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驻心灵的童年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交流阅读收获,丰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多角度认知事物的能力。
  2.品读书中描写离别场景的语言片段,体会字里行间的离别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体会小英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林海音“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导入:最近,我们一起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这是作者林海音回顾自己的童年所写的,她曾这样说——(课件出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2.思考:作者实际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心灵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读书汇报课的主角应是学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但学生的各抒己见也不能零散、琐碎,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这样有一根主线,一个灵魂,学生的交流也能提升一个层次。本课,我试图用作者林海音的话点出“童年”这个主题,从而使课堂交流有一个归宿。)
  二、品读童年点滴
  1.句中寻童年。说起童年,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也许就是儿时的一点一滴。书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读一读,回味一下童年。(出示)
  我的绒褂子口袋里还藏着一小包八珍梅,要给妞儿
  吃的。
  一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四个小板凳就摆在对门的大树荫底下,宋妈带着我们四个人,我,珠珠,弟弟,燕燕坐在新板凳上讲故事。
  2.组织交流。这些句子中,藏着童年的什么?(童年的零食、玩伴、课文、故事等。)
  3.小结:童年的零食、玩
  伴、课文、故事……点点滴滴,构成了每个人丰富多彩的童年。读着书中这些句子,能勾起每个人对童年的回忆。
  (设计意图:围绕“童年”展开交流,童年不再抽象化、概念化,而是变得具体可感。本环节从书中选取一些有关童年的句子进行品读,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描述,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童年”变得可亲。通过品读这些句子,也强化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品味语言的意识。)
  三、重温童年故事
  1.过渡:然而,英子的童年,远远不止这些点点滴滴,更有一些人,一些事,让她久久不能忘怀,而她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让英子的童年有了一份别样的味道。
  2.《惠安馆》的故事。
  (1)(出示)
  英子,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你看我疯不疯?
  不,我摇摇头,真的,我只觉得秀贞那么可爱,那么可怜,她只是要找她的思康跟妞儿——不,跟小桂子。
  (2)组织学生交流:在英子眼里,秀贞是疯子吗?她可爱在哪里?可怜在哪里呢?
  (3)小结:当别人认为秀贞是疯子都害怕她、躲避她的时候,小英子却与她交朋友,与她聊天,帮助她寻找小桂子,因而看到了秀贞的另一面——她是那么可爱,又是那么可怜。
  3.《我们看海去》的故事。
  (出示)
  “不是好人?”他瞪起眼,指着自己的鼻子。
  我还是摇摇头。
  “不是坏人?”他笑了,眼泪从眼屎后面流出来。
  交流:这句话是谁说的?从这两个问句中,你读懂了青年的什么心理?(本想做一个好人,却做了坏事的矛盾、纠结的心理。)
  交流:妈妈让小英子长大后
  写一写这个贼,小英子却要写《我们看海去》,这是为什么?(生交流)
  小结:在小英子眼里,“我们看海去”也许是一件比区分好人与坏人更美好的事情。
  4. 《兰姨娘》的故事。
  (1)过渡:读书除了读懂文字,有时也需要读懂插图。(出示插图:全家人送别兰姨娘。)
  (2)让学生根据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送别图。
  (3)交流:送别兰姨娘时,英子想起了什么而让她想哭,也想笑呢?
  (4)出示书中描写送别的片段,指导朗读。
  那马车越走越远越快了,扬起一阵滚滚灰尘,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我仰头看爸爸,他用手摸着胸口,像妈每次生了气犯胃病那样,我心里只觉得有些对不起爸,更是同情。我轻轻推爸爸的大腿,问他:
  “爸,你要吃豆蔻吗?我去给你买。”
  他并没有听见,但冲那远远的烟尘摇摇头。
  (5) 小结:小英子是一个孩子,也許想起与兰姨娘在一起快乐的事就想笑,难过的事就想哭,可不管是哭,是笑,兰姨娘却坐着马车越走越远,离开了他们。
  5.《驴打滚儿》的故事。
  (1)课件出示插图:一个雪天的早晨,宋妈骑着毛驴离开。
  (2)学生自由交流对图中主人公——宋妈的印象。
  (3)指导朗读本章节末尾描写宋妈离开的片段。思考: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从“响得真好听”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味道?
  6.《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故事。
  (1)课件出示插图:小英子毕业回到家,看到园中花落的情景。
  (2)交流:就在小英子小学毕业该值得庆祝的时候,她最最亲爱的爸爸却离开了人世。小英子会想起哪些有关爸爸的事、爸爸说过
  的话呢?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或话。
  (3)课件出示本章最后片段,指导朗读。
  (4)总结:在小英子实际的童年中,不仅仅有童年的零食、玩伴、课文、故事等,更有被人称为疯子的秀贞,有被人说成小偷的草丛青年,还有曾经为她做灯的兰姨娘,还有朝夕相处的宋妈,让她闯练的爸爸。童年的小英子看到了他们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辛,遭遇的悲惨。他们最终都一一离小英子而去,成为她童年的记忆,也让她的童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本书的五个故事虽然独立成篇,但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作者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线,把这五个故事如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向读者娓娓道来。随着文本的叙述,英子内在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依据书中的先后顺序,带领学生重温故事,有助于学生体会全书的叙事线索和情感发展。遵循书中的前后顺序,每个故事选择一个切入点,展开深度交流,也避免了汇报的随意、散乱。)
  四、英子的心
  1.过渡:在儿童节那天,林海
  音女士曾经给小朋友写过这样一
  段话:
  英子的心,还是七十二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2. 交流:刚才我们重温了英子的童年,回顾了过去的那些事、那些人。同学们,从这些故事中,你读到了小英子怎样的一颗心呢?
  3.生交流并板书。(善良、同情、纯洁等。)
  4.总结:小英子童年的心是善良的、纯洁的,她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懂得关爱。这样的心,到老都不变,心灵的童年也就永存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聚焦全书的线索人物——小英子,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小英子的形象,体会小英子的善心、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等,呼应开头提出的“实际的童年”与“心灵的童年”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实际的童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渐渐离去。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像小英子一样的心灵,那么我们便可以让心灵的童年永驻心中。)
  【评析】
  加强整本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评《城南旧事》课例
  现在,没有哪个人怀疑阅读对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然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迅猛增长,媒介的丰富便捷,节奏的快速多变,“碎片阅读”成为潮流,“整本阅读”却不入主流,与人们渐行渐远。当然,由于阅读目的的不同,方式也会各异。但在语文学习中,提倡并加强“整本阅读”,却显得格外重要。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提出“整本阅读”。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本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不同于“单篇阅读”“碎片阅读”,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持续专注,对其阅读思维、阅读意志等都是一种挑战,一种训练。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整本阅读”更能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阅读习惯,更能让学生养成静心专注的阅读品质。江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整本书的汇报交流,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在走进这堂课前,每个学生都围绕《城南旧事》这本书,经历过一长段时间的阅读,这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阅读体验。
  “整本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当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他面对的就是一个生动、充实的语言库。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灵动的修辞,鲜活的表达,都会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积累,启迪着学生的表达智慧。比如这本书里白描的运用,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本书中还有许多细节描写,有的把我们带回到童年的场景,有的让我们领略到老北京的风情。这些阅读收获仅靠“单篇阅读”是难以达成的。
  “整本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整本阅读”能让学生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一个话题、专题进行深入、详细的学习了解,从而自主构建认知体系。而认知体系的建立比零散、琐碎的一个个知识点具有更强、更广的生长性,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整本阅读”也能较好地弥补“碎片阅读”导致的思维肤浅、认知局限等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全面。单篇短章,由于篇幅的限制,人物形象刻画难以全面而丰富,而整本书就能较全面地刻画出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架构”起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当然,“整本阅读”的益处并不止于此,如能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整本阅读”,就能切切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说一说“整本阅读”的汇报教学。江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整本阅读”汇报交流的课例,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启发。
  汇报课要善分享。《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共同读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收获,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既是对“整本阅读”的反馈,也是“学生个体”的展示。《城南旧事》是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的,江老师从每个故事中,精心选择切入点,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分享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加深、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汇报课的功能之一。
  匯报课要善提升。汇报课中学生的相互分享,有时是零散的、点状的,有时是处在同一个层次的反复回旋。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提升,把学生的认知、体验等往高处拔一拔,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堂课中,江老师紧扣“童年”这个主题,从“实际的童年”开始,缓步进入“心灵的童年”,板块清晰,层次分明,教学呈渐进升华之势。最后,学生体悟到随着岁月流逝,“实际的童年”终究会过去,但只要永葆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我们便可永远留存“心灵的童年”,这样的提升是富有意味的。
  当然,无论是“整本阅读”,还是“读书汇报”,学生都应该站在最中央。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整本阅读”的兴趣,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在“整本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江苏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为《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9期撰写的卷首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中,介绍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五年级《我的发现》的一个片段。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贾老师先让学生用“发”组词,再用“发现”口头造句。不久,课堂上精彩呈现——  ……  生: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喽?其实,我一直很帅呀!(笑声)  生:(连忙改正)我发现教我们的
“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这是余映潮老师的《致语文教师》自序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已轻轻地拨动了我的心弦。是啊,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的生活、工作中是否充满了智慧?  这本书结合余老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结合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智慧进行了诠释,也囊括了余老师教育教学的智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慧之书。  余老师的个人格言是“
李亮老师用“震动”一词概括他听课的感受,那我想说,今天的三节课给我的感受是“震撼”。小学段郝玉梅老师展示的是推荐式阅读课《小鹿斑比》,初中段陈晟老师展示的是推进式阅读课《小王子》,高中段王舒成老师展示的是分享式阅读课《野草》。可以说,扬州语文高研班为我们展开了全景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活动,让我深受震撼。  一直觉得,语文教学,得拿出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家本领。一个学期下来,教师除了课本教学以外,带领每个孩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互相交融,但四方面又不是平分秋色的。如果语文核心素养是一座大厦,那么语言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都必须立足这一基础。语文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说只有一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都必须指向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根据小学第一学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词语理解教学上,笔者
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和戏剧的对比阅读,了解戏曲剧本独特的表达形式。  2.通过学习唱词的特点,懂得童话改写唱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改写,初步产生阅读戏剧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童话引路,认识剧本  师:读课题。  生:去年的树。  师:真好。去年,我们学过了童话《去年的树》,还记得这个故事是讲什么的吗?  生:讲小鸟找树的故事。  师:记性真好。小鸟去找树,找了几次呢?  生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称得上是阅读教学中的利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义、传递文本情感、学习语言形式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读统编本一、二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的朗读题目设置,我们就会发现,统编本教材较之其他版本的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既表明了朗读之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么,如何切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朗  读指导,实
千百年来,人世间有一种情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便是师徒之情。师傅是个美丽的称呼,徒儿也是。师徒之间,有师傅的舐犊之情,也有徒弟的感恩之心。一旦师徒一场,一辈子的情谊都在这里绵延,于是,欢笑时就会想,师傅一定也会很高兴;不争气时就会想,我不能让师傅丢脸;懒惰时也会想,我要和师傅一样勤学……往事历历在目,倾听回声,灵魂深处,充满感激。回首追随师傅一路前行的日子,感到温暖而充满芳香。  一、师徒结缘,
2017年9月,全国小学开始统一使用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最受大家热议的变化是“先识字,后学拼音”。打开教材,在开篇的《我上学了》之后,第一单元就是“识字”。单元共安排五课,所识字的内容分别为: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手、日、月、石、田、禾、虫、云、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上、下。之后的第二单元,开始学习汉语拼音。这一顺序的调整被广泛叫好。  深
路径梳理  基于《上海市中小學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课程实施”部分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之间的整合,注意各章节或单元中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是分解、传递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一环,是统整单元内所有课时目标、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的抓手。  小学语文单元教
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其中,低年级要注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尝试运用简单的阅读方法;中年级着重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建构阅读策略,在读书过程中感悟体会;高年级引领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运用阅读策略,逐步学习阅读监控。统编本教材把提问策略单元放在四年级上册,并不代表提问策略的教学只能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进行。提问是学生很喜欢的阅读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年段阅读能力目标,选择适合运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