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结构和光的统一--路易斯·康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秩序表达及演变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求理想形式和空间本质的过程中,路易斯·康有着对于几何秩序的严谨表达。文章梳理康几何秩序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其背景,并分析其在康重要实践作品中的表达及演变,即几何秩序的理念在康的作品中经历了几何原型的秩序及其与空间单元的结合,从几何秩序的历史性表达到地域性表达,最后到诗意性表达。形式定义建筑的本质,结构产生形式,而光线界定结构与空间。形式、结构和光的建构逻辑在康的实践作品中不断得到确定,三者的统一性也是康几何秩序表达的准则。
其他文献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统编版教材注释:“〔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1]   这条注释的内容是否正确,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了质疑。张继定、陈顺宣所编的《初中语文疑难辨析新选·三年级》就曾提出:“文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这条注释粗看似妥,但细嚼欠当。首先,问的是谁给亭子命名的,回答当然也该讲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担负着表达、实现潜在意图的功能。而在双方利益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话传递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则需要讲究语言艺术。方式、方法得
【教学构想】   《新课标》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質的提升。”教师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电影镜头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作为教学文体之一的议论文“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1],正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   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文名篇在教材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古诗文的考查成为中考语文餐桌上的一道大餐。由于语言环境的丧失和实际运用的缺乏,诗词这道“大餐”往往令学生“食不下咽”,甚至“望而生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发者,应引领学生走向真实有效的诗词阅读。为更好的实施和开展古诗文阅读教学,以中考命题趋势为支点,笔者收集了浙江省语文中考古诗阅读题后,生成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看法,与各位同仁进行分享。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朗读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夜游情节。2.赏析庭中月色,品味苏轼写“月”却不着“月”字,连续使用比喻的精妙笔法。3.领悟苏轼不为世俗所扰的闲情雅
【学习目标】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