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相关论文
《蒙塔尤》与《中国在梁庄》分别代表了微观史学和非虚构文学两类不同的体裁,但两者彼此之间却呈现出微妙的关联。在叙事内容层面,两......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都是非虚构返乡写作,她们采取了贴近大地的写作姿态,以学者和女性的身份深入农村生活......
乡土性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限于写作者“故乡儿女”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它陷入了鲁迅式“返而复去”......
“非虚构”写作以田野调查和访谈为主要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在场感”,以悲悯情怀和批判眼光关注社会变局中的城乡冲突,反映现代化......
本文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对《中国在梁庄》的叙事特征作研究.农民身份的叙述者、知识分子身份的叙述者、归乡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乡村社会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梁鸿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身份深入生活现场,以非虚构的方式结......
作家梁鸿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借助历史契机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腾飞,他握住"非虚构"文学的脉搏,按照自己的想法书写故乡,在当代文学的......
2010年9月,《人民文学》第9期在刚刚开设不久的“非虚构”栏目中发表了梁鸿的《梁庄》。作品发表时,编者希望“从个人到社会,从现......
作为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梁鸿以归乡者的身份进入乡村内部,把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对象,展现了新世纪转型时期乡村内部的变......
<正>时间:2015年5月16日下午地点:单向空间·花家地店(朝阳区花家地街社科院研究生院内D座1-2层)上篇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正>一首先我想要谈一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辩证的关系。文学和现实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如说客观的......
<正>《神圣家族》是梁鸿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之后的又一力作,变换对中国乡村和城镇的"进入方式":现实和心灵、虚构和非......
<正>作为祖籍河南的评论家和作家,梁鸿一直对中原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切的情感投射。由学术场域转入文学场域以来,在她的几乎所有......
<正>一梁鸿熟悉而陌生:文学批评家、教授,非虚构作家和小说家。许多年前,我曾经说我很想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学院知识分子......
对于梁鸿来说,202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十年了,她要再回梁庄做深入的调查,并写出10万字的《梁庄十年》。......
期刊
2010年出版、荣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一系列奖项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
中国农村正处在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如何抓住这一次机遇,实现同城市的发展并轨,对中国农村来说迫在眉睫。学者、作......
<正>"百年乡土中国文学绝大多数都是以乡村为单位,聚焦农民生存悲剧与苦难命运,展现乡村民俗民风的乡土文化审美书写。关于乡镇的......
借由《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两部非虚构作品,梁鸿创造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结构,其覆盖在一个村庄之上,又超越了一个村庄,是缩微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迄今为止,梁鸿的所有文学创作既可以视为一种反拨,也可以视为一种追问;既可以视为一种担当,也可以视为一种救赎。她不满于当下......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近年"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虽前者偏重于学者访谈、后者有强烈的小说叙事意图,其......
<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河南籍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已经成为当代"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品。2017年11月13日,梁......
本论文是“非虚构写作”优秀作品的个案研究。论文以《人民文学》“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为依托,从作品反观非虚构写......
<正>近年来,《人民文学》首倡的"非虚构"写作不时引起人们的讨论,比起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小说等老牌概念,这一文学新概念大有后......
<正>在非虚构作品中,学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2010年出版)与《出梁庄记》(2013年出版)是两部重磅力作。作者怀着对农村那片土地......
<正>一2012年10月,我和《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批评家施战军老师在一次会议上碰到,当时他正在进行《梁庄在中国》(刊于《人民文......
<正>时间:2010年10月23日下午地点:上海作家协会文学会馆李云雷(《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在"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70以后"上,关......
作为概念和文体的"非虚构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还处于争议和辨析之中。非虚构文学并不排斥"个人性"的存在,是因为作家对"我"在文本......
<正>一、呈现中国与阐释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阐释中国的焦虑。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共同作用下的中国发生了千年未有......
<正>梁鸿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姊妹篇,《中国在梁庄》主要描述梁庄的历史与现状,以梁庄为个案展示了中国乡村在二十年......
<正>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在二○一○年甫一发表即获广泛关注和喝彩,作品深沉地书写了其故乡梁庄,准确说,是一半的梁庄,......
本文以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讨论目前非虚构写作想象乡土中国的不同方法。《中国在梁庄》的问题是如......
"非虚构写作"是中国文坛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创作热潮。它以鲜明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在直面现实或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在......
<正>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源于其读书的功底深厚。可是有些学生书读得并不少,写作能力却并不强,原因就在......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创造了乡土中国文学写作的"当代传奇",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史、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文......
<正>"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这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的封面......
期刊
<正>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作者不仅看到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更是透过村落表面的一派繁荣之景发现了其内在的衰落之......
<正>一与《中国在梁庄》相比,《出梁庄记》中的梁鸿除了力图以冷静的态度记录事实之外,字里行间,却也明显增加了许多感性的议论和......
<正>一"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面很广。与其说这是一个来自于批评家的命名,不如说更多地是不断发生的、体量巨大的表述需求的自我命名......
<正>一、数百万人的阴暗情绪每个个体都不能脱责徐鹏远:《出梁庄记》的后记当中,和您接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发表感言的时候都提到两......
<正>起初看到《中国在梁庄》的书名并不易理解,其中的"中国"不再传达其本来的意涵,在语义结构上,甚至也无法与"梁庄"并置,而变成了......