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形变相关论文
地球上“陆陆碰撞”体系中研究广泛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构造体系,是全球最大、最显著的陆内变形区,也是研究大陆板块构造变形、岩......
地球参考框架(TRF)不仅是表达地球空间信息及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实际应用提供基准信息。2015年......
近年来,随着大地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地震领域的广泛应用,结合新兴InSAR技术进行断裂带同震-震后-震间不同阶段的运动变形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由于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的许多领域,揭示了许多其它手段难以......
2017年11月12日,在伊朗-伊拉克边境扎格罗斯褶皱逆冲构造带的西北缘发生了一次震级Mw7.3级的Darbandikhan地震,并且这次地震是该地......
以1960年5月智利瓦尔迪维亚(Valdivia)MW9.5地震为例分析震后不同时期的形变,实现了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来模拟震后粘弹松弛......
利用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欧空局Sentinel-1卫星采集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的震后形变场......
本文利用大范围的震后GPS数据和黏弹性球形地球位错理论,定量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周边地区地幔黏滞性结构的垂向变化.首先结合陆地......
地震发生时,附近GPS观测站会捕捉到同震和震后形变,同震和震后形变对地学研究和维持动态参考框架具有重要作用,识别和估计同震和震......
以岩石蠕变实验为基础,利用同一地震的余震序列和震后形变的资料来估算震源附近的地壳黏度.首先进行了3类岩石9块样品在恒定压力下......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不断有报道认为日本南海海槽可能会发生强震,日本东北大地震对南海海槽断层活动有何影响?本文采用粘弹性......
大地震导致的同震及震后效应,对于分析不同地震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区域地震危险性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开发了模拟地震同震及震后......
利用2003年~2007年间14景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数据,结合SRTM DEM数据,采用多时相SAR协同配准方法进行二路干涉处理,对2001年11......
1992年6月28日和1999年10月1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莫哈韦(Mojave)沙漠的加州东部形变剪切带(Eastern California Shear Zone,ECSZ)莫哈韦......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西南部1988、1991和2012年3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获取了区域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表明:龙陵—澜沧断裂带上......
本文基于日本GEONET的GPS观测资料,对日本2011年9.0级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9.0级地震使中国大陆出......
2001年昆仑山地震是我国近50年来最大的地震。用3种模型对震后中国地震局跨断层布设的4个GPS站点记录到显著的震后形变进行了模拟......
ITRF2014通过对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解的联合处理,在ITRF2014建立过程中首次对非线性运动建模,包括季节性变化的估计和震后形变(P......
本文根据大地测量数据得到过去50年左右阿尔泰山富蕴区域形变场,破裂带中段的相对位移最大,平均速率达6mm/a,总体上表现为沿断裂的走滑......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市西北方向约80 km的喜马拉雅山中部发生强烈地震,矩震级为Mw 7.8,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学和大......
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观测台站逐渐增多,空间大地测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InSAR和GPS技术为地壳形变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为......
顾及脆性转换带上的断层蠕动及其深部黏滞流对震后地表位移的影响,对5次大地震的震后垂直位移进行了最小二乘反演,并估计了有效松......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同震形变,地表破裂带分布广泛。为了研究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的分布特征,收集了震后2008年5......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级地震.本文通过处理、分析(GPS数据,得到破裂断层北侧100km附近的同震位移及震后形变信息.在观测区域G......
本文针对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理论原理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然后针对在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发生的地震,分别采用D-InSA......
根据2001年昆仑山MS8.1地震震后2-6a的InSAR形变场,采用震后粘弹性松弛模型进行模拟,使用半解析平面分层模型研究青藏高原昆仑山地......
大地震发生之后通常会诱发一系列的余震序列,对比1976年MS7.8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MS8.1昆仑山大地震周边区域的地震事件可以看出,唐......
以1960年5月智利瓦尔迪维亚(Valdivia)Mw9.5地震为例分析震后不同时期的形变,实现了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来模拟震后粘弹松弛效......
岩石圈流变学结构是控制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圈形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的震后形......
利用2009—2011年汶川震区GPS水平速度场数据,综合考虑汶川震后的余滑模型、黏弹性松弛模型及用于描述地壳长期运动的弹性块体模型......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了MS7.0地震,距离汶川地震震中约为140km.地震的发生会调整区域应力分布和影响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那......
利用苏门答腊附近海域T/P、Jason-1测高卫星近20年的海面高连续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域(80°E~105°E,5°S~20°N)在2004年苏门......
1992年6月28日和1999年10月1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Mojave沙漠的加州东部形变剪切带(Eastern California Shear Zone, ECSZ) Mojave段......
地震的孕育、发生及其后续影响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了解将来可能的地球物理状态......
根据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震后地表垂直形变,通过模型拟合得到了支配共和地区震后形变场时空演化的形变源及其力学机制.分析穿过断层......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1991~ 2 0 0 1年及震后 4期GPS观测数据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 (Ms8.1)的同震和震后形变运......
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模拟了震后地表形变。计算结果表明:以Burgers体为粘弹介质模型可以解释地震引起......
采用2008年汶川MW7.9地震震后7a的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基于粘弹性松弛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汶川震后形变,反......
在考虑地球曲率、成层结构、可压缩性与自重的前提下,Tanaka等[1-2]提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可计算全球任意位置由......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板块边界的9.0级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也是被现代测量仪器监测到的最大地震之......
为探讨四川盆地在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的规律,对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四川12个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昆仑山Ms8.1级强烈地震,GPS后观测显示,此次地震震后形变不仅在断裂南北两侧存在很大的......
期刊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县发生了Mw6.4级地震,震中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西昆仑山造山带北缘,发震断层为隐伏断层.文章基于分层地壳......
简要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原理以及二轨差分处理流程,利用D—InSAR技术和ENVISATASAR雷达影像数据,获取了巴姆地区震后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