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人导师”胡适、作家叶圣陶和历史学家翦伯赞。
说到胡适,我们不妨拿他来与同时代的鲁迅做一下比较。鲁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使我们的热血性情能够有所依凭;胡适则把我们引入了现代文明,为我们提供了常识和理性。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会醉人;胡适是水,水虽淡,你却少不了它。胡适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他因鼓吹白话文、开风气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国人之导师;他最早用西方的现代思想重整中国国故,呼吁再造文明;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为后来者开启了大门。胡适性格温和,“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其人缘之好、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1891年冬天,胡适出生在徽州绩溪的上庄乡,5岁受启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时初步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后来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后担任教员。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少年老成心系振兴教育
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
——胡适《四十自述》
安徽绩溪,山川秀丽,自古人才辈出。“万山不许一溪奔,揽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是胡适先生常用来描绘家乡风光的诗句。胡适常说:“无徽不成镇”,由是可见他对故里的挚爱。
从父亲为官的旅台返乡后,胡适的童年就在绩溪度过。读私塾,进学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典籍为他的人生打上了文化底色。如果说古书旧学给予了他最初的雨露滋润,那么,中国公学这方“新大陆”则让他的生命之树抽青吐翠、焕发新颜。
1906年夏,胡适考入中国公学①。于右任②、马君武③、王云五④等人都是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给予了年轻的胡适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点燃了他心中关注教育的火种。
18岁那年,胡适参与主编《竞业旬报》,报纸的第一宗旨便是“振兴教育”,从此,《竞业旬报》就成了他关注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的阵地。他在《竞业旬报》第26期撰文抨击中国家庭教育的霉腐不可靠,指出“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广开女学堂”,因为“这女学堂便是制造好母亲的大制造厂”。后来他进一步引申见地,撰写了《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从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来续其学说,其观点的深刻、独到,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锋的吼号。
1908年9月,中国公学闹学潮,另成立了中国新公学。当时中国新公学设普通预科、中学普通班、理化专修班、师范速成班。胡适应新公学干事李琴鹤之邀担任新公学低年级班英文教员。对此胡适曾说:“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我教的两班后来居然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毓泰(树人)、杨铨(杏佛)、严庄(敬齐),都做过我的英文学生”,“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候和王云五两位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最注重文法上的分析。现在做了英文教师,我更不能不把字字句句的文法弄得清楚……在文法方面得到很好的练习”。[1]英文教员的工作使胡适磨砺出了扎实的英文功底,也为他考取庚子赔款赴美学习做了坚实铺垫。
“造一新文明”之指路人
今若专恃留学,而无国内大学以辅之,而留学而归者,仅可为衣食利禄之谋,而无传授之地,又无地可为继续研究高等学业之计,虽则年年遣派留学,至于百年千年来于国内文明无补也,终无与他国教育文明并驾齐驱之一日耳。
——胡适《胡适日记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人导师”胡适、作家叶圣陶和历史学家翦伯赞。
说到胡适,我们不妨拿他来与同时代的鲁迅做一下比较。鲁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使我们的热血性情能够有所依凭;胡适则把我们引入了现代文明,为我们提供了常识和理性。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会醉人;胡适是水,水虽淡,你却少不了它。胡适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他因鼓吹白话文、开风气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国人之导师;他最早用西方的现代思想重整中国国故,呼吁再造文明;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为后来者开启了大门。胡适性格温和,“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其人缘之好、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1891年冬天,胡适出生在徽州绩溪的上庄乡,5岁受启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时初步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后来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后担任教员。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少年老成心系振兴教育
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
——胡适《四十自述》
安徽绩溪,山川秀丽,自古人才辈出。“万山不许一溪奔,揽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是胡适先生常用来描绘家乡风光的诗句。胡适常说:“无徽不成镇”,由是可见他对故里的挚爱。
从父亲为官的旅台返乡后,胡适的童年就在绩溪度过。读私塾,进学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典籍为他的人生打上了文化底色。如果说古书旧学给予了他最初的雨露滋润,那么,中国公学这方“新大陆”则让他的生命之树抽青吐翠、焕发新颜。
1906年夏,胡适考入中国公学①。于右任②、马君武③、王云五④等人都是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给予了年轻的胡适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点燃了他心中关注教育的火种。
18岁那年,胡适参与主编《竞业旬报》,报纸的第一宗旨便是“振兴教育”,从此,《竞业旬报》就成了他关注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的阵地。他在《竞业旬报》第26期撰文抨击中国家庭教育的霉腐不可靠,指出“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广开女学堂”,因为“这女学堂便是制造好母亲的大制造厂”。后来他进一步引申见地,撰写了《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从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来续其学说,其观点的深刻、独到,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锋的吼号。
1908年9月,中国公学闹学潮,另成立了中国新公学。当时中国新公学设普通预科、中学普通班、理化专修班、师范速成班。胡适应新公学干事李琴鹤之邀担任新公学低年级班英文教员。对此胡适曾说:“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我教的两班后来居然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毓泰(树人)、杨铨(杏佛)、严庄(敬齐),都做过我的英文学生”,“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候和王云五两位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最注重文法上的分析。现在做了英文教师,我更不能不把字字句句的文法弄得清楚……在文法方面得到很好的练习”。[1]英文教员的工作使胡适磨砺出了扎实的英文功底,也为他考取庚子赔款赴美学习做了坚实铺垫。
“造一新文明”之指路人
今若专恃留学,而无国内大学以辅之,而留学而归者,仅可为衣食利禄之谋,而无传授之地,又无地可为继续研究高等学业之计,虽则年年遣派留学,至于百年千年来于国内文明无补也,终无与他国教育文明并驾齐驱之一日耳。
——胡适《胡适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