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落实和深化,以前被成为“杂科”的生物学科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已经成为初中毕业升考必考科目之一。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生物学科一直被弱化,授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导致生物学科教学成绩一直停滞不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生物的方法,以及形成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呢?本文结合相关课题研究,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讲到:“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掌握学科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方向所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生物学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生物老师要想把生物学科的成绩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必须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精心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以及自己相关课题的研究,就中学生物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物学习方法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九年义务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初中生物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预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领会,更是为老师课堂上知识的讲解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方法。
预习并不是学生简单地看看课本,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预习方法的养成。例如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对重点内容、名词概念要画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细胞的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虽然字面比较接近,但各指不同的结构,各自作用不同,应通过预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预习是将下次课要学的内容事先熟悉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遇到难于理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可在书上做一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分析。例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遗传和变异等这些都是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等待课堂上注意听教师讲解。另外,预习时可以写预习笔记,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预习后,看书后面的习题是否会做,检验一下预习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地,学生的课堂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听课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上课前就要向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好让学生心中有个数,其次,要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跟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联系起来,如果还不能够突破则要让学生利用探究时间问清楚。再次,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听老师讲授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对老师讲课过程中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先放下来,等课后再问老师。
另外,老师的板书要既能反映知识的要点,又能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应该记录的。例如,讲“进化的”原理的时候就要使学生着重记住,进化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统一的原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矛盾的原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生物学虽然抽象但很多知识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食物链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食物链”的定义是什么?谁是被食者?谁是捕食者?他们之间是怎么样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的?当这些知识点搞清楚了只有,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列举出我们比较常见的食物链。如果发现学生举例不正确,我们则可以要求学生再回到课本,通过与知识的再次比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四)培养学生课上巩固的方法
知识巩固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也叫课堂消化关,我们要让学生把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及时消化掉,就要培养学生上课巩固的良好习惯。例如,每节课我们都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讨论、师生问答等形式来完成。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识图,对图是否理解,是否会画,各部分名称是否记住了。觉得自己对教材问題不大,可以做题检验效果。
二、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形成
如果说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成绩的基础,那么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把生物知识进行突破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只有把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的生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初中新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说明,要想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持久的提高,只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如下几点进行:
(1)提问引路,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相对简单的知识,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去探究理解。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2)精讲指导,讨论自学。对于难度比较高的知识点,我们教师可以先进行精讲,然后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对相关疑点进行讨论自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就知识点进行设问引导,实在不行就让学生再回归课本,自行琢磨。
(3)补充拓宽,开阔视野。学生自学后,教师适当补充,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当前新闻趣闻热点和前沿科技动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学习、提升空间。
(二)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
生物学科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学生是否有探究学习能力,对学生解决生物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自然常态条件下,对事物进行周密详细的观察并作出客观的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客观的现度,作出周密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2)调查法。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往往需要走进现实,接触实际进行科学调查。调查法主要包括直接调查(如实地考察)和间接调查(如调查访问,媒体报导,英特尔网查阅)。无论直接调查还是间接调查,都要如实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客观、严谨的结论。如:环境污染对我们有多大的危害?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费兹科.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讲到:“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掌握学科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方向所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生物学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生物老师要想把生物学科的成绩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必须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精心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以及自己相关课题的研究,就中学生物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物学习方法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九年义务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初中生物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预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领会,更是为老师课堂上知识的讲解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方法。
预习并不是学生简单地看看课本,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预习方法的养成。例如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对重点内容、名词概念要画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细胞的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虽然字面比较接近,但各指不同的结构,各自作用不同,应通过预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预习是将下次课要学的内容事先熟悉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遇到难于理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可在书上做一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分析。例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遗传和变异等这些都是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等待课堂上注意听教师讲解。另外,预习时可以写预习笔记,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预习后,看书后面的习题是否会做,检验一下预习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地,学生的课堂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听课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上课前就要向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好让学生心中有个数,其次,要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跟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联系起来,如果还不能够突破则要让学生利用探究时间问清楚。再次,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听老师讲授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对老师讲课过程中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先放下来,等课后再问老师。
另外,老师的板书要既能反映知识的要点,又能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应该记录的。例如,讲“进化的”原理的时候就要使学生着重记住,进化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统一的原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矛盾的原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生物学虽然抽象但很多知识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食物链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食物链”的定义是什么?谁是被食者?谁是捕食者?他们之间是怎么样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的?当这些知识点搞清楚了只有,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列举出我们比较常见的食物链。如果发现学生举例不正确,我们则可以要求学生再回到课本,通过与知识的再次比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四)培养学生课上巩固的方法
知识巩固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也叫课堂消化关,我们要让学生把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及时消化掉,就要培养学生上课巩固的良好习惯。例如,每节课我们都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讨论、师生问答等形式来完成。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识图,对图是否理解,是否会画,各部分名称是否记住了。觉得自己对教材问題不大,可以做题检验效果。
二、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形成
如果说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成绩的基础,那么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把生物知识进行突破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只有把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的生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初中新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说明,要想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持久的提高,只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如下几点进行:
(1)提问引路,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相对简单的知识,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去探究理解。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2)精讲指导,讨论自学。对于难度比较高的知识点,我们教师可以先进行精讲,然后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对相关疑点进行讨论自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就知识点进行设问引导,实在不行就让学生再回归课本,自行琢磨。
(3)补充拓宽,开阔视野。学生自学后,教师适当补充,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当前新闻趣闻热点和前沿科技动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学习、提升空间。
(二)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
生物学科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学生是否有探究学习能力,对学生解决生物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自然常态条件下,对事物进行周密详细的观察并作出客观的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客观的现度,作出周密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2)调查法。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往往需要走进现实,接触实际进行科学调查。调查法主要包括直接调查(如实地考察)和间接调查(如调查访问,媒体报导,英特尔网查阅)。无论直接调查还是间接调查,都要如实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客观、严谨的结论。如:环境污染对我们有多大的危害?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费兹科.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