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主题·拓展练习·反思提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iser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很有趣,但是他们对丰富有趣的生活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在写作时总觉得“无米之炊”,所写的内容极其单调,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单元主题式习作教学试验,实践着习作教学三步曲。
  第一步:明确要求——进行谋篇构思的指导与练习
  教材以单元整组教学为特点,从主题的确定、课文的选编、语文园地的设计都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
  (一)明确要求
  人教版第一组选编的课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习作的题目: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许多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习作的主题:从上面的习作我们知道这是写校园景物的作文,习作的主题是按顺序把校园景物写具体。校园是学生熟悉的场所,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要把文章写好,需留意导入语中的信息:一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二是把内容写具体。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阅读课文就是范例。如“我的发现”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作者在整体结构上运用了排比句式来写特点,具体到每一个特点时,又运用了比喻、想象、贴近生活的举例,这样多种手法的运用将漓江水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习作要求中的把内容写具体,它说明我们教科书选编的文本对作文的撰写是有指导作用的。
  (二)谋篇布局的指导与练习
  1.范文结构的指导。
  一项技能的学习其实是整体学习。就好比作文教学一样,虽然写好作文的方法可以分解为各个知识点,但是一篇好的文章首先是要框架合理,整体的思路清晰。
  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条理清晰,以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向大家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文章首尾呼应,描写形象细致,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细致描写方面都是难得的佳作。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从前往双龙洞途中→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顺序,不同于桂林山水的总分总结构,这是一篇游记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理清思路很有效。
  条理清晰但结构各异的这两篇文章可以说在写作方法上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吻合的,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正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2.谋篇布局的练习。
  学起来很简单,可是怎样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就有难度了。所以在学习这些课文后,笔者都布置了练习:请你选择一样事物来描写,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搭一个简单框架。
  如《小花狗》,学生围绕小花狗惹人喜爱的特点,从小花狗的可爱、勤劳、勇敢三个方面展开,抓住主要事件来说明小花狗的惹人喜爱,最后总写,再次表达爱意。
  除了总分总结构,笔者又将作文的写作顺序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梳理,学生也挑选相应的顺序搭建简单框架。按时间顺序写的《乡村四季》:学生要描写乡村四季,抓住四季的花、树、水三种事物,按照时间顺序来一一展现。
  第二步:拓展练习——小练笔与大习作紧密结合
  对文本中习作资源熟悉了,围绕习作要求进行课堂的重点引导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消化。
  (一)随堂小练笔
  一、二年级习作要求写一两句话,到了三、四年级开始要求写整篇文章,中间没有过渡的段的训练,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要求,产生恐惧感,丧失写作的兴趣。在课堂中笔者结合单元课文教学的特点,注重片段练习的指导,让学生尝试将一特点写具体。在有目标的训练下,学生能够自己围绕一个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所学的手法丰富、充实内容。
  【学生片段】
  小草没有玫瑰的娇贵,没有月季的绚丽,也没有杜鹃的红艳照人,可它的顽强却让我着实佩服。新年当我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中,学校的小草却被贪玩的人点点火星烧了个精光。看着处处烧焦的小草我们心痛极了,也为小草的命运担忧。它还能活吗?它还能长出嫩绿的模样吗?我们想肯定是没有希望了,连老师们都在叹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春雨一场场滋润着大地,有一天,只听见一名同学惊呼:“快看,草皮上有点绿草了。”不会吧?我们赶紧冲过去探个究竟,果然,草皮上已经出现了短短的嫩嫩的小草,太出人意料了。随着春天的到来,小草日益茁壮,日益茂盛,现在的校园小草又焕发了往日的生机。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紧紧抓住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尤其是心理的描写和古诗的引用为文章添色许多。
  (二)主题大习作
  有了针对性的练习,最后怎样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实实在在的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一个单元结束时笔者布置了习作园地中的作文,特意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理清思路,抓住一个点来写。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距离的,毕竟只是四年级的学生,大家虽然会组织片段撰写,可是真刀实枪要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自己的校园,学生的作文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状况。
  分析学生上交的作文,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有按从内到外的游览顺序撰写的;有只写校园某一季节景象的,有只写校园某一事物的……虽然从学生的文章中能看出丝丝线路,可是内容的编排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是记流水账,有的是只写某一事物,寥寥几句,不能深入,似乎将课堂上的将一个事物写具体又遗忘了,也有可能是在这样的写作中不知道该怎么将一个特点写具体。
  第三步:反思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的质量,有时教师没有进行作文批改,而是让同学们去作文书上找到与自己写作顺序相同的范文,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习作;有时以学生修改为主,辅以师生共改和学生互改;有时采用“先作后导,导改结合”的策略,整个流程都围绕学生的习作需求而展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自悟”、“自得”。   (一)点评样文,寻找症结
  笔者也找到了与学生写作顺序相仿的样本习作,与他们共同学习,让体裁相似的学生来点评范文,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自我评价。比如,《绿满校园》的点评:
  我们可爱的学校,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丘上,假如你到我们学校做客一年,你便会发现,我们的校园,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绿意盎然,相信你一定会由衷地赞叹:“呵,好绿呀!”
  春天,校园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操场四周,丁香树的新叶圆圆的,前端突出一个小尖角,长得茂密,远远望去,仿佛一道绿色的长墙,那“绿墙”外的龙眼树,伸展出一枝枝带着浅黄嫩绿的新梢,贪婪地吸着春天的甘露。花坛里繁花似锦,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就像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各种花树都穿着绿装,披着融融春光,迎着悠悠春风,翩翩地舞出婆娑的倩影。
  夏天,校园一片浓绿。龙眼树和相思树伸出浓密的枝叶,在校园上空撑开一把把巨伞,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整个校园绿荫如盖。抬头向上看,好似进入神话的世界:阳光透过茂密的叶片,微风一吹,轻雾缭绕,令人神清气爽,飘然欲飞。
  如果说春、夏的校园绿得妩媚热烈,那么秋冬的校园则绿得深沉、苍劲。秋风吹来,相思树有些叶子枯黄了、飘落了,但树仍然是绿的,它们抖动着长长的枝条上坚韧地挺立着的叶子,似乎不愿脱去身上的绿装。
  严冬来临,当相思树和小草都无可奈何地凋零后,整个校园的绿意都集中在那几棵傲霜斗雪的松柏和越长越绿的冬青树上,还有那道由丁香树围成的“绿墙”。
  啊,我爱这绿色的校园,爱这和我们一样洋溢着生命力的校园。
  【学生点评】
  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校园,更好的地方是四个季节他都抓住了校园“绿”的特点来写,主题十分鲜明。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但是都只是简单的介绍,没有发挥想象,很平淡普通,也没有围绕一个中心点来写,甚至有的地方写得并不符合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每个季节作者都充满了想象,贴切自如的比喻给人清新的校园之感。
  (二)对比反思,精益求精
  有了范文的对比,更有了对教师提供的样文的分析,学生更能清楚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也正是经过了对比剖析,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展开了修改,效果显著,班级中也出现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如,抓住校园花多的特点来写的《百花园》: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百花园。
  金叶女贞称为“翠绿之王”,它的叶子如同翡翠一样翠绿,如果你摘一片叶子闻一闻,会使你陶醉在如同茶叶般的清香中。
  紫薇是一棵“含羞草”,只要你摸一下它的枝干它就会抖动一下“身体”,像是觉得身上很痒似的。它很有趣,虽然开出的果实很普通,不过只要你给紫薇的枝干上用力一拍,果实里的种子就会自动落下。
  探春是一种条形植物。它开出的花如同油菜花的花瓣一样金黄。如果你在它面前走过,它还会向你“鞠躬问好”呢!春天快要来了,它好像在告诉人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要来临了。”不但外观有趣,叶子也翠绿无比,像是披上了一件绿油油的衣裳,可美了。
  ……
  【教师点评】
  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了修改,紧紧抓住校园花多的特点,主题鲜明。小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各种花描写得更加形象具体,小作者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选择材料。真是一篇好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流露真实情感,提倡多元化的表达,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灵,成为一个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当学生的才智得到解放、心灵得到放飞、情感得到滋润,当学生慢慢感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中的人性美,那时候,他们的作文就会如喷涌之泉,或汩汩而来,或缤纷四射。
  (浙江省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311700
  浙江省淳安县鸠坑小学 311700)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班级读书会的研讨活动,其中有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昆虫记》的读后交流,40分钟的课堂不可谓不热闹,教师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心,学生的参与不可谓不热烈。然而,笔者静心默想:这是班级读书会吗?何谓“班级读书会”?且看这位教师设计的环节:  观看“粪金龟”视频,激发兴趣;昆虫达人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特性的情况;昆虫挑战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的习性多少;昆虫顶尖秀,展示学生心目中的昆虫之最;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虽然体裁多样,富有情趣,但课文长,读不顺,识字量大,成为初入学儿童学习语文的困难。如何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喜欢上阅读课呢?这就需要教师放慢脚步,用心研究初入学儿童的学习心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因素,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学习活动中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一、 在语言情境中认识生字
第三学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如何基于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智慧挖掘这类教材的教学价值,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
在我国久远丰厚的语言文化中,在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不断接力中,民间故事流传了下来,它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读来让人温暖、给人力量、叫人感动。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都或多或少地编排了民间故事题材的课文。  《巧女故事》讲了三个古老有趣的民间故事:《九斤姑娘》《巧姑妙答》《其满汗智答大汗》。故事的主角都是善良聪慧的女子,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都有了一个团圆
【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读一整本书。导读课,不仅要导读一篇篇文章,而且要逐步导读整本书。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本课例着力建立一种导读整本书的“支架”式导读模式。  2,指导学生读书的思想方法。导读课,不仅要导读文章的内容情节,而且要加强读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本课例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方法。      【导读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读整本书的一般模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习作目标的第一条。“留心”“乐于书面表达”是其中的关键词。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
【教材解析】  《开国大典》一课先后编入浙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与浙教版教材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将本课纳入“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与《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形成一组教材,从不同层面展现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而《开国大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自豪之情,对人民领袖的无比热爱,同时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
“张力说”认为,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对立统一的张力过程,张力状态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国内诗学界普遍认同“张力”是“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对立的文学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中,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映衬、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张力具有包孕矛盾对立与弯弓待发的运动感特点。张化万活动作文在当下众多习作流派中独树一帜。朱作仁、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文既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我”凭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分别送给四季,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充满童真,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朗朗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课标为依据,紧紧抓住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