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相关论文
“十七年”儿童文学既与这一时期的整体文学合辙同构,又因其“儿童”的独特性而带有浓厚的教育色彩。其中的劳动教育可谓“热闹有声......
本文引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十七年”时期农村电影放映作为互动仪式链促成社会团结的微观机制。以身体在场和设......
通观山东儿童文学,“十七年”山东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过相对较大的影响,有些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经典性。然而目前对“十七年......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
在以题材为创作导向的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喜剧电影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电影类别,它跨越题材的限制,聚焦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人......
翻译批评是翻译“知识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桥梁。传统的翻译批评研究者大多钟情“纠错式”或“赞誉式......
民俗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形态,往往以其多姿多彩的生活样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储备,是文学创作重要的表现对象......
"人民动画"与"中国动画学派"是新中国动画电影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产物。它发端于"人民电影"并逐步走向"中国学派"。这些作......
"十七年"时期,《电影艺术》中的美术电影史书写,在"革命美术电影史观"逐渐深化的大环境下,文本"缝隙"中依旧贮藏着多元而"......
在"十七年"的合作化小说中,牲畜不仅是作为乡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家庭财富而存在,它还涉及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同......
五十年代初期,儿童文学事业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刊的《少年文艺》月刊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本儿童文学期刊,为......
从显形的层面上看,建立社会主义集体话语是“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最终意图,但是,从人畜关系的角度对“十七年”合作化小说进行再......
新时代大国工匠形象的影像构建,需要回溯"十七年"时期中国工业题材电影。再考察当时工人银幕形象,可见影像建设祖国"美好理想"的背......
摘 要:共和国第一代作家指的是共和国最初十年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多出生于二三十年代,起步于五十年代,并于新时期复出。这一代作......
在建国初1949年-1966年期间,国家的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全民参与“大跃进”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的......
“十七年”主流文学作品受当时批评界推崇的同时,也被批评界指出了多种类型的“瑕疵”。从当时批评家对它们的厘定方式来看,这些“......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中国梦这一开放又通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扩大不同社会群体的共识,高压反腐......
在“十七年”宏大的时代环境中,凡是活跃在“十七年”文坛的女性作家的写作在“说什么”方面与男性无大差别,如表现出对主流权利话语......
京剧于民国初年随河北梆子艺人传入宁夏,民国末年伴随着艺人的离散,京剧在宁夏的演出渐趋 消歇.1958年,在国家“ 支宁”政策的实施......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
共和国十七年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呈现出异常苦涩的样态。一方面是长此以往的民间精神与新近时代主流意识冲撞的矛盾......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
期刊
随着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和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逐渐紧密,由“大众”及其演化而成的“工农兵”批评话语也......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
“十七年”时期传统“水浒戏”剧目的整理,不仅在承继、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值得肯定,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数量及其规模......
由于农业集体化组织的影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身份.开始变得可疑起来:首先,它的现实存在被历史......
一文本,特别是以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来的文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并永远存在着的"可触可摸"的精神实体,是作家心声的坦露,是其思维的外......
1949至1966这"十七年"间,新中国出版业在"为人民服务"出版方针指引下,对新文学书籍的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其主要手段包括:出......
喜剧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到抗战胜利后的都市轻喜剧,到“十七年”时期的讽刺喜剧、歌颂喜剧与轻喜剧......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
“十七年”的美术批评理论倡导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政治总领一切的时代,美术批评理论实际上是对政策作具体的阐释,这种阐释......
抗日小说是"十七年"战争小说的主体。从内容看,均描写的是敌后游击战争,承的是解放区抗战小说的余绪,因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上......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
夏衍、巴人、徐懋庸都是现代著名的左翼杂文作家。文章剖析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十七年"左翼杂文作家的艰难转型,这种转型各有路......
以反映农业合作化中知名的6部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和20篇短篇小说为样,按照文学中的互助组阶段、初级社阶段、高级社阶段和人民公......
“十七年”文艺报刊向受众指陈了文学、政治杂糅下的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文艺报刊能够重返当代历史语境和文学现场,呈现文学生成以及......
受建国后“十七年”舆论环境的影响,作家真切的个人感受与文学规范的威压,形成了一种心态张力。心态张力的矛盾运动,使得一些作家常常......
"十七年"新诗"经典"遴选的标准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种新诗"经典"打造的途径有多种方式,其中文学史的确认、教学工具的强化和对已有新......
作为“十七年”时期安徽省文联机关刊物之一的《安徽文学》杂志,从1952年9月创刊到1964年12月休刊共出刊141期,其间刊物的更名、休刊......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
“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对作品进行批评、建言或表扬,推动作品的艺术再加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但同时......
建国后郭沫若担任中国外交界的高层官员,从事着繁重的外交事务并在众多外交活动中成为名扬全球的外交界"公共人物"。作为一名公共人......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日报》等党报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流变曾经起到过非常显著的影响,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尤......
本文通过对以《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芦笙恋歌》、《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刘绍棠“十七年”乡土小说中存在着政治话语与审美话语的纠结,其小说在迎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包含了极其特异的审美因素,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