搭好桥——教材整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大量阅读。要学好语文,光读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于永正老师在反思中讲到:“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也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借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契机,笔者从教材和《丛书》为出发点,多方位进行整合,通过课堂上的有效阅读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再通过课后的阅读作业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
四、喜收获——简单教,轻松学
从实践初期对“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疑惑到“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语文主题学习’?”“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有何效果?”的困惑中一步步走来,慢慢尝试,现回首一看,效果确实不错。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笔者从家长的反映中得知:学生的朗读有感情了、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识字量增多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完整了。
课堂上,笔者也打破常规,不再逐字逐句地教学生,而是抓住重点,有序引导。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笔者在范读了一遍课文后,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已能回答出:“棉花姑娘长了蚜虫,请燕子、啄木鸟、青蛙来治病,最后是七星瓢虫消灭了蚜虫。”笔者又问:“棉花姑娘长了蚜虫,感觉怎样?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她很难受。”“她很不舒服。我从‘盼望’这个词语感受到的。”还有一个学生回答:“她很难受,就像我们蛀牙一样。”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笔者感受到他们的进步,他们已经不局限于只是简单复述书上的内容,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者又让他们自己小声读课文,找出“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能消灭什么害虫”的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之后反复对比读棉花姑娘难受和“咧开嘴笑了”的句子,加深了解。之后引导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能治病吗?”学生抢回答:“蜻蜓是益虫。”“猫头鹰能抓田鼠。”……课后,笔者让他们读一读《丛书》中《萤火虫》的内容,激起学生探究、爱护动物的兴趣。在作业布置上,除了朗读课文和《萤火虫》之外,笔者还让他们去搜集还有哪些益鸟、益虫,学生兴趣盎然。
這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体现“语文主题学习”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五、小体会——在改变中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除了坚持,更需要时间的沉淀。要让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中去感悟阅读、爱上阅读,不抱着功利心,才能让阅读润泽生命,用阅读培养书卷气。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改变自我,以争取改变学生的效果。
“语文主题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教学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实现“简单高效的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同时,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使学校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家园。以上是笔者在“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收获,笔者愿不断改进,做学生阅读上的引路人。
自上学期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笔者在摸索中逐渐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浅谈一些在实践中的做法和收获。
一、教识字——去除“拦路虎”
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识字是关键。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识字量少是制约他们阅读的“拦路虎”。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告诉他们:“识字有时就像做加减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就可以认识很多字。”学生觉得有趣,识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后来,他们的识字量增多了,有的学生还能采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识字,如学“治”字时,学生说的字谜是:“讲台上有水。”学“碧”字,他们说:“小王和小白坐在石头上聊天。”学“别”字,字谜是“另外加一刀。”由此,枯燥的识字教学也变得有趣。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学生能独立阅读的内容多了,在教学新课文时,笔者就会在还没有教生字的情况下让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能准确朗读大部分内容,仅在遇到个别生字时稍有停顿,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
二、育习惯——修枝剪叶
“习惯成自然。”阅读的习惯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就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孩子们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会被轻易割舍。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笔者鼓励学生多背课文多积累,并用奖红花的方式加以肯定表扬。学生为了得到小红花,会提前去识字,在课堂教学中会尝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帮助理解、背诵,在课后纷纷来找老师背诵课文,争取盖上小红花。
在教学中,对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应篇目,笔者会在课堂上指导阅读,或将其布置成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一开始,孩子们只是从简单地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去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会催着笔者布置阅读作业,甚至会告诉笔者没有布置的篇目,或只在课堂上稍微指导的篇目,他们都自行阅读了。
三、搭好桥——教材整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大量阅读。要学好语文,光读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于永正老师在反思中讲到:“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也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借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契机,笔者从教材和《丛书》为出发点,多方位进行整合,通过课堂上的有效阅读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再通过课后的阅读作业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
四、喜收获——简单教,轻松学
从实践初期对“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疑惑到“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语文主题学习’?”“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有何效果?”的困惑中一步步走来,慢慢尝试,现回首一看,效果确实不错。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笔者从家长的反映中得知:学生的朗读有感情了、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识字量增多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完整了。
课堂上,笔者也打破常规,不再逐字逐句地教学生,而是抓住重点,有序引导。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笔者在范读了一遍课文后,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已能回答出:“棉花姑娘长了蚜虫,请燕子、啄木鸟、青蛙来治病,最后是七星瓢虫消灭了蚜虫。”笔者又问:“棉花姑娘长了蚜虫,感觉怎样?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她很难受。”“她很不舒服。我从‘盼望’这个词语感受到的。”还有一个学生回答:“她很难受,就像我们蛀牙一样。”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笔者感受到他们的进步,他们已经不局限于只是简单复述书上的内容,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者又让他们自己小声读课文,找出“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能消灭什么害虫”的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之后反复对比读棉花姑娘难受和“咧开嘴笑了”的句子,加深了解。之后引导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能治病吗?”学生抢回答:“蜻蜓是益虫。”“猫头鹰能抓田鼠。”……课后,笔者让他们读一读《丛书》中《萤火虫》的内容,激起学生探究、爱护动物的兴趣。在作业布置上,除了朗读课文和《萤火虫》之外,笔者还让他们去搜集还有哪些益鸟、益虫,学生兴趣盎然。
這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体现“语文主题学习”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五、小体会——在改变中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除了坚持,更需要时间的沉淀。要让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中去感悟阅读、爱上阅读,不抱着功利心,才能让阅读润泽生命,用阅读培养书卷气。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改变自我,以争取改变学生的效果。
“语文主题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教学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实现“简单高效的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同时,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使学校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家园。以上是笔者在“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收获,笔者愿不断改进,做学生阅读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