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浅薄的意见,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数学;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1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很差,对数学没有兴趣,完全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唠叨”中不情愿地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尤其重要。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想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中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不被时代淘汰。教师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强有力的兴趣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上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改变学生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定式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需要。教师的做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教师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再进行比较,学生在发现它们相等时,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会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然,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过于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
2. 难易适中,分层教学
教师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提高,题目的难度可以有所增加;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应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综合应用的能力;对中等学生应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出现暂时性“思维僵化”的学生,他们可能在面对新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会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教师对他们应该适当加强三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掌握书本知识。总之,教师如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有些简单章节教师设疑、学生讨论等。学生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也就达到它的顶点,学生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效率也就最高。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
一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四、提倡小组讨论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提倡小组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从而有利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成绩稳步提高,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也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数学探索能力。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下转第66页)(上接第51页)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学生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的习惯,在熟练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的过程。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高中 472400)
关键词:数学;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1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很差,对数学没有兴趣,完全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唠叨”中不情愿地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尤其重要。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想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中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不被时代淘汰。教师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强有力的兴趣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上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改变学生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定式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需要。教师的做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教师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再进行比较,学生在发现它们相等时,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又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墙角,再提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会颇感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然,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不能过于繁杂,层次要清晰,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
2. 难易适中,分层教学
教师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提高,题目的难度可以有所增加;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应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综合应用的能力;对中等学生应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出现暂时性“思维僵化”的学生,他们可能在面对新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会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教师对他们应该适当加强三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掌握书本知识。总之,教师如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有些简单章节教师设疑、学生讨论等。学生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也就达到它的顶点,学生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效率也就最高。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
一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四、提倡小组讨论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提倡小组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从而有利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成绩稳步提高,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也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五、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数学探索能力。在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方面,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差异。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收集数学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时,能迅速地完成抽象概括任务,同时具有概括的欲望,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下转第66页)(上接第51页)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学生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的习惯,在熟练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的过程。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求数学结论、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而数学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高中 4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