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着眼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展示一个视界:我们所学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可以串成线、连成网的。通过开学第一课设计,引领学生有意识的了解知识的源与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关键字:数学生活化、乘法分配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情背景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体系上已经初步掌握《大数的认识》以及统计、整理、分析信息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疫情中各项数据,体会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四年级数学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之间需要搭建连结的桥梁,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体系的螺旋上升之美,数学与生活的实践之美。因此设计“数眼看世界,文化润成长”开学第一课,打开深度学习大门,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兴趣开启数学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梳理乘法的计算算法和分享“顺口溜”,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把新旧知识进行前后勾连、织网,为四年级新学期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通过梳理暑假项目式作业,分享数字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梳理作业,领略数字背后的故事
师:2021年,我们生活在平安详和的中国大地,有强大祖国做我们的靠山。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21新增病例触目惊心,那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水不忘挖井人” 对比中外,今天我们结合暑假项目式作业,以“数”观疫,一起来聊一聊我们“抗疫”数字背后的故事。
1.数字代表“人民的坚韧与责任 ”
事例分享:“在疫情初期,一名年仅十五岁的上海小哥哥,只身一人从国外“人肉”背回1.5万只口罩。”
师:大家猜一猜1.5万只口罩到底有多重?
预设:50斤、100斤……
师:有一位同学特别关注了这件事情。为了解真相,他们拿出家里的秤进行实物称重,一个N95口罩大概10.8克重,一次性口罩大概是2.3克,同学们咱们一起算一算,1.5万只口罩大约有多重?
师:是的,将近300斤的口罩。一个15岁的孩子只身一人从国外背回来,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我们从他的身上又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1:那是坚韧的民族精神!
预设2:“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数字代表“祖国的强大”
师:”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建党100周年国庆阅兵,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中国,2020——2021抗疫战争,更彰显出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师:如果给你两个数字“1”和“0”,面对全民抗疫,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预设1:万众一心、一片丹心、一心一意、一马当先
预设2:一呼百应、团结一心、振臂一呼
师:同学们太棒了,由1想到了这么多!是的,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1代表国家的统一部署,人民的万众一心,医务人员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抗疫,打败病毒,病患归0!” 这不就是1+1+1+1……=0吗?这就是中国力量,他激励着我们迈着坚韧的步伐,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3.数字代表“未来和希望 ”
师:你们看到过这种数学统计图吗?
师:四年级下学期将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从疫情开始,数字逐渐攀升到再持续下降,你想说些什么?
师:是的,随着疫情的变化,我们的情绪从不安到镇静再到坚定——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疫情形式在逐渐变好!这是全国上下一条心——“团结”与“爱”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的减少代表了未来和希望!
正如《数字攻坚战》一文中写道:“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必将胜利!
二、迁移织网,探寻“算理”之本源
1. 回顾梳理——品新知
师:我们再品数字,能挖掘出这么多感人故事,那数字奇妙的组合运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呢?
师:我们不妨从三年级所学的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入手。请大家用竖式计算出236×15的结果,并思考每一步的意义。
师:怎么算出1180?计算过程中的236是236个1还是236个十呢?谁来具体说说算理?
预设: 5个236加上10个236一共是15个236。即:5×236+10×236=(5+10)×236=15×236
师:同学们,这里面隐藏着我们四年级即将学习的一种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2. 细品游戏——揭数理
师: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家三口”有趣的顺口溜,尝试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我×(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
也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顺口溜,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里面蕴藏着乘法分配律。
3. 回归生活——再应用
师:请拿出课堂研究题卡,尝试完成“和积问题”研究单——列举生活中的“和积问题”。
师:计算时我们首先要看算式有什么特点,再根据算式的特点找出简便的算法,这样才能既准确又快速地求出得数。
师:接下来第三单元我们将会学习更多《运算律》,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根据算式的特点及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优化的办法,让计算更加简便。
[设计意图]着眼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展示一个视界:我们所学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是可以串成线、连成网的。顺口溜的导入、乘法算理的分析及举例生活中的“和倍问题”的梯次遞进,给孩子心中留下一条知识的脉络。
结束语:同学们,数学是一张网—— 一张知识间前勾后连、联结而成的网。而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大课堂。新学期让我们以数学“织网”的视角,加上对好奇问题的持续探究精神,深度学习,一起领略“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的风采。
参考文献
娄煜鹏 拓展思维方式,提升核心素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和倍问题”的教学与思考 试题与研究. 2021,(02)
朱乐平 如何研究一节课的数学教材?——以“乘法分配律”的教材研究为例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21,(Z2)
关键字:数学生活化、乘法分配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情背景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体系上已经初步掌握《大数的认识》以及统计、整理、分析信息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疫情中各项数据,体会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四年级数学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之间需要搭建连结的桥梁,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体系的螺旋上升之美,数学与生活的实践之美。因此设计“数眼看世界,文化润成长”开学第一课,打开深度学习大门,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兴趣开启数学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梳理乘法的计算算法和分享“顺口溜”,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把新旧知识进行前后勾连、织网,为四年级新学期的深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通过梳理暑假项目式作业,分享数字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梳理作业,领略数字背后的故事
师:2021年,我们生活在平安详和的中国大地,有强大祖国做我们的靠山。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21新增病例触目惊心,那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水不忘挖井人” 对比中外,今天我们结合暑假项目式作业,以“数”观疫,一起来聊一聊我们“抗疫”数字背后的故事。
1.数字代表“人民的坚韧与责任 ”
事例分享:“在疫情初期,一名年仅十五岁的上海小哥哥,只身一人从国外“人肉”背回1.5万只口罩。”
师:大家猜一猜1.5万只口罩到底有多重?
预设:50斤、100斤……
师:有一位同学特别关注了这件事情。为了解真相,他们拿出家里的秤进行实物称重,一个N95口罩大概10.8克重,一次性口罩大概是2.3克,同学们咱们一起算一算,1.5万只口罩大约有多重?
师:是的,将近300斤的口罩。一个15岁的孩子只身一人从国外背回来,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我们从他的身上又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1:那是坚韧的民族精神!
预设2:“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数字代表“祖国的强大”
师:”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建党100周年国庆阅兵,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中国,2020——2021抗疫战争,更彰显出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师:如果给你两个数字“1”和“0”,面对全民抗疫,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预设1:万众一心、一片丹心、一心一意、一马当先
预设2:一呼百应、团结一心、振臂一呼
师:同学们太棒了,由1想到了这么多!是的,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1代表国家的统一部署,人民的万众一心,医务人员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抗疫,打败病毒,病患归0!” 这不就是1+1+1+1……=0吗?这就是中国力量,他激励着我们迈着坚韧的步伐,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3.数字代表“未来和希望 ”
师:你们看到过这种数学统计图吗?
师:四年级下学期将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从疫情开始,数字逐渐攀升到再持续下降,你想说些什么?
师:是的,随着疫情的变化,我们的情绪从不安到镇静再到坚定——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疫情形式在逐渐变好!这是全国上下一条心——“团结”与“爱”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的减少代表了未来和希望!
正如《数字攻坚战》一文中写道:“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必将胜利!
二、迁移织网,探寻“算理”之本源
1. 回顾梳理——品新知
师:我们再品数字,能挖掘出这么多感人故事,那数字奇妙的组合运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呢?
师:我们不妨从三年级所学的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入手。请大家用竖式计算出236×15的结果,并思考每一步的意义。
师:怎么算出1180?计算过程中的236是236个1还是236个十呢?谁来具体说说算理?
预设: 5个236加上10个236一共是15个236。即:5×236+10×236=(5+10)×236=15×236
师:同学们,这里面隐藏着我们四年级即将学习的一种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2. 细品游戏——揭数理
师: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家三口”有趣的顺口溜,尝试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我×(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
也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顺口溜,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里面蕴藏着乘法分配律。
3. 回归生活——再应用
师:请拿出课堂研究题卡,尝试完成“和积问题”研究单——列举生活中的“和积问题”。
师:计算时我们首先要看算式有什么特点,再根据算式的特点找出简便的算法,这样才能既准确又快速地求出得数。
师:接下来第三单元我们将会学习更多《运算律》,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根据算式的特点及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优化的办法,让计算更加简便。
[设计意图]着眼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展示一个视界:我们所学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是可以串成线、连成网的。顺口溜的导入、乘法算理的分析及举例生活中的“和倍问题”的梯次遞进,给孩子心中留下一条知识的脉络。
结束语:同学们,数学是一张网—— 一张知识间前勾后连、联结而成的网。而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大课堂。新学期让我们以数学“织网”的视角,加上对好奇问题的持续探究精神,深度学习,一起领略“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的风采。
参考文献
娄煜鹏 拓展思维方式,提升核心素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和倍问题”的教学与思考 试题与研究. 2021,(02)
朱乐平 如何研究一节课的数学教材?——以“乘法分配律”的教材研究为例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2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