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美术教学中过多地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像与不像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许多家长和学生用这种固定思维去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儿童画应有的想象力和稚拙感往往被抹杀掉。作品更多的是模仿和抄袭,被局限在固定的思维中,想象力得不到展示和突破。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仅仅用“像”或“不像”来评价作品必然存在偏差的。美术教学应在艺术评价观念上保持开放性。
关键词:像;不像;美术;教学评价
1994年11月,一名美国小学美术教师达琳到中国昆明市进行小学美术执教。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在一次“快乐的节日”的课堂中她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大部分孩子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原来墙上挂着一颗圣诞树,孩子们在模仿墙上的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孩子们竟然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孩子们画画时,他们并不清楚所描绘的绘画对象,此时他们对绘画内容就是对墙上那副圣诞树的印象。当学生问老师“像不像”的时候,他们就是对墙上的那幅作品的像不像而不是参考自己内心的想法。既然有“像不像”的提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模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孩子从小就被这种像不像的方式影响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固定的评价方式“像不像”。
一、 儿童眼中的“像不像”
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像”或“不像”则是其中的常用语,它是指学生描绘的绘画作品与客观事物的像或不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很“像”,一方面是这件作品与它的表现对象很像,另一方面是与客观事物很像,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容易辨认的。所以人们对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固有印象就形成了它对艺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可见对作品的像与不像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儿童美术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和认可,学生作品的展示不仅是本节课程内容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自我的展示,孩子们的期盼得到肯定的评价,但往往很多时候评价对象总是以“像不像”来作为评价的用语。尤其是儿童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教师出示一幅学生作品时,如果画的不是他们认为的“像”往往遭到同伴的嘲笑,有些内向的孩子这个时候就会不开心沮丧。久而久之就会对绘画产生抗拒,甚至放弃自己的绘画风格而像其他同学学习模仿具象的绘画。
二、 家长眼中的“像不像”
绘画是儿童最直观的表达语言,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用绘画去表现周围的人和事。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的眼中只是用“像或不像”来作为评价观点。这样往往在不经意间抹杀孩子的想象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发展。买一些图画书,或临摹书让孩子照着画。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给孩子补习各种课外知识。尤其是各种绘画兴趣班,教师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描绘具体的形象,让学生画得非常的像。通过培训这些孩子确实画得很像,但是却看不到他们应有的稚嫩和绘画想象力。
陶行知曾经提到过教育要教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指导。不能用大人的固定思维去教育孩子,让孩子照搬书上的知识是死知识,只要灵活运用。激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 教师眼中的“像不像”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以像与不像去评价学生的作品,那必然导致学生也会像与不像去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不要把学生固定在固有的思维中。如果教师也以固定思维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去引导学生,学生的作品一定是在固定思维中的,作品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示范这一环节,那如果示范才能是正确地示范呢,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如果示范太具体,学生的作品都会千篇一律。如果不示范,学生又会无从下笔。所以示范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怎样正确地示范能够给学生起到引领的作用,又不局限在像与不像的环节中,这是每个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即让学生摆脱“像不像”的思维,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讲授环节,多采用引導性的语言,启发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积极去表现。
2. 在学生实践环节,多鼓励,多引导,适当地表扬能起到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作用。
3. 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应该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品,而不是单一地评价。并且要照顾到边缘学生。
“像不像”是一种固定的思维,但不是完全的胡编乱造,乱画一通。能让学生跳出思维大胆创作,创作出有想象力的作品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宗旨和目标。
作者简介:蒋欢欢,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美术教学应该挺进在双轨道上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63)《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李之清
摘要:一个美术教师如果不止步于自己的浅薄和单薄,也不止步于学生的浅薄和单薄,那么,就应该重建美术课堂人文生态: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美术课堂。
关键词:人文滋养;创意绘画;实践验证
好的美术课堂应该是技能技法和人文滋养的完美结合,应该“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小学美术更应在注重孩子们技能技法提高的基础上,让人文滋养的涓涓细流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的确,美术不仅仅是一种用完即弃之的工具,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画笔,不是纯技术学科,而应是精神滋养、品性纯化、内心净化的过程。一个美术教师如果不止步于自己的浅薄和单薄,也不止步于学生的浅薄和单薄,那么,就应该重建美术课堂人文生态: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美术课堂。 一、 不仅仅是习得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我们培养的不是什么大豆和番茄,我们培养的是有灵魂的人。”的确,好的美术活动或美术作品应该能够更贴近一个个活泼灿烂的灵魂,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品性纯化,更加注重技能技法与精神滋养的深情握手。正所谓:“多一些人文滋养,由‘物’转向人;多一些品性纯化,由‘技术’转向精神;多一些精神滋养,由单轨道转向双轨道。”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二十年后的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激趣:“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的学校吗?你们幻想中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孩子们畅谈未来,有的说我心中未来的学校房子是立体式的,可以收缩自如;有的说,我心目中未来的学校是飞碟,可以自由飞翔;有的说我心中未来的学校餐厅是自助式的,想吃什么都可以,而且色香味俱佳……停,当教学进行到这儿的时候,教师要按下“暂停键”,不妨猛喝一声: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都仅仅局限在技术的进步方面,能不能从精神层面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呢?比如,未来学校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更懂得分享和帮助,更懂得爱护大自然……
相信这样的“暂停”或者“转弯”,能够让孩子们从纯技术的单行道上停下来,转而去想象那些与精神层面有关的画面。比如:二十年的学校可以容纳任何人,包括任何有残疾的人;未来的老师更有魅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包括有智障的学生;未来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学校自由发展……当孩子们意识到未来的美不仅仅在技术的进步方面,也体现在精神的提高方面,孩子们该欣慰了,教师该欣慰了,家长也该欣慰了。因为这样的想象或美术活动同時指向技能提高和人文滋养,何乐而不为呢?
二、 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
不得不说,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新想象能力差。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绘画为主,以此培育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下的一些美术教学或课堂中,教师注重了孩子们的模仿,却忽视了创新、灵性和创意,因而,“被动、雷同和抄袭”已经蔚然成风。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重新确立一个更加周全、更加成熟、更具人文生态的美术教学思路:少一点被动模仿,而多一些主动创意,以此打造有创意的绘画课堂和有创意的绘画人生。
仍然以《二十年后的学校》为例,一教师在孩子们动手绘画之前,先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内容大概是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一座摩天大楼,教室里没有教师授课,只有学生和计算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学到很多直至毕业……教师讲完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想象未来,展开联想进行绘画。十分钟之后,教师巡视一圈后发现每一个孩子画的都是摩天大楼里孩子们趴在计算机上的画面……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是糟糕的,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雷同”是不值得提倡的。想想,如果教室里坐着一大群一旦离开了科幻故事背景就无从下笔的孩子,哪还有自由绘画的创意、美和灵动?孩子们的灵性、创意和想象力又怎能不日渐萎缩呢?课堂中又怎能出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奇观呢?
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杜绝这种千篇一律的绘画活动,应该在讲完这个科幻故事后,强调孩子们不能以此为蓝图进行创作,而应另辟蹊径,另做规划,从“别处的风景”着手,以此进行个性绘画、创意绘画和多元绘画。比如,正如上文提到的,可以不从高楼出发,不从“物”出发,可以画一些人文色彩较浓的素材,精神滋养方面的素材,如此在“更多程度上给课堂松绑,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
三、 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
孩子们画出了二十年后学校的样子,如果不进行评选优胜和实践检验,如何让孩子们互相欣赏美?所以,接下来教师应该继续策划以下活动:“孩子们,你们画出了学校二十年后的样子,有的雍容贵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无比精美,有的挺拔高扬……现在你们没有条件按照这样美好的设想建造出来,但可以把你们做成的模型送给学校,好不好?”
1. 分小组欣赏孩子们的学校建筑模型,讨论一下,这些模型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 分小组探究制作方法,包括制作的顺序,比如房子的底部,门窗和楼顶……
3.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本组的最佳模型,然后全班评选,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效果等奖项,并进行颁奖仪式。
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挑剔的目光,而张扬积极的、正向的、激励的目光,多多鼓励孩子,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是“你真棒,美化了未来的学校。”“谁来给老师一个惊喜?”“我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等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语言,让“正向评价”温暖每一颗心灵,让正能量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以此激励孩子,锻造孩子,成就孩子。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行走在这样的双轨道上,以此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参考文献:
[1] 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23.
[2] 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2.
作者简介:李之清,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像;不像;美术;教学评价
1994年11月,一名美国小学美术教师达琳到中国昆明市进行小学美术执教。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在一次“快乐的节日”的课堂中她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大部分孩子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原来墙上挂着一颗圣诞树,孩子们在模仿墙上的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孩子们竟然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孩子们画画时,他们并不清楚所描绘的绘画对象,此时他们对绘画内容就是对墙上那副圣诞树的印象。当学生问老师“像不像”的时候,他们就是对墙上的那幅作品的像不像而不是参考自己内心的想法。既然有“像不像”的提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模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孩子从小就被这种像不像的方式影响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固定的评价方式“像不像”。
一、 儿童眼中的“像不像”
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像”或“不像”则是其中的常用语,它是指学生描绘的绘画作品与客观事物的像或不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很“像”,一方面是这件作品与它的表现对象很像,另一方面是与客观事物很像,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容易辨认的。所以人们对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固有印象就形成了它对艺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可见对作品的像与不像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儿童美术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和认可,学生作品的展示不仅是本节课程内容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自我的展示,孩子们的期盼得到肯定的评价,但往往很多时候评价对象总是以“像不像”来作为评价的用语。尤其是儿童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教师出示一幅学生作品时,如果画的不是他们认为的“像”往往遭到同伴的嘲笑,有些内向的孩子这个时候就会不开心沮丧。久而久之就会对绘画产生抗拒,甚至放弃自己的绘画风格而像其他同学学习模仿具象的绘画。
二、 家长眼中的“像不像”
绘画是儿童最直观的表达语言,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用绘画去表现周围的人和事。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的眼中只是用“像或不像”来作为评价观点。这样往往在不经意间抹杀孩子的想象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发展。买一些图画书,或临摹书让孩子照着画。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给孩子补习各种课外知识。尤其是各种绘画兴趣班,教师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描绘具体的形象,让学生画得非常的像。通过培训这些孩子确实画得很像,但是却看不到他们应有的稚嫩和绘画想象力。
陶行知曾经提到过教育要教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指导。不能用大人的固定思维去教育孩子,让孩子照搬书上的知识是死知识,只要灵活运用。激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 教师眼中的“像不像”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以像与不像去评价学生的作品,那必然导致学生也会像与不像去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不要把学生固定在固有的思维中。如果教师也以固定思维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去引导学生,学生的作品一定是在固定思维中的,作品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示范这一环节,那如果示范才能是正确地示范呢,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如果示范太具体,学生的作品都会千篇一律。如果不示范,学生又会无从下笔。所以示范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怎样正确地示范能够给学生起到引领的作用,又不局限在像与不像的环节中,这是每个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即让学生摆脱“像不像”的思维,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讲授环节,多采用引導性的语言,启发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积极去表现。
2. 在学生实践环节,多鼓励,多引导,适当地表扬能起到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作用。
3. 在作品评价环节,教师应该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品,而不是单一地评价。并且要照顾到边缘学生。
“像不像”是一种固定的思维,但不是完全的胡编乱造,乱画一通。能让学生跳出思维大胆创作,创作出有想象力的作品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宗旨和目标。
作者简介:蒋欢欢,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美术教学应该挺进在双轨道上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63)《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李之清
摘要:一个美术教师如果不止步于自己的浅薄和单薄,也不止步于学生的浅薄和单薄,那么,就应该重建美术课堂人文生态: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美术课堂。
关键词:人文滋养;创意绘画;实践验证
好的美术课堂应该是技能技法和人文滋养的完美结合,应该“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小学美术更应在注重孩子们技能技法提高的基础上,让人文滋养的涓涓细流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的确,美术不仅仅是一种用完即弃之的工具,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画笔,不是纯技术学科,而应是精神滋养、品性纯化、内心净化的过程。一个美术教师如果不止步于自己的浅薄和单薄,也不止步于学生的浅薄和单薄,那么,就应该重建美术课堂人文生态: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美术课堂。 一、 不仅仅是习得技法,也是人文滋养
“我们培养的不是什么大豆和番茄,我们培养的是有灵魂的人。”的确,好的美术活动或美术作品应该能够更贴近一个个活泼灿烂的灵魂,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品性纯化,更加注重技能技法与精神滋养的深情握手。正所谓:“多一些人文滋养,由‘物’转向人;多一些品性纯化,由‘技术’转向精神;多一些精神滋养,由单轨道转向双轨道。”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二十年后的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激趣:“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的学校吗?你们幻想中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孩子们畅谈未来,有的说我心中未来的学校房子是立体式的,可以收缩自如;有的说,我心目中未来的学校是飞碟,可以自由飞翔;有的说我心中未来的学校餐厅是自助式的,想吃什么都可以,而且色香味俱佳……停,当教学进行到这儿的时候,教师要按下“暂停键”,不妨猛喝一声: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都仅仅局限在技术的进步方面,能不能从精神层面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呢?比如,未来学校的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更懂得分享和帮助,更懂得爱护大自然……
相信这样的“暂停”或者“转弯”,能够让孩子们从纯技术的单行道上停下来,转而去想象那些与精神层面有关的画面。比如:二十年的学校可以容纳任何人,包括任何有残疾的人;未来的老师更有魅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包括有智障的学生;未来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学校自由发展……当孩子们意识到未来的美不仅仅在技术的进步方面,也体现在精神的提高方面,孩子们该欣慰了,教师该欣慰了,家长也该欣慰了。因为这样的想象或美术活动同時指向技能提高和人文滋养,何乐而不为呢?
二、 不仅仅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
不得不说,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新想象能力差。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绘画为主,以此培育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下的一些美术教学或课堂中,教师注重了孩子们的模仿,却忽视了创新、灵性和创意,因而,“被动、雷同和抄袭”已经蔚然成风。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重新确立一个更加周全、更加成熟、更具人文生态的美术教学思路:少一点被动模仿,而多一些主动创意,以此打造有创意的绘画课堂和有创意的绘画人生。
仍然以《二十年后的学校》为例,一教师在孩子们动手绘画之前,先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内容大概是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一座摩天大楼,教室里没有教师授课,只有学生和计算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学到很多直至毕业……教师讲完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想象未来,展开联想进行绘画。十分钟之后,教师巡视一圈后发现每一个孩子画的都是摩天大楼里孩子们趴在计算机上的画面……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是糟糕的,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雷同”是不值得提倡的。想想,如果教室里坐着一大群一旦离开了科幻故事背景就无从下笔的孩子,哪还有自由绘画的创意、美和灵动?孩子们的灵性、创意和想象力又怎能不日渐萎缩呢?课堂中又怎能出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奇观呢?
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杜绝这种千篇一律的绘画活动,应该在讲完这个科幻故事后,强调孩子们不能以此为蓝图进行创作,而应另辟蹊径,另做规划,从“别处的风景”着手,以此进行个性绘画、创意绘画和多元绘画。比如,正如上文提到的,可以不从高楼出发,不从“物”出发,可以画一些人文色彩较浓的素材,精神滋养方面的素材,如此在“更多程度上给课堂松绑,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
三、 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
孩子们画出了二十年后学校的样子,如果不进行评选优胜和实践检验,如何让孩子们互相欣赏美?所以,接下来教师应该继续策划以下活动:“孩子们,你们画出了学校二十年后的样子,有的雍容贵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无比精美,有的挺拔高扬……现在你们没有条件按照这样美好的设想建造出来,但可以把你们做成的模型送给学校,好不好?”
1. 分小组欣赏孩子们的学校建筑模型,讨论一下,这些模型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 分小组探究制作方法,包括制作的顺序,比如房子的底部,门窗和楼顶……
3.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本组的最佳模型,然后全班评选,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效果等奖项,并进行颁奖仪式。
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挑剔的目光,而张扬积极的、正向的、激励的目光,多多鼓励孩子,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是“你真棒,美化了未来的学校。”“谁来给老师一个惊喜?”“我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等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语言,让“正向评价”温暖每一颗心灵,让正能量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以此激励孩子,锻造孩子,成就孩子。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行走在这样的双轨道上,以此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参考文献:
[1] 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23.
[2] 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2.
作者简介:李之清,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