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 练出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课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练习课?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张冬梅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不觉感叹:“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补充完整,然后介绍算式也可以对称)
  师(出示21×36、36×21):仔细观察,你能看出这组对称算式的特点吗?(生答略)
  师(出示32×46、62×39):按照对称算式的特点,你能试着写出这两道算式的另一半吗?
  生1:32×46的对称算式是64×23,62×39的对称算式是93×26。
  师:这些对称算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对称算式的奥秘。
  ……
  【赏析:课始,张老师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二、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师:猜一猜,每组两道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判断?
  生2: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判断。第一组算式,可以把21看作20,36×20=720;把63看作60,12×60=72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3: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40,20×40=8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师:奇怪了!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每组两道算式的积有时相等,有时却不相等。那么,用估算方法能否判断每组算式的积是否相等呢?(不能)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计算。(生计算每组算式的积,然后汇报交流)
  生4:62×39=2457、93×26=2418,得数不相等。
  师:62×39=2457,你感觉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生5:62接近60,39接近40,60×40=2400,2457接近2400,所以是对的。
  师:接近2400的数多着呢!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呢?
  生6:2×9=18,第一个得数的个位是8,而结果的个位是7,所以是错的。
  师:谁听明白了?那62×39等于多少?(生答略)
  师:通过计算和交流,你想说什么?
  生7:我发现对称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这个结论可靠吗?要不要列式验证一下?
  生8:34×86=2924,68×43=2924。
  师:这会儿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9:可以确定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
  师:通过几个例子找出结论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课件出示: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米,连续给了很多天,所以公鸡认为主人每天都会给它一把米,因为之前主人就是这么做的。直到第100天,公鸡没有得到一把米,而是被主人杀了招待客人。我们也把错误的不完全归纳法称为“公鸡归纳法”。
  师:现在你们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
  生10:11×12、21×11,这两道对称算式的积不相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在心里举例验证了,那小组里的同学就一起举例验证并交流一下。(生举例略)
  生11:我发现这些算式的积虽然不相等,但积都是对称数字。
  师:那符合结论的三组算式中藏着什么秘密呢?小组讨论一下。(生答略)
  师:其他算式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师生共同验证)经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
  【赏析:在“找到规律——怀疑规律——验证规律——否定规律——完善规律”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想法,不再轻信别人口中甚至于书中的答案,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有益于一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余音绕梁的“终曲”
  师:对于这个结论,你感到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
  【赏析: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的一个反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长此以往,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生怎会不喜欢学习数学呢?】
  整堂课,张老师以两位数乘法的练习为引子,引领学生在充分体会对称之美的同时,经历了一次体验深刻的探索之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他们在享受着过程之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思想之神奇、数学学习之乐趣,增长了智慧。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你为什么不检验?”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发出一句无可奈何的话。看得出,这句话中既有对学生糟糕成绩的失望,更有对学生答题态度的失望。然而,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学生一直在检验,可还是出现类似问题。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学生除了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解题方法上的原因,即学生不会检验。除了学生的原因,可能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对检验方法的讲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以下四种检验方法。  一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走进圆的本质,走近数学本质。  [关键词]圆 本质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市级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5~106的内容。  片断一:  (出示教科书例1场景图,略)  师: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航模小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民乐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书法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  生。:我还知道航模小组一共有14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民乐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
以不完全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得出的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我们发现新事物、探究新策略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推理是一种似真推理。为了提高猜想的合理性,我们在应用这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应当注意尽量多地考察被归纳的对象,被考察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论证手段加以证明。对此,近期再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感悟特别深刻,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教学案例:  一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虽说起步简单,却也障碍重重,要是搬书宣读,不探求规律,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迷茫,望题生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寻找固有的规律,跨越教学的鸿沟。本文简略谈谈“比多比少”与“几倍”这两类应用题的解法,供同行一起商榷教学的新思路。  一、“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法  第一册教学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清数字,认识“多”与“少”,学会“多”用“ ”,“少”用“-”便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也就是更好的关注人,做到以人为本。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关注 学生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3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
[摘 要]引导学生从“让学”走向“会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为了将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教师可通过课堂目标让学生明晰、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错误原因让学生反思、知识体系让学生建构、情感价值让学生体验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让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复式统计表”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统计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关键词]复式统计表 生活实践 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课上“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