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争议作文如何免争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FD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关于高考作文的报道频现于媒体,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高考作文为何有争议?在此我们不妨先看几篇高考争议作文,从中或许能看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2007年江苏省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
  同年,上海市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智子疑邻”的寓言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得主、江苏考生费滢滢交出的作文是《人情与季节》,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当时一考完,老师都认为这样的作文题最适合她做。她自己也满以为作文能出彩,得高分,没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满分60分),原因是改卷老师认为其作文走题。这一事件在当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上述事例也许应该引发我们的深层思考:如何避免出现高考争议作文,使作文考试真正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
  
  1 高考作文命题宜宽不宜窄,宜松不宜紧,宜放不宜收。
  纵观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形式似乎都被用尽。要能够检验出考生真实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既能完成考试的功能,表现学生的真实功底,又能端正语文教学方向,确实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课题。
  但不论高考作文命题怎样变,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高考作文出题要为考生着想,而不是与考生为敌,不是要考倒学生。好的命题应该使考生思如潮涌,一发而不可收,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最佳思维状态,表现出他们的最高水平。
  目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症结就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通过“窄”“紧”“收”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这样说,目前大多数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儿历史或现实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就是一道典型的开放式命题。它通过增加部分提示内容,降低了审题难度,给考生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题目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几个可以理解的观点。所以考生开始的时候觉得好像不太好写,但一看提示,就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这样的作文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2 适当改革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看重作文的形式向内容与形式并重上转变。
  保证高考作文评阅相对公正的方法就是尽量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细致的评分标准。通俗地说就是尽量统一在“一把尺”之下。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作文的评分标准。它分为基础等级(50分)和发展等级(10分):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发展等级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上述评分标准是比较细致全面的,有利于作文评分,但这样的评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一些问题。阅卷教师在评分时,往往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作文形式,而对作文内容却疏于把握。正如《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语文报·高考版》总第203期)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结果造成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作文的形式层面,学生也出现过分推崇华而不实的文风的倾向。教师作文评分标准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式——平实的作文只配得基本分或以下!正因如此,才会有前面所提争议作文乌鸦变凤凰的事例。
  写作是一种文体的思维,写作的样式不仅关乎形式,还引导着内容,从宏观上控制着“写什么”。如何适当改革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使之更加合理,既体现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又展现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有的省市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一些向内容倾斜的规定。如四川省在2004年的高考评分标准细则上就规定:语言朴实无华但有一定功力的也应评为一类卷,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作文也应考虑二类卷,语言华而不实的不能轻易判为一类卷。这就促使学生追求文质兼美的写作正途,摆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 改进高中作文教学,从教学生写应试作文向写生活作文转变。
  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能力。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重点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过分强调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都是一些所谓的八股文。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开头点题,写一两句名人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的例子,例子平时背一大堆,考试时挑几个来用;结尾再总结一下。有的老师让学生多看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但缺乏深入指导。学生只看到了优美的文字,没有体味到其背后的思想性,只学到“形”,没学到“神”。不可否认,在写作不得要领又面临高考压力下,经过“专家”搞出来的“模式”“套路”能在较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基本方法。这种东西虽然不能保证得高分,但起码不会得太低的分。但所有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为考试服务。以上种种反过来也造成学生对作文兴趣下降。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从而培养思考能力,是写出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生活面,让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报,形成乐于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风气,要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建构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
  当然每位教师都有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但无论怎样教,有一点相信是每位教师都希望看到的:学生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写作。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板和弱项在乡村。斩断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振兴的关键在卓越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乡村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个周六的早晨,醍来已经六点多了,街上人多,不能跑步了。到了学校,打开电脑,忽然地就想起了我喜爱的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  聪明的人总想事事兼顾,结果总在生活的表面漂浮,还被尼采讥笑为“从未活过”,像我这样比较笨拙的人,倒更信仰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明白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被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新教育”或者“网师”,也是无数条林中小路之一
《汉书》中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即为日常修习的涵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
教育观点: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意思是不到他想尽力弄明白却又不能做到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引导他;不到他内心明白却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反复这样了。孔子的这番话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我们在运用这句话指导教育实践时,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前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颇为广大读者青睐,也常被各类教材及相关选本所收录。然而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一些教材及选本对其中一处文字讹误疏于补正,非常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策》原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最终定名为《战国策》。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注文都有
【摘 要】笔者基于项目式学习,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项目式任务,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开展《红岩》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探讨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国革命传统经典作品学习的有效方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寻求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项目式学习 《红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近年来,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简洁、版式灵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审美等综合素养。目前,许多学校都把优质绘本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绘本的教育价值。  就绘本阅读教学来看,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绘本有不同的教学选择;同一绘本因学生的年龄、阅读的目标不同,也有不同的教学选择。笔者试以小学四年级《艺术大魔法》绘本阅读课为例,谈谈教师在绘本
个人简介  尤立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全国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理事、全国阅读与鉴赏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等称号。执教的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四次,有的课还被选入河北省“百节优质课”。多篇文章在《语文教学通讯》《阅读与鉴赏》等刊物发表。主编《河北省普通高中会考说明·语文》《写作集训
《荷叶 母亲》是冰心老人的散文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诗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  全诗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非常典型。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会用到,但是用来又各有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