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12-01
小学新课标规定了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以说都与德育分不开,都是德育。
而语文有其特点,“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此中之“道”就是指思想内容,既“德”的内容,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语文教学自然要重视文道关系的处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注重双向研究,渗透思想教育。
处理好文道关系,需从“文”与“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文”的教学是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离开对语言的理解,则道无所悟;“道”的教育是学生探索文中思想内容,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学文不悟道,语文教学成为单纯的说文解字,则文无所归。因此,二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文道结合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思想。文道双方内在个性决定其结合的方法是渗透。一方面,语文教学中的道既不能简单等同于文章的思想性,也绝非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语文教材所固有的和依據材料的指向而产生的可及的思想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文以载道,文以传情又通俗的语言文字体现其工具性和情感性。所以,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无声为特点。
二、选准渗透途径,不失语文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途径多样,不离“语言文字”这一根本点,方能体现语文特色。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片面重视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都有失偏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语言训练中渗透,领悟思想内容。
学生首先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教育才有继续的可能。而教材的思想性总是以语言为中介得以体现的。学生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感受它。因此,落实语言训练,感知思想内容是渗透的前提。
四、在感情体验中渗透,陶冶高尚情操。
语言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熏陶感染,渗透心灵的教育。学生、教师与作者、作品之间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其显著特征。小学教材入选课文或平淡出醇厚,似水浓如酒,或大巧如拙,貌拙实秀,或直抒胸臆,情溢满惊,从各角度鲜明体现语言的情感作用,情感能铸成信念,能带来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靠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才能使其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的学。因此,这是渗透的关键。
1、在鉴赏评价中渗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评价作品,或评词句,或评段篇,或析人物,将学生朦胧的感受、美好的憧憬变成他们精神境界的一部分,再升华、深化,成为坚信和崇高的思想观念,完成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四评爱因斯坦,即收到上述效果。
一评: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的意见集中在“聪明”二字上。
二评:爱因斯坦小时候真的很聪明吗?学生提出简单的证据,但有疑惑。
三评:玩指南针说明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聪明吗?学生得出他爱钻研问题的评价,并结合他三次做小凳得出他并不太聪明的结论。
四评:爱因斯坦真的不聪明吗?学生分析了成为科学家与钻研问题,花力气做事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人可以依靠脑和钻研取得成绩。
以上四评人物,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了思想内容,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在引导点化中渗透,指导行为实践。
以文悟道,于品德教育极强处引导点化,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内心震动,助其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身体力行,应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如上述第四评后进行点化:你同爱因斯坦小时候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实现我们的理想呢?学生对“天才出于勤奋”的思想有所悟,也有所为。这样不只局限于载体所载之“道”,而让学生在悟道的全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其充分默化,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则是渗透的归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志”犹是“德”的教育吧。如果教师能很好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的各环节及教学手段中去挖掘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无痕的润物无声的渗透到教学中去,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将大有作为。
小学新课标规定了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以说都与德育分不开,都是德育。
而语文有其特点,“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此中之“道”就是指思想内容,既“德”的内容,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语文教学自然要重视文道关系的处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注重双向研究,渗透思想教育。
处理好文道关系,需从“文”与“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文”的教学是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离开对语言的理解,则道无所悟;“道”的教育是学生探索文中思想内容,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学文不悟道,语文教学成为单纯的说文解字,则文无所归。因此,二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文道结合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思想。文道双方内在个性决定其结合的方法是渗透。一方面,语文教学中的道既不能简单等同于文章的思想性,也绝非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语文教材所固有的和依據材料的指向而产生的可及的思想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文以载道,文以传情又通俗的语言文字体现其工具性和情感性。所以,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无声为特点。
二、选准渗透途径,不失语文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途径多样,不离“语言文字”这一根本点,方能体现语文特色。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片面重视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都有失偏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语言训练中渗透,领悟思想内容。
学生首先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教育才有继续的可能。而教材的思想性总是以语言为中介得以体现的。学生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感受它。因此,落实语言训练,感知思想内容是渗透的前提。
四、在感情体验中渗透,陶冶高尚情操。
语言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熏陶感染,渗透心灵的教育。学生、教师与作者、作品之间强烈的感情共鸣是其显著特征。小学教材入选课文或平淡出醇厚,似水浓如酒,或大巧如拙,貌拙实秀,或直抒胸臆,情溢满惊,从各角度鲜明体现语言的情感作用,情感能铸成信念,能带来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靠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才能使其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的学。因此,这是渗透的关键。
1、在鉴赏评价中渗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评价作品,或评词句,或评段篇,或析人物,将学生朦胧的感受、美好的憧憬变成他们精神境界的一部分,再升华、深化,成为坚信和崇高的思想观念,完成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四评爱因斯坦,即收到上述效果。
一评: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的意见集中在“聪明”二字上。
二评:爱因斯坦小时候真的很聪明吗?学生提出简单的证据,但有疑惑。
三评:玩指南针说明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聪明吗?学生得出他爱钻研问题的评价,并结合他三次做小凳得出他并不太聪明的结论。
四评:爱因斯坦真的不聪明吗?学生分析了成为科学家与钻研问题,花力气做事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人可以依靠脑和钻研取得成绩。
以上四评人物,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了思想内容,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在引导点化中渗透,指导行为实践。
以文悟道,于品德教育极强处引导点化,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内心震动,助其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身体力行,应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如上述第四评后进行点化:你同爱因斯坦小时候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实现我们的理想呢?学生对“天才出于勤奋”的思想有所悟,也有所为。这样不只局限于载体所载之“道”,而让学生在悟道的全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其充分默化,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则是渗透的归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志”犹是“德”的教育吧。如果教师能很好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的各环节及教学手段中去挖掘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无痕的润物无声的渗透到教学中去,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