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数学已经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运用的自然科学。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数学知识已经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重视起数学学科的研究。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的初中阶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更新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新型课堂的几点思考,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斧正。
【关键词】自然科学 数学学科 初中阶段 新课程改革 新型课堂
1、新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作为初中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方向。虽然课改提出了这么多年,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部分学校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改相悖的教学行为,例如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启发等。这说明我们并没有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
通过我调查学校的200名学生中,82%的同学认为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就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在上课20分钟后就会有抵触心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满打满算学生在前半节课认真听讲,那教学效率也只有50%以内。而我们在新课改提出的“教学优化模式”,要求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最终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新型课堂。
2、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现状与问题
一位教师在听过我的课后,问我:“你讲的很好,但是你想过没有,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能不能听明白?”我开始思考这一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了较好的起色,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现状。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在课堂中进行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几乎不会与学生进行沟通,诸多老师都不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因此主观性较强地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这使得学生对于本身就枯燥的数学学科更加具有抵触情绪。
在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顺应应试教育的考试,一般都将理论知识的传述作为重点,却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许多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都较差,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方式与观念,着重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
3、构建新型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顺应学生兴趣。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因此对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应当在学生最初接触数学学科的时候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都会偏重课本的理论知识讲解,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然而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会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例如在讲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我会提前让学生找来线和小球,让每人来制作单摆来观察它的运动轨迹。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小实验,比如在讲“静摩擦”前,我会给学生观看一个道士“筷子提米”的视频,学生们都感到十分诧异。然后我引入“静摩擦”的概念,在课堂中用玻璃杯装满米,用一根筷子插在其中,然后轻轻晃动玻璃杯,让大米能够结实,接着握着筷子向上提起,这时候杯子连同米被一起提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做这些小实验能够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在观察中思考,无形之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优化教学手段,巧用多媒体设备。由于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运用黑板、课本、教具等简单的元素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然而多媒体有着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中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播放视频音频图画音像,将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刺激,使学生将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比如我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课时,通过播放制作flash动画来将凸透镜成像跟物体的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如果通过教具进行实验,容易浪费时间,而通过播放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看到实验,并且记忆深刻。为了使学生不枯燥,我经常会在课件后面放几个有趣的GIF动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适当放松。
第三,指导学生勇于“实验探索”,体会钻研的乐趣。在我们课本中所教的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并形成定理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的时候,可以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物质,并涂上同样的颜色,让学生们判断这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学生们都感到困惑,我会引导他们不用只局限在气味、颜色等性质,而是可以去寻找它们固有的隐蔽的特性,可以从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然后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出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动手进行实验的探究发现规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让学生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
4、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顺应学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最终构建成“科学、高效、创新”的新型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徐志才;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数学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1年11期.
[2] 劉婷婷;孙海滨;王玉平;数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2期.
[3] 齐艳娟;郭飞君;高宏伟;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白剑芳;科学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科学教育;2010年05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 数学学科 初中阶段 新课程改革 新型课堂
1、新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作为初中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方向。虽然课改提出了这么多年,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部分学校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改相悖的教学行为,例如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启发等。这说明我们并没有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
通过我调查学校的200名学生中,82%的同学认为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就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在上课20分钟后就会有抵触心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满打满算学生在前半节课认真听讲,那教学效率也只有50%以内。而我们在新课改提出的“教学优化模式”,要求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最终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新型课堂。
2、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现状与问题
一位教师在听过我的课后,问我:“你讲的很好,但是你想过没有,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能不能听明白?”我开始思考这一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了较好的起色,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现状。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在课堂中进行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几乎不会与学生进行沟通,诸多老师都不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因此主观性较强地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这使得学生对于本身就枯燥的数学学科更加具有抵触情绪。
在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顺应应试教育的考试,一般都将理论知识的传述作为重点,却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许多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都较差,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方式与观念,着重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
3、构建新型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顺应学生兴趣。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因此对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应当在学生最初接触数学学科的时候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都会偏重课本的理论知识讲解,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然而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会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例如在讲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我会提前让学生找来线和小球,让每人来制作单摆来观察它的运动轨迹。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小实验,比如在讲“静摩擦”前,我会给学生观看一个道士“筷子提米”的视频,学生们都感到十分诧异。然后我引入“静摩擦”的概念,在课堂中用玻璃杯装满米,用一根筷子插在其中,然后轻轻晃动玻璃杯,让大米能够结实,接着握着筷子向上提起,这时候杯子连同米被一起提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做这些小实验能够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在观察中思考,无形之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优化教学手段,巧用多媒体设备。由于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运用黑板、课本、教具等简单的元素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并且让学生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然而多媒体有着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中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播放视频音频图画音像,将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刺激,使学生将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比如我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课时,通过播放制作flash动画来将凸透镜成像跟物体的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如果通过教具进行实验,容易浪费时间,而通过播放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看到实验,并且记忆深刻。为了使学生不枯燥,我经常会在课件后面放几个有趣的GIF动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适当放松。
第三,指导学生勇于“实验探索”,体会钻研的乐趣。在我们课本中所教的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并形成定理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的时候,可以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物质,并涂上同样的颜色,让学生们判断这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学生们都感到困惑,我会引导他们不用只局限在气味、颜色等性质,而是可以去寻找它们固有的隐蔽的特性,可以从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然后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出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动手进行实验的探究发现规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让学生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
4、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顺应学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最终构建成“科学、高效、创新”的新型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徐志才;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数学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1年11期.
[2] 劉婷婷;孙海滨;王玉平;数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2期.
[3] 齐艳娟;郭飞君;高宏伟;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白剑芳;科学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科学教育;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