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可“量”:计量单位教学实践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关键词:量感;面积单位;教学实践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为例,说一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活动体验要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表象,通过活动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意义,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积累自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在活动交流中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过渡。在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认识1平方厘米】
  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感受1平方分米)
  【小活动】
  1.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大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3.试一试,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可能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小组内交流。
  分析:在案例中,都让学生先测量,在摸一摸、画一画中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这些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这些表象的建立,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一环。在小活动中是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感受到1平方厘米的意義和用途;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1平方分米,让学生感知两个计量单位的不同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些小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原来的“线”上升到现在的“面”,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量的感受更清晰。
  二、从实际生活中找“标准模型”
  学生在初步感知和理解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后,往往不能合理地使用,因为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淡忘,此时应该提供一个“标准的模型”,与其进行对比,进一步稳固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还应给学生的计量单位找一个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熟悉的“标准模型”。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教师都会提问: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分米?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指甲盖面、纽扣电池的面、田字格的面都接近1平方厘米;开关盒的面接近1平方分米;教室里一块地砖的面比1平方米小一些,有这些如此形象生动的实物作支撑,学生很容易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而自己亲自找到的物体,都是他们熟悉的身边的物体,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标准模型”,其他物体的大小都可以用这些“标准模型”去作比较,便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逐步提高对物体平面图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三、运用估测
  在活动中多让学生去估一估,在测量完后与自己估测的数据多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反差中加深认识,从而加深头脑中的表象。在认识1平方米中:
  估计:1.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2.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并动手验证。
  3.估一估教室的面积有多大。自己的卧室呢?
  学生开始估测是模糊的,在验证过程中,加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在反复的估测活动中,当学生发现估计情况与事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便会及时调整。而反复调整的过程即是头脑中表象观念建立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估测的环节,让学生在不断估测中,修正自己头脑中对不同计量单位的印象,建立准确的表象,不断积累自己的量感。
  四、设计不同层次的对比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将各个级单位进行比较,巩固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合理推理提供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不同面积单位比较的练习:
  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个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
  (2)一张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
  (3)“天宫”一号实验舱内,设计了面积7( )的专用睡眠区。
  学生在汇报答案时要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这些都可以根据他们已经建立的“标准模型”进行大概的推理。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在不断的纠错与练习中,灵活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有助于加深对计量单位意义的理解,积累更丰富的量感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语文学习充满这渴望和憧憬,语文有识字课程,在识字的过程中,当今教师更加关注图文并茂的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阶梯式教学,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字到词,从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让学生的表达更加顺畅,将学生引入语言学习的海洋中。  关键词:说话训练;一年级;识字;课文;教材  一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当中已经有了关于字词的概念,但不是十分明确,基本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型组织模式之一,主张以单元为核心,将单元内多篇文章进行整合,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群文阅读突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简要探析了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苏教版  一、依据课文主题,挖掘群文教
宋朝文学家苏辙曾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和个人气质、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個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特有的气质与个性。现代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习作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书写真情实感,写出属于
摘 要:泥塑课社团以纸粘土为载体,通过实体三维造型的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概括的表现力,为今后动漫三维造型设计及场景设计奠定坚实的造型基础,为我校动漫技术的发展提供直观认识与物质基础。泥塑活动是深受儿童喜欢的,它是儿童艺术活动中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容易操作的特点的体验课程。废旧物的利用是永恒的话题,同时泥塑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之一。新型材料纸粘土色彩鲜艳、可塑性强。它和多种废旧物材料能有效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正处于启蒙时期的他们开始思考社会问题,探究人生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呢?将以人教版下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为例展開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有效教学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怕写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间成员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情境;观察  四年级下学期第一篇习作就是写“景”。每当学生遇到写景的文章就紧锁双眉,主要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所参观的“景点”都是走马观花,即使是每天都经过的
摘 要:小学阶段基础很重要,如何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解题中应用方程的思维,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思想;渗透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方程的价值在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也就是培养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若能透视文本生命图系和作者构思的契合,并与读者心灵感应,就能触发审美的共鸣,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中呈现勃勃生机,彻底改革语文读本在学生眼里的“冷硬面孔”,而变得娇美可爱、活力四射。我认为生态语文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语文,也应该是彰显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留白”,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今天我将从导入时留白、重难点处留白、故事结尾时留白三个
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经过,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在进行教学时,我抓住“给予”这一中心词,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让学生在“聽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受这棵“给予树”带来的魅力。  一、解题入课知“给
上个学期,县教育局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为主 四个深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中来。结合上学期末初步的教学尝试,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关于二年级语文学科,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开展“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深度自学 深度讨论 深度交流 深度展示”。  结合教学实情、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前两天集体备课要求,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科学合理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